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皈依
(作鬼魂皆願皈依想)
夫皈依者 有四皈依 第一皈依 金剛上師 使汝登堂 得聞佛法
次即皈依 曰佛法僧 皈依佛者 不入地獄 皈依法者 不入畜類
皈依僧者 不入鬼趣 身有所皈 心有所依 如子依母 須臾不離
爾今至心 合掌同聲 神變加持 諸罪消滅 如湯融雪 複化爲水
刹那成佛 入我神光 聽我說法 音同佛音 無邊神力 得此加持
頓然超脫 仗此佛力 瑜珈叁密 隨我皈依 即說咒曰
劄吽榜呵
四皈依咒(二十一通)
如無咒印者,則念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亦二十一通。
七、教授
爾等佛子 既皈依已 當各歡喜 今再教授 發至誠心 隨我誓曰
(作諸鬼魂皆已皈依成佛子想)
我等衆生 或男或女 或老或幼 臨終忽迷 枉墮此道 傷哉痛哉
(作諸佛子同聲誓言想)
今蒙佛慈 加我神咒 使我頓覺 往昔所造 種種惡業 皆貪嗔癡
從身語意 而生惡果 我今一切 盡皆忏悔 爰發贊歎 歡喜頂禮
更謝上座 爲我導師 我今皈依 生生世世 伏求上師 再賜開示
(作佛子禮拜想)
如是誠求 方得實益 我亦歡喜 爲汝解說
(合掌答禮)(作佛子俯首恭敬聽法想)
夫佛法者 至妙至微 而又淺顯 道不遠人 人徒自棄 道在自心
心本光明 只一我見 遂障汝真 真亡心迷 永墮沈輪 是故六道
乃至世界 一切萬法 惟心所建 善惡無記 起爲叁性 分別爲我
堅牢執持 有如壽命 無始以來 習氣深厚 佛教布施 用以除貪
佛教平等 用以治嗔 佛教修慧 用開迷惘 先修六度 再習萬行
(作佛子貪嗔癡叁毒已消滅想)
六度者何 首曰布施 次曰持戒 叁曰忍辱 四曰精進 五曰禅定
六曰般若 般若爲主 通于萬行 苟無般若 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般若者何 曰大智慧 無智慧者 即名愚癡 心既不明 性亦不見
因果顛倒 惟圖近利 不知遠害 是名曰惑 惑則造業 遂受諸苦
苦複有八 生老病死 求不得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心如火苦
總名之曰 心不安甯 不安甯者 乃求滿足 而世無常 難如我願
其苦複倍 心無厭足 苦無盡期 惟以慧劍 斷此煩惱 慧劍般若
金剛至寶 非佛獨有 天人魔鬼 下至畜類 亦無短少 法身常住
(作一切平等想)
不同世寶 世寶可壞 此無生滅 是故身滅 而性不死 壽過天地
曰無量壽 遂分叁身 法身色身 叁曰化身 色身四大 地水火風
借諸父母 不久自滅 精氣神者 色體之一 主精氣神 惟此法性
主離則亡 精氣神滅 而此法性 永不生滅 外道不知 誤爲邪說
妄冀長生 雕此朽木 不明寶藏 如耕石田 勞而無功 聖人憫焉
嗟乎衆生 當知修道 明心爲本 心乃本德 故曰明德 明此明德
達于至善 其學乃大 其功乃宏 其利斯普 其用斯通
(作佛子皆苦難想)
然諸衆生 苦果熾盛 或爲餓鬼 饑火焚身 或被殺傷 怨毒至深
或有自殺 冤苦未伸 或遭王難 或入地獄 沈淪百世 如醉如癡
雖聞佛法 猶同盲啞 雖示至道 猶若不聞 般若光明 莫由啓發
此念不轉 何能解脫 佛故慈悲 留傳神咒 垂于萬世
(作一轉念即解脫想)
先除爾苦 次開爾喉 次布法食 使汝飽滿 一滴甘露 化爲大海
凡有惱焰 悉皆澆滅 一盂之食 化爲須彌 如同香飯 飽滿無遺
既飽滿已 心即光明 施以正法 斯得相應 是名法味 妙難思議
爾等佛子 其各谛聽 合掌恭敬 既肅且靜 平等施予 勿起貪爭
口焰消滅 喉開如盆 今仗法寶 令皆飽滿 即說咒曰
八、施食
開喉咒(七通),變食咒(七通),施甘露咒(七通),普供真言(叁通)(作諸魂皆已開喉想)
如無此法者即用蒙山施食代之(即舉器接念)
今此淨食 一盂之微 變爲無量 普施十方 窮盡虛空 周遍法界
(作食多如山想)
微塵刹中 所有國土 一切餓鬼 先亡久滅 山川地主 乃至曠野
諸鬼神等 請來集此 我今悲憫 普施汝食 願汝各各 受我此食
轉將供養 盡虛空界 諸佛及聖 一切有情 汝與有情 普皆飽滿
亦願汝身 乘此咒食 離苦解脫 生天受樂 十方淨土 隨意遊往
發菩提心 行菩提道 常來做佛 永莫退轉 又願汝等 晝夜恒常
擁護于我 滿我所願 即此功德 與汝有情 平等共有 同將此福
普皆迥向 真如法界 無上菩提 一切智智 皆有成就 勿招余果
願乘此法 疾得成佛 (放食)(合器)
九、解冤
爾等佛子 既得飽滿 常感佛恩 速除冤業 神咒之力 功德巍巍
(作一切皆飽滿想)
業不可轉 此咒能轉 罪不可解 此咒能解 一聞此咒 頓發光明
(作諸佛子頓然大光明與我不二想)
此光何來 非由咒起 非自天生 非從地至 遍滿法界 如雷如雲
一念即佛 光發汝心 譬如大鍾 因擊而鳴 兩相和合 咒即汝心
心轉即空 惱怨不生 一念之轉 大地光明 轉苦爲樂 蓮花化生
(作痛苦已全消想)
爾已飽滿 饑火不侵 爾已自在 痛如夢醒 爾已罪消 冤親平等
不念舊惡 應無報心 雖見冤怨 不起嗔恨 反生歡喜 發心度彼
立此大願 頓離苦趣 我今施功 用先度汝 上仗佛慈 作法普利
世間至樂 惟有解冤 夙願若消 則心至安 心無罣礙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 夢想即無 如是施舍 方可入道 如是清心 方可聞法
一切放下 是大功德 今解冤業 使如解脫 即說咒曰
(大悲中咒 (七通)持大寶樓閣解冤咒(一百八通)
蓋天金剛心咒(二十一通)藥師佛心咒(二十一通)
如無者以大悲咒或六字大明咒以代之)
十、說法
爾等佛子 冤業既解 可聞佛法 其各谛聽 此法寶者 過于七寶
(作佛子等所有夙業已皆消滅想)
得明心地 得了生死 第一之事 乃聞佛法 爾當了知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而聞正法 是爲尤難 (作諸佛子自此堪聞正法想)
夫佛法者 非有定法 但論根本 在求正覺 覺此妙性 本來不迷
與佛不二 徒因不覺 惑于外境 遂至狂亂 不明心者 其苦萬倍
故求明心 以爲根本 欲求明心 當先知性 靈妙之性 非實非虛
非空非有 不動如如 其體光明 妙用無盡 爾此心者 發之于性
滅還于性 性如水焉 無風不波 波乃心焉 倏然而起 倏然而滅
幻起幻滅 終不可得 故曰空心 有而不有 而此妙性 畢竟不動
(作諸佛子皆心空入定想)
不動者何 非如木石 活潑自如 如水湛寂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一不異 不增不減 惟依外境 而起此念 此念曰心 都屬假名
實體非有 暫成妄相 境空心空 內空外空 諸法空相 斯乃實相
凡諸物物 有相無相 都屬于相 相即是幻 以由心建 心本不生
幻亦不有 諸相即空 即見實相 世人見相 執空爲實 故名顛倒
心境相接 不覺流轉 內有六根 眼耳鼻舌 複有身意 外有六塵
色聲香味 複有觸法 根塵相對 依他起念 成爲六識 識其形相
妄執爲見 見善見惡 徧計分別 以分別故 圓成實性 遂起紛擾
乃名曰惑 叁業惡因 由是招感 不可限量 是爲業海 久久不覺
永處沈淪 我佛憫之 咐囑菩薩 分化各方 先覺覺後 義所不辭
種種方便 使其信入 所信者何 因佛果佛 果佛過去 釋迦彌陀
(作諸佛子皆自信是佛想)
因佛未來 我與衆生 是故發心 當下成佛 一切修行 發心爲難
(作諸佛子皆發心想)
難信之法 自信是佛 劣慧不知 當仁不讓 以樂小法 誤爲謙退
遂計此生 不複可成 誤已誤人 殺人慧命 爾諸佛子 當自了知
雖墮鬼趣 佛性勿失 一念之轉 當得解脫 由凡入聖 先當轉識
轉識成智 自不能惑 惑苦滋生 不離五蘊 五蘊所合 惟色與心
外境曰色 心與攀緣 受想行識 綿綿密密 顛倒忐忑 日以萬計
凡夫不知 樂此不疲 一切苦厄 不能救拔 習氣積深 是名業障
業障有五 一曰煩惱 二曰冤業 叁曰生障 四曰法障 五曰所知
雲何煩惱 自心貪嗔 雲何冤業 夙世冤害 雲何法障 謂因夙世
生性悭吝 不告人法 而我此生 亦難聞法 雲何所知 謂修道者
執彼所知 以成我見 因見而疑 因疑而謗 謗法謗師 遂入地獄
此五障者 皆障我道 然諸幻想 由心而起 妄心所執 妄計爲有
夢想倒顛 不明其由 不知心境 因緣假合 當體是空 空即空滅
空彼五蘊 惟般若力 般若觀照 情見頓銷 情屬我愛 堅持牢牢
見爲我執 法障如毛 粗者易除 細者難了 我今爲汝 拔除其根
第一妙谛 還問汝心 首持五戒(作諸佛子發心持戒想)
勿殺勿盜 勿妄勿淫 酒爲之媒 勿使爲引 心無染著 戒體清淨
上仗佛慈 彼岸即登 初學修戒 由戒而定 由定而慧 定慧交資
定慧即戒 愚者強分 名之曰叁 智者了之 定知爲一 一門普門
西方十方 能無分別 名曰極樂 是真淨業 法門無量 或禅或密
或性或相 盡歸般若 或念或觀 觀念成就 歸元則一 一相無相
一念無念 實相者何 一亦不得 斯名淨空 空不偏空 其用無窮
是故慧者 空諸一切 空則自定 定則慧生 定慧均等 無爲而治
是謂大施 佛曰解脫 即是涅槃 涅槃者何 即是如來 如是而修
名曰頓入 頓入何道 曰如來地 爾今聞法 當大歡喜 翻苦爲業
(作諸佛子大歡喜想)
轉識成智 然爾力弱 苦難自拔 惟仗神咒 爲爾加持 金剛咒力
曰百字明 光照大千 大明大神 功德巍巍 千日睜睜 其身無邊
其藏無盡 甘露門開 大地皆春 又有神咒 不空羂索 毘盧灌頂
曰大光明 五色印明 五指齊分 見此光者 惡業自淨 得大解脫
(作諸佛子見五色光明由此即解脫想)
極樂超升 或天或人 隨緣而生 永離叁惡 永不沈淪 爾當感念
佛恩無盡 惟有至誠 報以淨心 由此超升 爲助爾喜 即說咒曰
十一、施法
持金剛百字明(二十一通)、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結五色光明印)(一百八通)、吹耳往生咒(二十一通)
如無者,以大悲咒二十一通、金剛經、心經、彌陀經、往生咒代之。
爾等佛子 既得光明 可超升矣 超實頓超 生即不生 不生之義
惟在自證 然離此土 欲何往哉 我今指示 曰有西方 爾既覺悟
勿戀此世 父子之愛 夫婦之恩 終必分離 田廬財産 亦皆無常
豈能攜帶 而至西方 惟舍一切 持此寶藏 此爲心寶 非世可奪
(作諸佛子一切放下身心輕安想)
不勞攜帶 而自勿失 汝今生西 生者此心 諸上善人 在彼相迎
放下一切 頓見光明 此光明者 佛我同心 佛佛道同 心心相印
或示蓮花 或現臺亭 中有彌陀 左右大士 慈悲攝我 若母引子
西方極樂 佛土莊嚴 無諸惡道 無諸貪戀 種種功德 無量無邊
十方諸佛 菩薩金剛 雨天曼花 如雲而集 是故華開 智慧華也
雲何見佛 本性佛也 我佛彼佛 只一先後 因果若異 道心不二
爾今將去 當發大願 隨我合掌 同聲念曰 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
(作諸佛子皆合掌同念想)
放光接引 佛之本願 如是一念 即等萬遍 欽哉往哉 西方不遠
試一回頭 即登彼岸 即說咒曰
持大往生咒(四十九通)
如無者念往生咒(四十九通)
十二、遣送
爾諸佛子 發願生西 有大法利 神咒作帆 般若爲船 四大天王
護汝而行 一切妖魔 悉皆不侵 尊者韋陀 既攝汝來 複送汝行
爾等一一 稽首拜辭 今同行者 皆汝法侶 他年成就 再來娑婆
發宏誓願 而施廣度 勿忘我言 勿退爾心 隨雲而起 禦風而行
(作諸佛子足下已生雲彩即將上升想)
今發咒音 是大雷音 如是功德 刹那圓成 西方忽現 如夢忽醒
(作諸佛子皆禮拜出壇上升想)
極樂世界 大地黃金 七寶莊嚴 無與比倫 聖衆雲集 樓閣臺亭
忽現蓮華 于中化生 結此勝緣 即說咒曰
持遣送咒(七通)、送佛咒(叁通), 同時將靈位送出焚化(卸甲升冠)。
如無咒者持大悲咒遣送,左右同聲念佛。
今此法會 功德已圓 一切孤魂 皆登彼岸 我當回向 以告未來
(作本壇佛菩薩金剛神祇皆已退位想)
法施無窮 機緣難再 未發心者 願各發心 各有父母 或妻或子
未得超生 當各念之 以此孝思 榜樣世世 大孝無他 惟以佛法
死者罔覺 佛法可通 天下未亂 鬼神先亂 今此一會 法界普安
從此兵刀 水火疫病 以我願力 悉皆消滅 稽首世尊 願乘哀憫
諸菩薩衆 悉皆護持 願此功德 回向一切 普皆成佛
(至此上師下座)
一、禮佛
二、念叁皈依
叁、出壇場入休息室
四、卸衣 法壇式(應朝東):說明:
一、臺上用燈不必用燭。
二、如無幡者以小紙旗代之。
叁、無法器者不必定用,以觀想代之。
四、拜臺除法師外他人不得拜。
五、家常施法以夜戌時爲宜,亥時圓滿,余時不宜。
六、香不宜太多薰灼成煙。
七、招請旗上書咒語,如無亦可不用。
王骧陸居士編製
(本文由天津學佛研究會印行1934年)
《王骧陸居士全集 千偈瑜珈焰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