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3

  ..續本文上一頁、黑線獄、撞擊獄、殘叫獄、大殘叫獄、煉獄、大煉獄、苦熱無間獄。

  2、邊緣地獄共分四類:火灰塘、屍泥池、刀劍道、滾湯河。

  3、寒冷地獄共分八類:起泡獄、泡裂獄、寒顫聲獄、唉歎聲獄、磕齒聲獄、青蓮獄、紅蓮獄、千瓣紅蓮獄。

  4、零散地獄:無固定地點,散居于大陸和海洋之中。

  關于地獄的詳細情況見《念住經》和《俱舍論》、《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等。

  關于六道,佛經中有兩種說法:

  一是地界說,認爲人天和叁惡道都有固定的地界,如《俱舍論》等所說。

  二是心態說,是從人的心理感受和心智分爲六道,苦大災重者爲地獄心衆,受饑餓之苦者爲餓鬼心衆,愚味無知者爲畜牲心衆,生活苦樂參半者爲人心衆,有樂無苦者爲天心衆,殘暴好鬥者爲阿修羅心衆。此說出于大乘般若部。

  雖然是人,但由于受業不同,在處境、心理感受、心智、德行方面各個不同,與六道衆生形成了相應的心態和類別。對于那些只信現量經驗的人來說,這“心態六道”說或者“人間六道”說可能更容易接受。

  相信地獄的存在,認識叁惡道之苦,對激發人們的超脫向上心,提升思想品位,遏止犯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認識到叁惡道之苦後,就要思考如何避免墮生惡道

  怎樣才能超生善道

  結論是:只有皈依叁寶、信仰業報、棄惡行善才能避免惡墮、超生善道。因此,就要修皈依法和信仰業報,棄惡行善,建立惡墮防線,開辟超生善道的金光大道。

  五、皈依法

  (一)皈依法的重要性

  皈依是進入佛法之門,不皈依叁寶:

  1.沒有佛教信徒的資格;

  2.沒有“叁戒”生效的根基。

  因此,皈依法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二)皈依法修法  -

  1.皈依叁寶的目的。大乘、小乘和叁士道各自皈依的目的都不相同。初入佛門的下士道皈依的主要目的是在堅信叁寶有能力拯救惡墮的基礎上皈依叁寶,爭取叁寶的救助。

  2.皈依對象。對主修人天善道的下士道而言,其皈依對象是拯救惡墮的佛和拯救惡墮之法以及修持此法的僧衆。

  佛是指示超脫惡道之導師;

  法是超脫惡道之方法;

  僧是同修此法的助手。

  (叁)皈依方法

  皈依方法總括可分爲:知其功德而皈依,知其特性而皈依,樹立信念而皈依,排除異端而皈依。

  1.佛功德如四身功德,法功德如改善思想行爲和拯救墮落的功德,僧功德如去染修持功德等。

  2.叁寶各自的特性爲:佛是已證無上覺者,是說法者,是供養對象;法是已證悟的佛所說之法,是對治煩惱之法,是學修和實現的目標;僧是如法修行者,是趨于正法的向導,是援救者。

  3.樹立信念爲:堅信佛是唯一開示拯救正道者,堅信佛法是唯一能拯救之法,堅信僧是可靠的同道援助者。

  4.排除異端是除叁寶之外不信仰任何外道和外道之神鬼、法術。

  皈依身外的佛法僧是皈依因叁寶,立志自己修成聖僧和佛;具有斷證的正法功德是皈依果叁寶。對下士道而言主要是皈依因叁寶,求得叁寶救助自己解脫惡道。

  (四)皈依戒分禁戒和行持戒兩種

  禁戒是:皈依佛者不能皈信世間神靈,皈依法者不能危害衆生,皈依僧者不能與邪門外道爲伍,不能在思想言行方面亵渎叁寶,對佛陀、經典、僧人必須以敬正叁寶之禮儀對待,不能犯不敬之罪。

  行持戒共有六條:

  一是須常思叁寶之功德而一心樹立皈依之信念;

  二是思念叁寶之恩而奉行供養;

  叁是宣傳叁寶功德,教育衆生皈信叁寶;

  四是念其皈依利益,常修皈依之法;

  五是無限信賴叁寶,以叁寶之法爲爲人處事的標准;

  六是將叁寶珍視如生命般不放棄不怠慢。

  (五)皈依叁寶的利益

  1.獲得佛門弟子資格;  

  2.奠定叁戒基礎;

  3.消除罪業;

  4.造廣大福田;

  5.意雖不正能招勝報;

  6.回向不正能感正果;

  7.善業永不受損;

  8.邪魔不能傷害;

  9.不墮惡道;

  10。諸事如願以成;

  11.能速證佛果。

  以上皈依法詳見《菩提道次第廣(略)論》。

  六、善惡業報觀

  能招致幸福和快樂的事業爲善業,能招致不幸和痛苦的事業爲惡業。“業”指人的思想行爲,“報”指人的思想行爲造成的後果。

  佛教哲學認爲,一切有爲法都是因果法,一切事物都有前因後果。每一件事物既是前因之果,又是後果之因。每一種事物都和自身以外的各種事物構成相依相助、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果關系。

  用宇宙萬物的因果自然規律解釋人類的善惡道德行爲和苦樂遭遇,是佛教的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這一特殊因果規律的認識和因果理念的建立,對于佛教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作爲佛教聖殿基石的業報因果理念,如果在理論上不能成立,思想上得不到確信不疑,對佛教的一切信仰都等于失去了根本立足點。因此,對佛教的認識和立信要從認識業報因緣開始。

  認識善惡業報,首先要認識造業和受報的主體——人。

  人是有形之肉體和無形之意識的結合物,也可以叫做物質和精神的結合體。人的肉體和精神(包括一切含識生命)是一種遺傳性的特殊的物質和精神的存在。

  在人身上具有物種整體遺傳因素和個體自身遺傳因素。前者是可見的物質體,後者是不可見的精神體。

  作爲人來說,肉體和精神相依相存,肉體的生命、體溫和氣靠精神維持,精神離去,肉體便壞死;精神的功能依賴于人體器官的存活,人體器官受損至毀壞,精神就會失落。

  人的肉體是階段性的存在,但人的精神體是一種永遠不斷的連續性的存在。

  如舊的麥種的形體壞死過程中能量轉換爲新的麥苗,麥苗成長結成新的果實,如此代代相傳,永不止息。

  舊的種子和新的子實,既不是同一個事物,因此非“常”,也不是毫無關系的另外一種事物,因此非“斷”。種子和新結的子實之間是一種遺傳關系,生命的流轉輪回的主體,是一種能量性的精神存在。轉世是一種能量轉換,是尋找新的生命載體。

  生命轉世的邏輯論證主要有以下四條理由:

  (一)先前意識的存在

  人的意識是一種連續性的存在,如此時此刻的知覺意識是此時此刻之前的知覺意識的衍生物和續流,決不是無中生有。

  今日的意識可以證明昨日的意識的存在,今日的意識又是昨日的意識的未來意識,由此,又可以證明未來意識的存在。

  人在胎兒階段的初生意識的先前意識,必定是自己前世的意識,無別的可能性。

  (二)先前同類因的存在

  物質是有形之物,精神是無形之存在,它們並非同類事物。物質生于物質並非生于精神,精神生于精神並非生于物質,這是因果同類同質相生規律,沒有相反的例子。

  人的有形的身體器官來源于物種群體父母的遺傳物質,自身的精神意識不是父母的遺傳物質的産物。

  作爲自身意識,其初生意識必然有先前的同質同類因意識。

  這先前同類因,除自己投胎前的意識外,不會有別的可能性。

  (叁)先前習性的存在

  人和動物的一切習性都是在示範性的教育和反複的實踐中形成的。

  因此,初生嬰兒的吸吮母乳、初生小動物的覓食活動以及雌雄動物和男女性之間的性行爲等,都是不教自會的、叫做“本能”的習慣性行爲。

  這類習慣行爲若不是前世形成的,怎麼會産生呢

  難道機器人也有這類習慣性行爲嗎

  (四)先前經驗的存在

  人的回憶都是先前經驗在意識中的複現。不但在禅定的一定層次上能在意識中複現一世和多世的先前經驗,而且古今中外有許多兒童能夠回憶起前世的身世、具體地點、姓名、家族、職業,有的人還能證明其回憶的真實不妄,如果沒有先前的經驗怎麼有回憶呢

  破順世外道的斷滅觀點:

  (一)有人說“眼睛看不見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的前世和後世的存在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的前世和後世是不存在的”。

  這個推論的大前提是錯誤的,看不見的東西不一定都不存在,很多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微形質和暗物質的存在都被科學的先進觀測方法所證明。

  人的轉世不是有形肉體的轉變,而是無形精神能量的傳遞和取得新的載體的過程。現世的人的意識的存在既然無形而無法用肉眼觀察,隔世的意識怎麼能用肉眼觀察到呢

  這就像今天的視覺觀察不到昨天和明天的情境一樣,怎可以以此否定昨天和明天的存在呢

  (二)有些人認爲“人的意識是物質性大腦的産物”。

  如果那樣的話:

  1.只要大腦存在,人就會不死。人的物質大腦,通過特殊處理可以保存很久,但人的壽命有限,無法無限延長,即使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死後,其大腦仍然和死屍的其他部分一樣,沒有任何感覺和思維功能,沒有精神能量。

  2.大腦是物質的東西,人可以仿造。但仿造的機器人、電腦爲什麼沒有自生智慧和意識活動呢

  這就證明人的意識不是物質性大腦的産物。

  決定轉世的因素:

  一是煩惱;

  二是造業行爲。

  煩惱有多種,但作爲轉世主因的煩惱是執實無明。

  從無明産生貪嗔等各種煩惱,由煩惱引起各種造業行爲。

  無明是造業的思想根源,造業行爲是無明引起的身言意行爲。

  在轉世中無明是作用力的本源,如火種;造業行爲是引發作用力的助劑,如氧氣。

  雖然煩惱未除,但只要斷絕造業行爲,無明就像真空中的火種一樣,發揮不了燃燒釋放能量的作用。業對轉世的作用就像陽光、水分和肥料對種子發芽生長的作用一樣。

  造業的業分叁類:

  一是善業;

  二是惡業;

  叁是不變業。

  善業是感招人天善果和一切幸福快樂的因緣,惡業是下墮叁惡道和招致一切不幸惡果的因緣,不變業是轉世色界和無色界的因緣。

  業報因緣的邏輯論證:

  (一)性質推理

  1.正面推理:一切有爲法的存在都是因果性的存在,人的行爲和感受都是有爲法,因此,人的行爲和感受都是因果性的存在。

  2.…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