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理论框架▪P11

  ..续本文上一页除对瓶的自性实执;

  (二)若非同体,瓶的空性,不会成为瓶的法性;

  (三)若非同体,瓶不会成为瓶自性的破除对象;

  (四)若非同体,在圣者智境中瓶和瓶的性空不会同时显现。

  若二谛同相,也犯四过:

  (一)二谛若是同相,见事相的世俗智就应同时见空性;

  (二)若是同相,世俗事相产生烦恼,胜义也应产生烦恼;

  (三)若是同相,见世俗事相就应见空相,何必修见性智慧;

  (四)若是同相,胜义也应和世俗谛一样有形有色。

  但以上四条与实事不符,故认为二谛非同相。

  因此,二谛应是同体异相,即同一事物的两种性相。

  第二节 佛心论

  在《因明论》中说“无因不生,异因不生,同因同果”,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果相生之物,是同类同性因中所生之物。

  无因不生如石蛋中生不出小鸡,异因不生如种小麦生不出豌豆,同因同果如种豆生豆——这是一切有为法的基本规律。

  佛教的总旨是使凡众成圣成佛,使品行恶劣、愚昧无知的劣种变成善良聪明的善种。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

  但实际上这一目标究竟能不能实现呢

  如果说能实现,那么它的可信性的根据是什么呢

  比如说:粮食和水果的劣等品种经过改良,可以成为优等品种,但是石头和木头再改良也变不成小鸡小狗。

  那么凡众成圣成佛,是石头变鸡、木头变狗的类型呢

  还是植物改良的类型呢

  当然不是石蛋孵鸡或无性繁殖而是植物改良式的有机进化。

  那么植物有种子,种子中具有能变和不变两种基因,因有能变基因所以可以改良,因有不变基因,所以它的种类不变。

  众生成圣成佛,难道也有类似植物和种子基因吗

  是的。如果众生没有进化成佛的种子基因,怎么会凭空成佛呢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凡众成佛,也同样离不开内因外缘两个条件。

  若无自身成佛的内因,只靠外部的学修很难成器;但是只有内因而缺乏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像存放在仓库中的粮种也不会生长发芽。

  佛心论就从众生的本性上论证了凡众成圣成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佛心和佛性的名称

  佛心的“心”指的不是思想意识,也不是心脏,而是心性,是成佛基因。

  如来藏、真如法性、佛性、种姓、种性、根基、本因、依据、亲缘、前行、田地、理性、本具光明、心金刚、金刚萨捶等都是显密经典中同一佛心的不同名称,每个名称都代表佛心的一种特性。

  如如来藏就有几种含义:一是佛的功德宝藏;二是成佛的种子。

  “法性”是诸法的相同共性,只有性空这一点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同的,因此性空就是法性。

  众生都有佛心,佛心本空。只有在本空这点上佛和众生是一样的,佛和众生平等说的就是法性平等。

  种姓是与人种的性质相似的祖传因子。种性、根基、本因、依据如字面义;

  亲缘是成佛的近因;

  前行是成佛的前行法;

  田地是生长佛地一切功德的土地之义;

  理性是佛和众生共有的终极规律;

  光明是能感知的光明心体;

  本具是众生自身原有之物之义;

  心金刚、金刚萨捶是心性的光明纯净本质永固不变之义。

  二、佛教各宗派的佛心定义

  (一)毗婆沙的佛心定义

  能证悟圣果的正因、生在众生心中的无贪善德是佛种。

  如《律》中说,满足于简朴的衣、食,简陋的住所,喜欢身心寂静为四圣种。

  在《俱舍论》中也说:“无贪圣种。”有时也把聪明才智看做圣种。

  (二)经部的佛心定义

  能生无漏智的众生心中的种子能量。

  如在佛子的《俱舍论疏》中说:“经部学人认为种姓是众生心中的一种种子能量。”

  (三)唯识宗的佛心定义

  众生心中无始以来传递不息,自然获得,在内根中的无漏智种子。在未经习修的原始状态为真如自性种,经过学修而产生断证功德的称为引发种。

  如在《菩萨地》中说:“种性简而言之有两种,自性种和习生种。自性种是菩萨内六根显现的差别,是无始以来连续不断,自然形成的。习生种是前世修习善行形成的。”

  在唯识宗中有遵六识说、遵八识说两种。

  遵六识说唯识派认为“内根中的无漏智种子”的“内根”是指第六意识;

  遵八识说唯识派认为“内根”指阿赖耶识,认为真如佛心是藏识中的无漏智种子,其余观点基本相同。

  唯识家持五种性说,认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不变特定种性,另外还有一个不定种和灭性种。

  不定种有随缘转变,可变为声闻、缘觉、菩萨的种性;灭性种旧译“一阐提”,是不可救治者之义。毁性而永无解脱希望者有四种人:专造恶业者,以大嗔恨心毁掉善根者,心中没有解脱善根者,虽有微薄善根而缺乏无漏种子者。

  有些人虽然有大乘种而不能开悟者主要有四种原因:烦恼习性重,受恶友的影响,忙于糊口之事而无暇学修者,沉沦为奴而无学修的人身自由者。

  唯识宗以黄金比喻大乘自性种,说自性如黄金宝藏、如金放光、如金纯真、如金可做宝器,以此比喻大乘自性种是无量功德宝藏、具无我智慧、无烦恼杂质、产生禅定神通四法。

  引发种以珍宝宝藏作比,比喻引发菩提之因、无我智慧、禅功德及利乐众生事业。

  在《庄严经论》中将大乘种性比作能生出繁枝茂叶的功德树、结出无上菩提果的菩提树种子。

  具有大乘种性的表征是:自然具有强烈的慈悲心、笃信大乘佛法、做利益众生之事而不畏艰辛、乐善好施等。

  (四)中观宗的佛心定义

  众生心中的受染而自性纯净无染的本性为真如自性。自性纯净无染如虚空、如水、如金。虚空自性无云雾,水自性纯净无染,黄金自性纯真无锈。

  烦恼无明污染非自性本具之物,如虚空的云雾,如水中的杂质,如金镜生锈。

  “真如”之“真”是“真实”之义,“如”是恒常如此、永远不变之义。

  此心无始以来从未清净过故是染心,但因其本质清净,虽处于染境而其性不染,染只是非本质性污染,因自性清净、虽染但可以去染还净。如云雾晦暗的天空可拨云见日,混浊的水可以澄清,尘锈覆盖的金镜可以擦去尘锈,还原为清净。若本质不清净如煤炭,再洗也变不成洁白的东西。

  中观宗认为唯识论的说法非究竟之说,有不能自圆其说的过错。

  如唯识论说“五根中的无漏种子为自性种”,中观论者认为:“无漏种子”是因缘生成的有为法,“性”为真如不变之法,是不依因缘的“法性”,怎能是有为法呢

  如果说众生心中的无漏种子是性法身的亲因缘,故认为它是自性种的话,那么自性种和引发种还有什么差别

  又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性,此性是不依因缘的真如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怎么会有灭性种

  一切众生自性平等,怎会有大小乘种性的差别

  在属于自续中观见的《现观庄严论》中,大乘十三种性之说指引发种性,并非自性种。

  如来藏心,分胜义和世俗两类。胜义心是空性、法性,是常法、无染心;世俗心是无始以来的光明心续,是刹那变迁的无常法、有染心。

  胜义和世俗二心是一性的二相。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见性智慧需要破除的是一切法的实有自性,破除实有自性后所获得的空性,名为法性、真如、真理,是不能破的,因为有的否定是空,空的否定又会变成有。

  空有是矛盾概念,非空即有,非有即空,没有中间状态。

  所谓“非空非有”是指“现象非空,自性非有”,绝非莫棱两可之语。

  在夸夸其谈者中,别说更深的法义,就连搞清这一点的善知识,当今也如凤毛麟角。

  弥勒《佛心续》(称“上续经”)对佛心的论述十分详尽,其中说,称为佛心的理由有四点:

  一是佛从其中产生;

  二是佛与众生法性无二;

  三是众生心中有可变的基因;

  四是众生心中有常住的觉悟性。

  以九种比喻说明了受染心,九喻如下:

  1.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

  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

  3.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

  4.掉在粪坑里的金块;

  5.藏在地底下的宝藏;

  6.可成大树的小小树种;

  7.破衣裹着的佛像;

  8.贫妇腹中的转轮王;

  9.泥模中的金佛等。

  修行犹如剥去莲瓣取佛,如杀蜂取蜜,如剥糠取米,如粪坑取金,如开发地下宝藏,如育种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贫妇生转轮王变得大富大贵,如打碎泥模显现金佛。

  九喻暗示九种染惑。按九喻的次序分别示意九染如下:

  1.贪心习染;

  2.嗔心习染;

  3.痴心习染;

  4.贪嗔痴三习显现;

  5.无明熏习;

  6.小乘见惑;

  7.小乘修断惑;

  8.大乘七地以下所断惑;

  9.大乘八至十地所断惑。

  总喻自性种如宝藏,可以开发出十力等佛地的一切功德;引发种如苹果树苗,通过浇水施肥、精心护理,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

  自性种是佛的法身基因;引发种是佛的报化色身基因。

  佛道的修证就是佛性的开发和去染还净过程。

  修见性智慧犹如开发自身的宝藏;修慈悲善行犹如培育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大树。

  这二者缺一都不是圆满的无上佛果。

  第三节 无我论

  首先要搞清楚佛教为什么坚持无我论,然后搞清无我论的分类和实质,以及无我论在佛教教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搞清楚佛教为什么坚持无我论,首先要搞清佛教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佛教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解决一切众生在精神上遭受的种种痛苦的问题。

  虽然苦海无边,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无穷无尽,痛苦的性质和种类也各不相同,但从其根源上分析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切众生均有的我执无明。

  也许有人会说精神的痛苦和我执有何关系

  试想:无我执的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而不觉痛苦,我执凡众别说割自己的肉,拔自己的一根头发都觉得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如有些人为什么连自己一点小小的利…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