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的人都可以授受。分别解脱戒(即四众戒)和密戒的戒本,未受戒者不许看,但菩萨戒戒本在受戒前要求必须熟读,在掌握戒条的基础上再发心受戒,这是菩萨戒的方便之处。
二、学修菩萨行
菩提心分愿和行两种。“愿心”是立誓发心为众成佛的心愿,“行心”是将成佛心愿付诸实践的实际行动。前者是发愿,后者是持戒修行行动。
菩萨行分度己和度众两种,度己之行为六度,度众之行为四摄。六度四摄是菩萨行的总纲。“度”与“渡”同,是渡过轮回苦海,到达彼岸佛地之义。
六度是自利和利他的六种行为和修菩萨乘必须具备的六种思想品德。修六种行为和品德的重要性摘其要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积人身的福报资粮
修成具备四身的佛,需要一生接一生长期地修积福慧双资粮,在此过程中需要具备修行因缘充足的连续的人身。而这人身的获得需要具足先前因缘。
持戒和施舍分别是人身和财富的因缘;
忍是良好人缘的主因;
精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定慧是心智聪慧的因缘。
只有完整地修六度,才能再创造出福报因缘具足的高品位人身。
同时,后世的六度行也要有前世的同类熏习,今世不修六度,下世也很难有修六度的自觉性。下世若不修六度,下下世的人身就缺乏因缘,修佛的事业就会中断而前功尽弃。
(二)六度是修大乘行的人需要具备的思想品质
施舍是无私利众心的表现,戒行是防护烦恼入侵的城廓;
忍辱忍苦的品德是修法中不畏各种逆缘和众生恶行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的精神力量;
奋进的精神是诸事成功的保证;
心情稳定而任运自在是定止之力;
清晰明锐的智见是觉慧之功。
这六种品质是菩提心的六种表现,也是六种成因。
(三)六度是利乐众生、度化众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自私的人办不成利众的事业,无私奉献一切的施舍心是消除自私的良药;
损人利己、戒行不纯就得不到众生的信任、尊敬而难以度化众生;
不能忍辱负重就难以胜任度众事业;
缺乏精进毅力难以坚持度众事业;
思想散乱不集中难以生慧;
无智慧就分不清是非正邪,也难以驱散众生心中的无明暗障。
因此,不具备六度完不成度众善行,因而也就无法圆满成佛的二种资粮。
(四)六度是修成佛陀色法二身的因缘
舍戒忍度是佛的色身因缘;
定慧度是佛的法身因缘;
精进是两种因缘趋于圆满的必备条件。
六度四摄的性质分类和修法
(一)舍度的性质是无私的奉献心,共分法施、财施、无畏施三类
无畏施是保护人和动物的生命免遭伤害。
修舍度时要做到“六正”:
1.具菩提心;
2.无吝啬而乐于施舍;
3.为利乐众生;
4.要有智慧观照;
5.为众生成佛而进行回向;
6.为对治二障而发施舍心。
(二)戒度的性质是戒除损伤众生的行为。共分为律仪戒、行善利众戒、摄持善法戒等三类
律仪戒是防护自己的身心不造十恶业,如七众戒;
行善戒主要是为需要各种帮助的众生积极进行帮助;
摄持善法戒是在清净戒行的基础上学修善法。
持戒需要认清守戒的功德利益和坏戒的深重罪业,严防犯戒。
(三)忍度的性质是忍受逆缘,泰然处之者。共分忍辱、忍苦、法忍三类
法忍是忍受修法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忍是对治嗔恨心的有力方法,修忍时需要多想不忍的危害性和忍耐的功德利益。
(四)精进的性质是对善业的积极上进心,共分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众精进三类
披甲精进是坚不可摧、勇往直前的学修精神;
摄善精进是坚持不懈地学修善法;
利众精进是为利乐众生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
精进是万般功德之源,学修精进,应多想精进的功利和懒惰的坏处,把对无益之事的精力消耗化为对有益之事业的精进之力。
(五)定度的性质是缘善念而心住于一境。按作用分为三类
1.现世身心安乐之禅定,即调理身心、保养精神、身心获得轻安之禅定;
2.发生功德之禅定,即成就神通之禅定;
3.利乐众生之禅定,即服务于利众事业的禅定。修定的主要方法是在了解修禅定的利益的基础上,提高精进之力,排除思想杂念,注意力集中于选定的目标,不使心情波动。
(六)慧度的性质是对事物的分辩能力,共分三类
1.了解理谛的智慧;
2.了解事谛的智慧;
3.为众生服务的智慧。
获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在闻思修上多下功夫。
定慧学修方法在止观一节中将作介绍。
四摄的“摄”是吸引众生之意,即:
(一)施舍,即在衣食住行、医药等生活条件方面进行帮助,以吸引众生学法行善。
(二)善言,即以善言良语和亲切的态度开导教化众生。
(三)做事,即按众生的需要提供帮助,因势利导,引渡向善。
(四)同行,即和众生平等相处,同行同德。
三、止观的义理和修法
(一)止观的“止”是“止息”之意,“止”是心光聚集停止在一境,“息”是停息心光散射
人的心思就像摄像机镜头,止息是聚焦对准选定的景物,“观”是思想观照,或心光照射,就像摄像机开机摄像一样。
“止观”的“观”并非一般观想、观照,而是指止息散乱、心住一境的禅定心境中出现的殊胜智见,称“胜观”。
“止息”或“止心”是梵语“奢摩他”一词的意译,“胜观”和“妙观”是“毗钵舍那”一词的意译。
止息不是世俗心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禅定的特殊训练获得的一种稳定和专一的心理状态。
胜观也不是自然散乱的产物,而是心情极度平静,心神高度凝聚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真知灼见,是经过专门学习和严格训练的特殊成就。
《解深密经》中说,声闻、菩萨、如来的所有世间与超世间一切善法功德都是止观的结果。
在修止观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法,防止误人歧途。在佛教内部对止观的理解曾出现过许多错误的看法,其根源主要是对佛经中了义、不了义经文缺乏分辨能力,按照不了义的字面意思和对某些经典的断章取义而形成了许多错误观点。
如有的人把止观理解为心理活动的止息和无分别思维的静观。说什么“什么也不思想”,不分正念和邪念,不分正确分别和错误分别,主张“思念一律排除”。这和外道的无想定、灭尽定没有区别。
修这类“无思”定,会使人变得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后世堕入五分别的动物界和无想天,绝非开发真智正见的正道。
佛教修止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俗的散乱心,激发智慧正见,而智慧正见的产生既需要稳定平静的心境,也需要清晰敏锐的分辨抉择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圣道现观五分别智的先前因缘是凡道的有分别理性思维,若在凡道的修行中排斥思维性的止观,追求“息心灭智”,就会毁坏智慧的根苗。
正确的止观是止心和妙观察二者相辅相成的巧妙结合。“止息心”只止息心光的散射,不止息慧光明照。
未修止息的自然心如风中的蜡烛,时明时暗,摆动不止,好比黑夜当风持烛观看壁画,必然模糊不清。修止犹如加罩遮风,稳定烛光;修观犹如加油拨灯,使灯更亮。
止观的这两种作用都不能缺少,两种作用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世间和超世的各种殊胜功德。
(二)修止息的条件、方法和成就标准
保证修止成功的条件是:
1.戒行清净;
2.心境保持清净,排除思想干扰;
3.身闲、避免身体劳累;
4.生活清淡无欲,对习禅具有坚定的信心。
在修止息过程中需要排除“五过”、具备“八行”。
五过是:
1.无习学上进性的懒惰;
2.忘记观想事相的忘念;
3.干扰心住一境的沉昏和掉举;
沉昏是头脑昏沉,重者心中充满黑暗感,昏昏欲睡,轻者注意力松弛,观想目标不清晰。重者易识,轻度难辨而更需当心。掉举是注意力分散,思想离开观想目标,想起别的事情。沉昏是心力松弛和心光收缩抑制过度的副作用,掉举是思想振奋、心光散射缺乏观察注意力的表现。
4.出现沉掉时不采取对治不用心的心力松弛;
5.沉掉消失、观境趋于正常时仍不放松的用心过度和心力紧张。
“八行”是:
1.了解禅定功德的信心;
2.学修禅定的兴趣;
3.锲而不舍的精进心;
4.习禅成就身心轻安。
以上四行是对治懒惰之过。
5.不忘失观想事相的念力;
6.即时觉察沉掉的警觉;
7.出现沉掉时的用心对治;
8.沉掉消失后的心力放松。
以上四行分别对治忘念、沉掉、不用心和用心过度等四过。其中念力是:念念不忘观想的特定对象,以防忘念,失去所观事相。警觉如哨兵,时时观察沉昏、掉举二敌的出没行动,出现沉掉时立即采取驱散昏沉,收心归位的对治措施。当沉掉消失,观境处于清晰明亮稳定状态时,要放松用心,使心力恢复不紧不松、不守不离的自然状态。
修习禅定的具体方法是九住心:
1.安住心。如在自已的面前或者心中观想一尊1厘米至3厘米大的佛像,将思想集中安住在所观境物上。
2.常住心。意念守在所观境物上坚持不离。
3.回收心。出现意不守舍而外流,就将心收回到原位。
4.收敛心。收缩心光照射的范围,驱于微小的一点,对准目标。
5.调教心。想修禅的功德而提高兴趣坚守目标。
6.息厌心。思心光散逸之过患而息灭厌恶住守的情绪。
7.息烦心。息灭爱恨、昏沉、心烦等干扰情绪。
8.作意一境心。不放松注意力,守持心住一境。
9.不作意一境心。心住一境形成惯性,不需要作意守持。
九住心的完成要依靠六力。
“六力”是闻力、思力、念力、警觉力、坚持力、惯性力。
依靠听闻修禅的经验教导之力,可以完成安住心;
依靠思念之力,可以完成常住心;
依靠不忘观想事相…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