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11

  ..續本文上一頁除對瓶的自性實執;

  (二)若非同體,瓶的空性,不會成爲瓶的法性;

  (叁)若非同體,瓶不會成爲瓶自性的破除對象;

  (四)若非同體,在聖者智境中瓶和瓶的性空不會同時顯現。

  若二谛同相,也犯四過:

  (一)二谛若是同相,見事相的世俗智就應同時見空性;

  (二)若是同相,世俗事相産生煩惱,勝義也應産生煩惱;

  (叁)若是同相,見世俗事相就應見空相,何必修見性智慧;

  (四)若是同相,勝義也應和世俗谛一樣有形有色。

  但以上四條與實事不符,故認爲二谛非同相。

  因此,二谛應是同體異相,即同一事物的兩種性相。

  第二節 佛心論

  在《因明論》中說“無因不生,異因不生,同因同果”,就是說一切有爲法都是因果相生之物,是同類同性因中所生之物。

  無因不生如石蛋中生不出小雞,異因不生如種小麥生不出豌豆,同因同果如種豆生豆——這是一切有爲法的基本規律。

  佛教的總旨是使凡衆成聖成佛,使品行惡劣、愚昧無知的劣種變成善良聰明的善種。

  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理想。

  但實際上這一目標究竟能不能實現呢

  如果說能實現,那麼它的可信性的根據是什麼呢

  比如說:糧食和水果的劣等品種經過改良,可以成爲優等品種,但是石頭和木頭再改良也變不成小雞小狗。

  那麼凡衆成聖成佛,是石頭變雞、木頭變狗的類型呢

  還是植物改良的類型呢

  當然不是石蛋孵雞或無性繁殖而是植物改良式的有機進化。

  那麼植物有種子,種子中具有能變和不變兩種基因,因有能變基因所以可以改良,因有不變基因,所以它的種類不變。

  衆生成聖成佛,難道也有類似植物和種子基因嗎

  是的。如果衆生沒有進化成佛的種子基因,怎麼會憑空成佛呢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凡衆成佛,也同樣離不開內因外緣兩個條件。

  若無自身成佛的內因,只靠外部的學修很難成器;但是只有內因而缺乏適當的外部條件,就像存放在倉庫中的糧種也不會生長發芽。

  佛心論就從衆生的本性上論證了凡衆成聖成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佛心和佛性的名稱

  佛心的“心”指的不是思想意識,也不是心髒,而是心性,是成佛基因。

  如來藏、真如法性、佛性、種姓、種性、根基、本因、依據、親緣、前行、田地、理性、本具光明、心金剛、金剛薩捶等都是顯密經典中同一佛心的不同名稱,每個名稱都代表佛心的一種特性。

  如如來藏就有幾種含義:一是佛的功德寶藏;二是成佛的種子。

  “法性”是諸法的相同共性,只有性空這一點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同的,因此性空就是法性。

  衆生都有佛心,佛心本空。只有在本空這點上佛和衆生是一樣的,佛和衆生平等說的就是法性平等。

  種姓是與人種的性質相似的祖傳因子。種性、根基、本因、依據如字面義;

  親緣是成佛的近因;

  前行是成佛的前行法;

  田地是生長佛地一切功德的土地之義;

  理性是佛和衆生共有的終極規律;

  光明是能感知的光明心體;

  本具是衆生自身原有之物之義;

  心金剛、金剛薩捶是心性的光明純淨本質永固不變之義。

  二、佛教各宗派的佛心定義

  (一)毗婆沙的佛心定義

  能證悟聖果的正因、生在衆生心中的無貪善德是佛種。

  如《律》中說,滿足于簡樸的衣、食,簡陋的住所,喜歡身心寂靜爲四聖種。

  在《俱舍論》中也說:“無貪聖種。”有時也把聰明才智看做聖種。

  (二)經部的佛心定義

  能生無漏智的衆生心中的種子能量。

  如在佛子的《俱舍論疏》中說:“經部學人認爲種姓是衆生心中的一種種子能量。”

  (叁)唯識宗的佛心定義

  衆生心中無始以來傳遞不息,自然獲得,在內根中的無漏智種子。在未經習修的原始狀態爲真如自性種,經過學修而産生斷證功德的稱爲引發種。

  如在《菩薩地》中說:“種性簡而言之有兩種,自性種和習生種。自性種是菩薩內六根顯現的差別,是無始以來連續不斷,自然形成的。習生種是前世修習善行形成的。”

  在唯識宗中有遵六識說、遵八識說兩種。

  遵六識說唯識派認爲“內根中的無漏智種子”的“內根”是指第六意識;

  遵八識說唯識派認爲“內根”指阿賴耶識,認爲真如佛心是藏識中的無漏智種子,其余觀點基本相同。

  唯識家持五種性說,認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有不變特定種性,另外還有一個不定種和滅性種。

  不定種有隨緣轉變,可變爲聲聞、緣覺、菩薩的種性;滅性種舊譯“一闡提”,是不可救治者之義。毀性而永無解脫希望者有四種人:專造惡業者,以大嗔恨心毀掉善根者,心中沒有解脫善根者,雖有微薄善根而缺乏無漏種子者。

  有些人雖然有大乘種而不能開悟者主要有四種原因:煩惱習性重,受惡友的影響,忙于糊口之事而無暇學修者,沈淪爲奴而無學修的人身自由者。

  唯識宗以黃金比喻大乘自性種,說自性如黃金寶藏、如金放光、如金純真、如金可做寶器,以此比喻大乘自性種是無量功德寶藏、具無我智慧、無煩惱雜質、産生禅定神通四法。

  引發種以珍寶寶藏作比,比喻引發菩提之因、無我智慧、禅功德及利樂衆生事業。

  在《莊嚴經論》中將大乘種性比作能生出繁枝茂葉的功德樹、結出無上菩提果的菩提樹種子。

  具有大乘種性的表征是:自然具有強烈的慈悲心、笃信大乘佛法、做利益衆生之事而不畏艱辛、樂善好施等。

  (四)中觀宗的佛心定義

  衆生心中的受染而自性純淨無染的本性爲真如自性。自性純淨無染如虛空、如水、如金。虛空自性無雲霧,水自性純淨無染,黃金自性純真無鏽。

  煩惱無明汙染非自性本具之物,如虛空的雲霧,如水中的雜質,如金鏡生鏽。

  “真如”之“真”是“真實”之義,“如”是恒常如此、永遠不變之義。

  此心無始以來從未清淨過故是染心,但因其本質清淨,雖處于染境而其性不染,染只是非本質性汙染,因自性清淨、雖染但可以去染還淨。如雲霧晦暗的天空可撥雲見日,混濁的水可以澄清,塵鏽覆蓋的金鏡可以擦去塵鏽,還原爲清淨。若本質不清淨如煤炭,再洗也變不成潔白的東西。

  中觀宗認爲唯識論的說法非究竟之說,有不能自圓其說的過錯。

  如唯識論說“五根中的無漏種子爲自性種”,中觀論者認爲:“無漏種子”是因緣生成的有爲法,“性”爲真如不變之法,是不依因緣的“法性”,怎能是有爲法呢

  如果說衆生心中的無漏種子是性法身的親因緣,故認爲它是自性種的話,那麼自性種和引發種還有什麼差別

  又一切衆生都有本具光明心性,此性是不依因緣的真如法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怎麼會有滅性種

  一切衆生自性平等,怎會有大小乘種性的差別

  在屬于自續中觀見的《現觀莊嚴論》中,大乘十叁種性之說指引發種性,並非自性種。

  如來藏心,分勝義和世俗兩類。勝義心是空性、法性,是常法、無染心;世俗心是無始以來的光明心續,是刹那變遷的無常法、有染心。

  勝義和世俗二心是一性的二相。

  這裏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見性智慧需要破除的是一切法的實有自性,破除實有自性後所獲得的空性,名爲法性、真如、真理,是不能破的,因爲有的否定是空,空的否定又會變成有。

  空有是矛盾概念,非空即有,非有即空,沒有中間狀態。

  所謂“非空非有”是指“現象非空,自性非有”,絕非莫棱兩可之語。

  在誇誇其談者中,別說更深的法義,就連搞清這一點的善知識,當今也如鳳毛麟角。

  彌勒《佛心續》(稱“上續經”)對佛心的論述十分詳盡,其中說,稱爲佛心的理由有四點:

  一是佛從其中産生;

  二是佛與衆生法性無二;

  叁是衆生心中有可變的基因;

  四是衆生心中有常住的覺悟性。

  以九種比喻說明了受染心,九喻如下:

  1.被蓮花包著的人們看不見的佛像;

  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

  3.被糠皮包裹著的精米;

  4.掉在糞坑裏的金塊;

  5.藏在地底下的寶藏;

  6.可成大樹的小小樹種;

  7.破衣裹著的佛像;

  8.貧婦腹中的轉輪王;

  9.泥模中的金佛等。

  修行猶如剝去蓮瓣取佛,如殺蜂取蜜,如剝糠取米,如糞坑取金,如開發地下寶藏,如育種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貧婦生轉輪王變得大富大貴,如打碎泥模顯現金佛。

  九喻暗示九種染惑。按九喻的次序分別示意九染如下:

  1.貪心習染;

  2.嗔心習染;

  3.癡心習染;

  4.貪嗔癡叁習顯現;

  5.無明熏習;

  6.小乘見惑;

  7.小乘修斷惑;

  8.大乘七地以下所斷惑;

  9.大乘八至十地所斷惑。

  總喻自性種如寶藏,可以開發出十力等佛地的一切功德;引發種如蘋果樹苗,通過澆水施肥、精心護理,可以結出豐碩的果實。

  自性種是佛的法身基因;引發種是佛的報化色身基因。

  佛道的修證就是佛性的開發和去染還淨過程。

  修見性智慧猶如開發自身的寶藏;修慈悲善行猶如培育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大樹。

  這二者缺一都不是圓滿的無上佛果。

  第叁節 無我論

  首先要搞清楚佛教爲什麼堅持無我論,然後搞清無我論的分類和實質,以及無我論在佛教教理中的重要地位。

  要搞清楚佛教爲什麼堅持無我論,首先要搞清佛教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佛教要解決的最終問題,是解決一切衆生在精神上遭受的種種痛苦的問題。

  雖然苦海無邊,精神上遭受的痛苦無窮無盡,痛苦的性質和種類也各不相同,但從其根源上分析只有一條:那就是一切衆生均有的我執無明。

  也許有人會說精神的痛苦和我執有何關系

  試想:無我執的佛陀舍身飼虎、割肉喂鷹而不覺痛苦,我執凡衆別說割自己的肉,拔自己的一根頭發都覺得痛,這又是爲什麼呢

  又如有些人爲什麼連自己一點小小的利…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