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6

  ..續本文上一頁家的人都可以授受。分別解脫戒(即四衆戒)和密戒的戒本,未受戒者不許看,但菩薩戒戒本在受戒前要求必須熟讀,在掌握戒條的基礎上再發心受戒,這是菩薩戒的方便之處。

  二、學修菩薩行

  菩提心分願和行兩種。“願心”是立誓發心爲衆成佛的心願,“行心”是將成佛心願付諸實踐的實際行動。前者是發願,後者是持戒修行行動。

  菩薩行分度己和度衆兩種,度己之行爲六度,度衆之行爲四攝。六度四攝是菩薩行的總綱。“度”與“渡”同,是渡過輪回苦海,到達彼岸佛地之義。

  六度是自利和利他的六種行爲和修菩薩乘必須具備的六種思想品德。修六種行爲和品德的重要性摘其要而言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修積人身的福報資糧

  修成具備四身的佛,需要一生接一生長期地修積福慧雙資糧,在此過程中需要具備修行因緣充足的連續的人身。而這人身的獲得需要具足先前因緣。

  持戒和施舍分別是人身和財富的因緣;

  忍是良好人緣的主因;

  精進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定慧是心智聰慧的因緣。

  只有完整地修六度,才能再創造出福報因緣具足的高品位人身。

  同時,後世的六度行也要有前世的同類熏習,今世不修六度,下世也很難有修六度的自覺性。下世若不修六度,下下世的人身就缺乏因緣,修佛的事業就會中斷而前功盡棄。

  (二)六度是修大乘行的人需要具備的思想品質

  施舍是無私利衆心的表現,戒行是防護煩惱入侵的城廓;

  忍辱忍苦的品德是修法中不畏各種逆緣和衆生惡行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的精神力量;

  奮進的精神是諸事成功的保證;

  心情穩定而任運自在是定止之力;

  清晰明銳的智見是覺慧之功。

  這六種品質是菩提心的六種表現,也是六種成因。

  (叁)六度是利樂衆生、度化衆生不可缺少的條件,

  自私的人辦不成利衆的事業,無私奉獻一切的施舍心是消除自私的良藥;

  損人利己、戒行不純就得不到衆生的信任、尊敬而難以度化衆生;

  不能忍辱負重就難以勝任度衆事業;

  缺乏精進毅力難以堅持度衆事業;

  思想散亂不集中難以生慧;

  無智慧就分不清是非正邪,也難以驅散衆生心中的無明暗障。

  因此,不具備六度完不成度衆善行,因而也就無法圓滿成佛的二種資糧。

  (四)六度是修成佛陀色法二身的因緣

  舍戒忍度是佛的色身因緣;

  定慧度是佛的法身因緣;

  精進是兩種因緣趨于圓滿的必備條件。

  六度四攝的性質分類和修法

  (一)舍度的性質是無私的奉獻心,共分法施、財施、無畏施叁類

  無畏施是保護人和動物的生命免遭傷害。

  修舍度時要做到“六正”:

  1.具菩提心;

  2.無吝啬而樂于施舍;

  3.爲利樂衆生;

  4.要有智慧觀照;

  5.爲衆生成佛而進行回向;

  6.爲對治二障而發施舍心。

  (二)戒度的性質是戒除損傷衆生的行爲。共分爲律儀戒、行善利衆戒、攝持善法戒等叁類

  律儀戒是防護自己的身心不造十惡業,如七衆戒;

  行善戒主要是爲需要各種幫助的衆生積極進行幫助;

  攝持善法戒是在清淨戒行的基礎上學修善法。

  持戒需要認清守戒的功德利益和壞戒的深重罪業,嚴防犯戒。

  (叁)忍度的性質是忍受逆緣,泰然處之者。共分忍辱、忍苦、法忍叁類

  法忍是忍受修法途中的各種艱難困苦。忍是對治嗔恨心的有力方法,修忍時需要多想不忍的危害性和忍耐的功德利益。

  (四)精進的性質是對善業的積極上進心,共分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衆精進叁類

  披甲精進是堅不可摧、勇往直前的學修精神;

  攝善精進是堅持不懈地學修善法;

  利衆精進是爲利樂衆生的事業堅持不懈地努力。

  精進是萬般功德之源,學修精進,應多想精進的功利和懶惰的壞處,把對無益之事的精力消耗化爲對有益之事業的精進之力。

  (五)定度的性質是緣善念而心住于一境。按作用分爲叁類

  1.現世身心安樂之禅定,即調理身心、保養精神、身心獲得輕安之禅定;

  2.發生功德之禅定,即成就神通之禅定;

  3.利樂衆生之禅定,即服務于利衆事業的禅定。修定的主要方法是在了解修禅定的利益的基礎上,提高精進之力,排除思想雜念,注意力集中于選定的目標,不使心情波動。

  (六)慧度的性質是對事物的分辯能力,共分叁類

  1.了解理谛的智慧;

  2.了解事谛的智慧;

  3.爲衆生服務的智慧。

  獲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在聞思修上多下功夫。

  定慧學修方法在止觀一節中將作介紹。

  四攝的“攝”是吸引衆生之意,即:

  (一)施舍,即在衣食住行、醫藥等生活條件方面進行幫助,以吸引衆生學法行善。

  (二)善言,即以善言良語和親切的態度開導教化衆生。

  (叁)做事,即按衆生的需要提供幫助,因勢利導,引渡向善。

  (四)同行,即和衆生平等相處,同行同德。

  叁、止觀的義理和修法

  (一)止觀的“止”是“止息”之意,“止”是心光聚集停止在一境,“息”是停息心光散射

  人的心思就像攝像機鏡頭,止息是聚焦對准選定的景物,“觀”是思想觀照,或心光照射,就像攝像機開機攝像一樣。

  “止觀”的“觀”並非一般觀想、觀照,而是指止息散亂、心住一境的禅定心境中出現的殊勝智見,稱“勝觀”。

  “止息”或“止心”是梵語“奢摩他”一詞的意譯,“勝觀”和“妙觀”是“毗缽舍那”一詞的意譯。

  止息不是世俗心的自然狀態,而是經過禅定的特殊訓練獲得的一種穩定和專一的心理狀態。

  勝觀也不是自然散亂的産物,而是心情極度平靜,心神高度凝聚的心理狀態下産生的真知灼見,是經過專門學習和嚴格訓練的特殊成就。

  《解深密經》中說,聲聞、菩薩、如來的所有世間與超世間一切善法功德都是止觀的結果。

  在修止觀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各種不正確的觀點和方法,防止誤人歧途。在佛教內部對止觀的理解曾出現過許多錯誤的看法,其根源主要是對佛經中了義、不了義經文缺乏分辨能力,按照不了義的字面意思和對某些經典的斷章取義而形成了許多錯誤觀點。

  如有的人把止觀理解爲心理活動的止息和無分別思維的靜觀。說什麼“什麼也不思想”,不分正念和邪念,不分正確分別和錯誤分別,主張“思念一律排除”。這和外道的無想定、滅盡定沒有區別。

  修這類“無思”定,會使人變得反應遲鈍,智力減退,後世墮入五分別的動物界和無想天,絕非開發真智正見的正道。

  佛教修止觀的目的是爲了改變世俗的散亂心,激發智慧正見,而智慧正見的産生既需要穩定平靜的心境,也需要清晰敏銳的分辨抉擇能力的培養和運用。

  聖道現觀五分別智的先前因緣是凡道的有分別理性思維,若在凡道的修行中排斥思維性的止觀,追求“息心滅智”,就會毀壞智慧的根苗。

  正確的止觀是止心和妙觀察二者相輔相成的巧妙結合。“止息心”只止息心光的散射,不止息慧光明照。

  未修止息的自然心如風中的蠟燭,時明時暗,擺動不止,好比黑夜當風持燭觀看壁畫,必然模糊不清。修止猶如加罩遮風,穩定燭光;修觀猶如加油撥燈,使燈更亮。

  止觀的這兩種作用都不能缺少,兩種作用結合在一起,才能産生世間和超世的各種殊勝功德。

  (二)修止息的條件、方法和成就標准

  保證修止成功的條件是:

  1.戒行清淨;

  2.心境保持清淨,排除思想幹擾;

  3.身閑、避免身體勞累;

  4.生活清淡無欲,對習禅具有堅定的信心。

  在修止息過程中需要排除“五過”、具備“八行”。

  五過是:

  1.無習學上進性的懶惰;

  2.忘記觀想事相的忘念;

  3.幹擾心住一境的沈昏和掉舉;

  沈昏是頭腦昏沈,重者心中充滿黑暗感,昏昏欲睡,輕者注意力松弛,觀想目標不清晰。重者易識,輕度難辨而更需當心。掉舉是注意力分散,思想離開觀想目標,想起別的事情。沈昏是心力松弛和心光收縮抑製過度的副作用,掉舉是思想振奮、心光散射缺乏觀察注意力的表現。

  4.出現沈掉時不采取對治不用心的心力松弛;

  5.沈掉消失、觀境趨于正常時仍不放松的用心過度和心力緊張。

  “八行”是:

  1.了解禅定功德的信心;

  2.學修禅定的興趣;

  3.锲而不舍的精進心;

  4.習禅成就身心輕安。

  以上四行是對治懶惰之過。

  5.不忘失觀想事相的念力;

  6.即時覺察沈掉的警覺;

  7.出現沈掉時的用心對治;

  8.沈掉消失後的心力放松。

  以上四行分別對治忘念、沈掉、不用心和用心過度等四過。其中念力是:念念不忘觀想的特定對象,以防忘念,失去所觀事相。警覺如哨兵,時時觀察沈昏、掉舉二敵的出沒行動,出現沈掉時立即采取驅散昏沈,收心歸位的對治措施。當沈掉消失,觀境處于清晰明亮穩定狀態時,要放松用心,使心力恢複不緊不松、不守不離的自然狀態。

  修習禅定的具體方法是九住心:

  1.安住心。如在自已的面前或者心中觀想一尊1厘米至3厘米大的佛像,將思想集中安住在所觀境物上。

  2.常住心。意念守在所觀境物上堅持不離。

  3.回收心。出現意不守舍而外流,就將心收回到原位。

  4.收斂心。收縮心光照射的範圍,驅于微小的一點,對准目標。

  5.調教心。想修禅的功德而提高興趣堅守目標。

  6.息厭心。思心光散逸之過患而息滅厭惡住守的情緒。

  7.息煩心。息滅愛恨、昏沈、心煩等幹擾情緒。

  8.作意一境心。不放松注意力,守持心住一境。

  9.不作意一境心。心住一境形成慣性,不需要作意守持。

  九住心的完成要依靠六力。

  “六力”是聞力、思力、念力、警覺力、堅持力、慣性力。

  依靠聽聞修禅的經驗教導之力,可以完成安住心;

  依靠思念之力,可以完成常住心;

  依靠不忘觀想事相…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