..續本文上一頁反證法:人的一切行爲和感受不是非因果性的存在,因爲世界上沒有任何非因果性的存在。
(二)業報事例
業報有現世報和隔世報。
現世報是人類的群體和個體的各種行爲引起的現世效應。
善業,如造福于衆生,衆生得到收益,造福者自己也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受到衆生的尊敬和愛戴;
惡業,如殺人、販毒等,不但造成別人的不幸,自己也在心理上遭受複仇和被懲罰的恐懼的壓力,招致殺身之禍。
人類的一切善惡行爲都産生相應的苦樂結果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只是大多數人對這一客觀規律的認識十分遲鈍而已。
業報有決定性、增殖性、無錯亂性、不壞性等四個特點:
(一)塊定性是同類因感同類果
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
(二)增殖性
如一粒樹種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無數樹種,一粒麥種可以增殖爲萬斤小麥,同樣,善惡業的增殖也和植物的增殖相同,如果沒有遏止因素,就會無限增殖。如一個善念可以種下參天的菩提樹種,一粒嗔恨的火種可以燒毀一片幸福的叢林。
業的增長是由造業的性質、思想動機、造業對象的身分、造業者的身分、造業次數、造業對象的數量等因素決定的。
善業的特殊增殖規律:
在時間上,在災難厚重的末法時代所行之善,比太平盛世所行之善增殖力強;
濁世所行之善,比佛國淨土所行之善增殖力強;
有無我智慧觀照的善行,比沒有無我智慧觀照的善行增殖力強;
有菩提心的衆生所行之善,比無菩提心的衆生所行的善增殖力強億萬倍;
有回向性的善行比無回向性的善行增殖力強;
修無上密的善行比修一般佛法的善行增殖力強等等。
(叁)無錯亂性
造何種業就遭何種報應,造惡不會感善報,行善也不會遭惡報。有時造惡行善得不到相應的報應,甚至得到相反的報應,那只是一時的表面現象,肯定有其他原因。如狠毒的人一時能獲得很多的金錢,終究難免法律的製裁;惡人一時得逞,終究身敗名裂;善人雖貧困潦倒,卻能留下一身清白。
(四)不壞性
任何種子的生長,不但要有無病的種子(內因),還要有適當的環境條件(外緣)。
如果沒有生長的諸緣,糧食種子可以保持很長的時間而不會壞死。善惡業也同樣,有的現世受報,有的隔一世報,有的相隔多世而報。消業的善行如鋤草,如殺蟲,如對惡業種子生長條件的隔離絕緣,通過四力消業行爲可以抑製和斷絕惡業的生長和成熟。
善惡業力會産生互相遏止和相互抵消的作用。
如果沒有善惡業力的相互作用,善惡業種就會永遠不壞,這種不可思議的業力,會推動著輪回輪子的永轉不息。
所以,不出輪回的善果和超出輪回的解脫成佛都要從改變和消除無明和業力上作文章。
認識業報因緣的目的就是爲了改惡行善,以此改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造業行爲的主體是自我和受自我支配的思想行爲。
“自我”分造業、受報主體的自我和爲虛幻意識所虛構的“自我”兩種。
佛教正見智慧所要破除的“自我”是後一種“自我”,即虛構的、作爲執實對象的自我,而不是造業受報主體自我。
如果否定造業受報主體的自我,就等于否定善惡業報,就等于否定成佛的主體的實在性,因而就等于全盤否定佛教。
講佛教哲學而能分清這兩種“自我”者,自中世紀以來除宗喀巴大師外,沒有第二個人。
“業”從性質分類只有善惡兩類。“十惡”和“十善”是最典型的善惡業的概括。
“十惡”之身業是殺生、盜竊、邪淫,言業是妄語、離間語、惡語、是非語,意業是貪心、嗔心、邪見。
“十善”是戒除十惡。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撒謊、不挑撥離間、不說傷人的惡語、不說引起是非的绮語、不生貪心、不生嗔恨心、不産生違背真理的偏邪之見等。
不但要力戒十惡,還要積極行善,如不但不殺生,還要保護生命,進行放生和救死扶傷等;不但不以貪心偷盜、掠奪等各種手段獲取不義之財,反而要以慈悲心施舍錢財、救苦濟貧等,依次類推。
在行善的同時不但要戒惡,還要以四力忏悔消業。
忏悔四力:
1.所依力是皈依和發菩提心之力;
2.棄舍力是過去罪業的悔改決心;
3.離惡力是今後不再作惡的決心;
4.對治力是消除惡業的修善行爲。
爲求人天善果的修道行爲包括在“四觀”“一行”“一舍去”之中。即在思想意識中樹立具緣人身難得觀、人生無常觀、惡道苦重觀、善惡業報觀的基礎上,舍去一切隨時都可能舍去的現世的貪圖享樂,爭分奪秒修皈依法,戒十惡,行十善,精進不息,就能獲得今世的安樂,也能避免惡墮,獲得轉生人天之道的幸福快樂善果。
第四節 中士道修行重點
中土道修行總旨可以概括爲二觀、一行、一舍去。
“二觀”爲:
世間過患觀;
解脫利益觀。
“一行”爲:
一心解脫,修習“叁學行”。
“一舍去”爲:
舍去對輪回轉世的貪戀心,求取息滅涅槃之樂。
按照下士道的修法嚴格修行,可以獲昨轉生人天的善果,但是人天的生命及其生存環境均受業力的支配,難已擺脫業盡下墮、變易無常的規律。即使是世世造善業,連續轉生人天,仍然是苦谛身,無法脫離受苦的命運。
爲了永遠擺脫惑來所支配的輪回命運,必須尋求徹底解脫的道路。
要想擺脫輪回、超越生死,就要認識輪回世間的本質,尋求超脫輪回、獲得永恒快樂的方法。
佛教哲學將輪回世間的本質歸結爲苦、集二谛,將解脫輪回的結果和方法歸結爲滅、道二谛,共爲“四谛”。“谛”是“真理”之義。要想認識輪回、脫離輪回,就要認識“四谛”的世間和出世規律。
苦谛是輪回世界的本質概括。輪回的主體是含識生命,輪回世界指的是生命世界,不包括植物和物質環境。
苦樂是指心靈和肉體的感受體驗。世間苦有種種,按苦的根本性質分爲:受苦、變苦樂受、遍行因緣所生苦叁類。
苦受是人和動物都能感受到的各種痛苦;
變苦樂受是樂變苦、先樂後苦、形樂實苦之類;
因緣所生苦是非樂非苦的中性感受,苦的本質在于變易無常。
色界和無色界沒有前兩種苦,只有因緣所生的變易苦,故稱這類苦爲遍行叁界之苦。
這種因緣所生遍行苦是深層的、微細的苦。對這類苦的認識是佛教獨有的特點,《因明論疏》中說,佛講“觀苦”,就是指觀遍行苦。因爲前兩種苦一般 世人和外道也能認識到,外道認識不到遍行苦,才把天堂作爲永恒的樂園。
要想認識因緣所生遍行苦,就要認識一切有爲法的變易無常規律。
“無常”有極短時間一刹那中的存在、形成刹那的存在兩種。
時間刹那中的存在是說事物存在只有一刹那,在第一個刹那中生成,在第二個刹那中變化消失。
形成刹那是指事物形成的全部時間。時間有長有短,有的事物形成的全部時間的一刹那,如“年”的形成有十二個月,365天。“年”的存在從年初的零點時分開始到下一年年初的零點之前;一月的形成是從月初的零點到下一月月初的零點之前;一日的形成從當日的零點到第二日的零點前;時、分、秒的形成也如此。在一年之中雖然364天已經過去,只剩一年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個小時,這一年仍然存在。這樣的形成和消失,即生和滅是同時的。當一年完全形成時,這一年也就完全結束了。如一日是二十四個小時,每個小時的形成中也伴隨著每個小時的分分秒秒的消失;一個小時到最後一秒鍾才完成它的形成過程,當這一小時全部形成時,這一小時也就全部消失盡了。
事物的變易無常性的真正含義,不是指事物一刹那間的存在。如果有一刹那的靜止和不變,時間雖短也意味著一刹那的“恒常性”,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不符合一切存在無常的定理。
實際上連極短時間一刹那的靜止不變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即生即滅、生滅同時、無前後之分,如時間、流水。當前一秒變易爲後一秒時,前一秒的生滅已同時完成。
任何事物在同一刹那當中即是它又不是它,這就是生滅同時、永無靜止的無常規律。
人的一生也是由年月日時分,分分秒秒組成的。人的一生雖然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過一年減少一年,過一日減少一日,從娘胎出生之時起,生滅是同時開始的,生長到十歲時,同時也意味著一生中已減少十歲。在每天每時,人的有形的色體和無形的意識都在經曆著變易無常,呼吸和心髒的跳動都標志著生命流動的節奏,就像鍾表的分針秒針,不停地轉動。
叁界輪回最大的不幸,或者說根本的悲劇不在于其他的苦,而在于這種變易無常。由于這種變易無常,使世間的一切幸福快樂,包括天堂的幸福都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在苦谛的四性即無常性、苦性、空性、無我性中將無常列爲第一,由無常而生苦,由無常而物質變得虛幻不實,無可執著。
對苦谛深刻認識,才能引起對解脫的執著追求。所以把認識苦谛視爲人道之門。
不通過對細分無常的認識,不能使人心靈深處激發出如處火海、如臨刑場的危機感,就不會産生出離世間的真情實意。
如果不生真出離心,自度度他的菩提心也就無法生起。若無菩提心,顯密大乘的各種修行都將成爲有名無實的空中樓閣。
所以,認識苦谛是解脫的基礎。
世間之苦分共同的苦、各界之苦。
共同的苦有八分法、六分法、五分法、四分法、叁分法等等。
八分法爲:生、老、病、死、怨恨相遇、親愛別離、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
六分法爲:世事變化無常、心不滿足、肉身一次次更換、一次次投生、貧富貴賤變化無常、生死路上無人伴隨之苦等等。
五分法爲:一切變化無常、苦無盡頭、業力無法抗拒、煩惱枷索難以擺脫、緊要關頭無人相助之苦等等。
四分法爲:生、老、病、死之苦。
叁分法爲:苦中苦、樂變苦、因緣所生遍行無常苦。這種遍行苦…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