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理论框架▪P2

  ..续本文上一页

  具缘人生难得观;

  人生无常观;

  恶道苦重观;

  善恶业报观。

  “一行”是:

  皈依三宝,重视业报行。

  “一舍去”是:

  舍去今生今世的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

  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下士道修行重点

  对佛教的起信是从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开始的。

  首先生命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恒常物,也不是一种偶然一现、死后永远消失的断灭物,它是一种永远相续不断、非常非断的流变之物。

  因其处于刹那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故“非常”;又因精神之续流相续不断,故“非断”。

  生命像植物的种子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一样,是无始无终、连续不断的因果链。

  其次,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多样,根据智力、身体器官等生理特点和生活条件、寿命等划分为五类或六类,也称“五道”或“六道”众生。

  其中人类是介于苦难深重的三恶道和自在快乐的天道之间的有苦有乐、有作为的生命。

  人生有苦的感受,才会产生改变受苦的命运的志向;人有富贵和贫穷的差别,有制人和受制于人的差别,有享乐和受苦的差别,有安享天年和多病多灾的差别,有享受自由和无自由的差别,有聪明和愚昧无知的差别,有品行善良和品质恶劣的差别,这种种差别构成了人生的不同和人间苦乐的不均。

  人是有理性思维的高级生命,能够在现实社会和自身生命的观察思考中提出无数个为什么,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

  人类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从思考开始的。佛教的起信也是从思考生命的本质、万物的变易无常、人生的苦乐为起点的。佛教就是在这些问题上做出了答案圆满的解决办法。

  佛学是以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意识特点以及生命的升华超越等问题为主要对象的学问。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从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按理想的标准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情怀、思想意识逐步达到具有无比慈悲和完善的佛菩萨境界。

  成佛是学佛的终极目标,但按通常的轨道,成佛并非易事,需要经过无数世的学修积累福慧因缘。在未成佛之前的漫长岁月中需要具备长时期连续不断的学修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具备能够学修佛法的连续人身。

  因此,为了在遥远的将来成佛,在现阶段珍视和追求人身、修积转生人身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在成佛成菩萨的幻想中虚度人生的人们,回到现实中来衡量自己的思想行为,考虑死后的归宿才是对机的法门。

  正因为按理一生成不了佛,成佛需要经过三个或多个无量劫的修福修慧,所以首先要修连续不断的人天之身,特别是具佛缘的人身。因此把修人身当作修佛的必要条件并作为成佛的基础道和初级道是合乎逻辑的。

  同时,佛的精神智慧是人的精神智慧的升华和超越,因此,人是佛的基础,修佛先从修人做起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下士道修道核心就是修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积德行善的好人,争取下一世和多世连续获得人身,为自己和众生建功立业。

  不但要经常想此心、发此愿,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依照佛法改变观念,做出实际行动。

  下面就下士道人天善果修法中须解决哪些思想认识问题,如何立志学修等作概括介绍。

  二、树立具缘人身难得观

  佛教所追求的人身,不是一般的人身,而是内外条件优越的人身,是具备众多善缘的人身,即具缘人身,有人直译为“暇满人身”。

  内因指自身条件,外缘指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具缘人身应具备内外基本条件。

  内部条件:生理上无缺陷,心理正常,心智聪明,身体健康,好学上进等。

  外部环境条件:具备生存和生活条件,具有佛教文明和学习佛法的环境条件等。

  在认识人身难得方面须从两个方面认识:

  一是认识人身本身的珍贵价值;

  二是认识获得人身的因缘形成的难度。

  为了珍视人生,发挥人身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认识人身的价值:

  (一)成佛离不开现世的人身,转世人身是现阶段修行的主要目标。通过现世的人身可以修积继续转生人身的因缘。

  (二)现世的人身有能力修积超世解脱和成佛的因缘,利用人身特有的精气脉条件可以修即身成佛的无上密道。

  (三)人若能自觉,现有人身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有益的作用。

  在认识人身难能可贵的基础上,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年华,使现有人身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认识人身价值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身的珍贵还要从人身稀有难得方面去认识。

  (一)修造转世人身的因缘有三难:转人身的先前因缘是持善戒,财富的先前因缘是施舍,身体健美的先前因缘是忍让等美德。这类美德一是难修,二是难以一贯坚持,三是难以做得圆满成熟。

  (二)转生具备继续修学条件的具缘人身,比转生普通人身所需先前因缘更多而修造难度更大。从世人的德性和行为衡量,别说具善缘人身,就连转普通人身的可能性都是极小的。

  (三)在充分认识具缘人身难能可贵的基础上,珍惜自己的难得之人身,充分发挥人身的积极作用。因此要树立三个观念:

  1.树立人身是如意宝,要珍惜,要发挥作用的观念。

  2.树立此身具备千载难逢的超越契机而须牢牢把握的观念。

  3.人生如落水者侥幸获得的救生圈,要树立此机会绝不能放过的观念。如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犹如将珍宝视为粪土,如从宝岛空手返航。

  在已得的优越人身上发挥积极作用方面:

  一要树立为后世着想的远见;

  二要为后世的长远幸福创造蓄积充足的因缘。

  三、人生无常观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有生命的人身也是一种暂时的存在,因此,也难以超脱有生必有死的变易无常规律。

  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缺憾是迫使放弃一切的死亡无常。不回避自然规律,常思无常,对人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能激发人们的紧迫感,能消除消极懒惰思想。

  树立无常观,可以对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可以淡化对今世眼前利益的贪心,面向未来;

  (二)可以意识到死亡有可能随时来临而对死后的再生尽快进行思考,作好安排;

  (三)可以意识到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走向死亡,每过一日就是寿命减少一日、死亡向自己逼近一日,可以提醒自己放弃对虚幻事物的迷恋。

  若无无常观念:

  (一)不会珍惜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时光;

  (二)不会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做常住久留的打算,在无益的事务中消耗时光;

  (三)对死亡平时无思想准备,死亡突然来临时就会承受极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

  总之,后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缘,今生今世能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利己利众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对自身生命无常规律的认识和自觉。因此,佛教把认识万物无常、人生无常看做是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生死是生命续流中的变易过程,死亡不是生命的永远消失,而是生命再生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必死、将死,才会对死后的转世再生做思想准备和超前打算,以创造积极的条件。故称:认识人身无常为入道之门。

  人生无常之理,《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概括为“三理”“九因”“三决定”。

  “三理”为:

  (一)生必然死亡理;

  (二)死无定时理;

  (三)死时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每条公理有三条证明理由,称“九因”。

  “九因”为:

  (一)人的死亡无法改变;

  (二)人的寿命处于日减月损,无法增补;

  (三)人的一生短暂而能为长远利益学修佛法的机会甚少;

  (四)人类寿命长短没有绝对期限;

  (五)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六)人的生命脆弱,经不起风险;

  (七)物质财富对人的死亡无能为力;

  (八)亲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

  (九)平时有用的身体,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最终会变成一具僵尸。

  “三决定”是:认识到人必然会死,在面临死亡和死亡过程中有恃无恐、安然面对死亡痛苦的只有一种训练有素的心理和精神力量,而这种特殊的精神力量,产生于佛法的修炼,因此:

  (一)决定学修佛法;

  (二)死无定时,随时可能发生,决定立即学修佛法;

  (三)因死时有用的只有佛法,故决定全力以赴学修佛法。

  四、恶道苦重观

  人的死是今世生命的结束和来世生命的开端,像埋在土中的麦种坏死生出新的麦芽一样,旧种不死,新芽不生。死后又生,生后又死,生生死死,连续不断。这就是生命流转的规律。

  人死后必然再生,但再生的前途只有两种,一是人天善道,一是畜牲、饿鬼、地狱组成的恶道。

  转生人天善道是前世善业的结果,转生恶道是前世恶业的报应。

  以善恶业为转世因缘的六道众生,转世何道完全由业力所决定。自己下世投生何道,完全是由今生今世的思想德行和行为事业决定的。因此隔世的转生前程,按因果规律,完全可以从今生今世的思想行为做出判断。

  人们反思自己的一生,便会发现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中合乎佛法善恶标准的善念善行所占比例极小,而恶念恶行几乎充满生活的全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转生人天善道的希望非常渺茫,而堕生恶道几乎已成定局。

  那么堕生恶道后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为了避免转生恶道,必须充分认识恶道生命的深重苦难。

  恶道按受苦程度分为三界:畜牲界、饿鬼界、地狱界。

  (一)动物畜牲界在大陆和海洋中,智力低下,无力改变生存环境,弱肉强食,内部自相残杀,受人类的役使、捕杀、宰割,生存没有任何保障。

  (二)饿鬼界是指一种受饥渴之苦的生命。饿鬼的本土在大地底下,散居于人间。其疾苦主要是饥渴,一是得不到饮食,二是虽有饮食而不能食饮,终身受饥渴之苦,叫做饥食内外障。

  (三)地狱界共分四类:

  大众地狱即火热地狱;边缘地狱;寒冷地狱;零散地狱。

  1、火热地狱共分八类:相残狱…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