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王骧陆居士全集 千偈瑜珈焰口▪P2

  ..续本文上一页六、皈依

  (作鬼魂皆愿皈依想)

  夫皈依者 有四皈依 第一皈依 金刚上师 使汝登堂 得闻佛法

  次即皈依 曰佛法僧 皈依佛者 不入地狱 皈依法者 不入畜类

  皈依僧者 不入鬼趣 身有所皈 心有所依 如子依母 须臾不离

  尔今至心 合掌同声 神变加持 诸罪消灭 如汤融雪 复化为水

  刹那成佛 入我神光 听我说法 音同佛音 无边神力 得此加持

  顿然超脱 仗此佛力 瑜珈三密 随我皈依 即说咒曰

  札吽榜呵

  四皈依咒(二十一通)

  如无咒印者,则念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亦二十一通。

  七、教授

  尔等佛子 既皈依已 当各欢喜 今再教授 发至诚心 随我誓曰

  (作诸鬼魂皆已皈依成佛子想)

  我等众生 或男或女 或老或幼 临终忽迷 枉堕此道 伤哉痛哉

  (作诸佛子同声誓言想)

  今蒙佛慈 加我神咒 使我顿觉 往昔所造 种种恶业 皆贪嗔痴

  从身语意 而生恶果 我今一切 尽皆忏悔 爰发赞叹 欢喜顶礼

  更谢上座 为我导师 我今皈依 生生世世 伏求上师 再赐开示

  (作佛子礼拜想)

  如是诚求 方得实益 我亦欢喜 为汝解说

  (合掌答礼)(作佛子俯首恭敬听法想)

  夫佛法者 至妙至微 而又浅显 道不远人 人徒自弃 道在自心

  心本光明 只一我见 遂障汝真 真亡心迷 永堕沉轮 是故六道

  乃至世界 一切万法 惟心所建 善恶无记 起为三性 分别为我

  坚牢执持 有如寿命 无始以来 习气深厚 佛教布施 用以除贪

  佛教平等 用以治嗔 佛教修慧 用开迷惘 先修六度 再习万行

  (作佛子贪嗔痴三毒已消灭想)

  六度者何 首曰布施 次曰持戒 三曰忍辱 四曰精进 五曰禅定

  六曰般若 般若为主 通于万行 苟无般若 如人入暗 则无所见

  般若者何 曰大智慧 无智慧者 即名愚痴 心既不明 性亦不见

  因果颠倒 惟图近利 不知远害 是名曰惑 惑则造业 遂受诸苦

  苦复有八 生老病死 求不得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心如火苦

  总名之曰 心不安宁 不安宁者 乃求满足 而世无常 难如我愿

  其苦复倍 心无厌足 苦无尽期 惟以慧剑 断此烦恼 慧剑般若

  金刚至宝 非佛独有 天人魔鬼 下至畜类 亦无短少 法身常住

  (作一切平等想)

  不同世宝 世宝可坏 此无生灭 是故身灭 而性不死 寿过天地

  曰无量寿 遂分三身 法身色身 三曰化身 色身四大 地水火风

  借诸父母 不久自灭 精气神者 色体之一 主精气神 惟此法性

  主离则亡 精气神灭 而此法性 永不生灭 外道不知 误为邪说

  妄冀长生 雕此朽木 不明宝藏 如耕石田 劳而无功 圣人悯焉

  嗟乎众生 当知修道 明心为本 心乃本德 故曰明德 明此明德

  达于至善 其学乃大 其功乃宏 其利斯普 其用斯通

  (作佛子皆苦难想)

  然诸众生 苦果炽盛 或为饿鬼 饥火焚身 或被杀伤 怨毒至深

  或有自杀 冤苦未伸 或遭王难 或入地狱 沉沦百世 如醉如痴

  虽闻佛法 犹同盲哑 虽示至道 犹若不闻 般若光明 莫由启发

  此念不转 何能解脱 佛故慈悲 留传神咒 垂于万世

  (作一转念即解脱想)

  先除尔苦 次开尔喉 次布法食 使汝饱满 一滴甘露 化为大海

  凡有恼焰 悉皆浇灭 一盂之食 化为须弥 如同香饭 饱满无遗

  既饱满已 心即光明 施以正法 斯得相应 是名法味 妙难思议

  尔等佛子 其各谛听 合掌恭敬 既肃且静 平等施予 勿起贪争

  口焰消灭 喉开如盆 今仗法宝 令皆饱满 即说咒曰

  八、施食

  开喉咒(七通),变食咒(七通),施甘露咒(七通),普供真言(三通)(作诸魂皆已开喉想)

  如无此法者即用蒙山施食代之(即举器接念)

  今此净食 一盂之微 变为无量 普施十方 穷尽虚空 周遍法界

  (作食多如山想)

  微尘刹中 所有国土 一切饿鬼 先亡久灭 山川地主 乃至旷野

  诸鬼神等 请来集此 我今悲悯 普施汝食 愿汝各各 受我此食

  转将供养 尽虚空界 诸佛及圣 一切有情 汝与有情 普皆饱满

  亦愿汝身 乘此咒食 离苦解脱 生天受乐 十方净土 随意游往

  发菩提心 行菩提道 常来做佛 永莫退转 又愿汝等 昼夜恒常

  拥护于我 满我所愿 即此功德 与汝有情 平等共有 同将此福

  普皆迥向 真如法界 无上菩提 一切智智 皆有成就 勿招余果

  愿乘此法 疾得成佛 (放食)(合器)

  九、解冤

  尔等佛子 既得饱满 常感佛恩 速除冤业 神咒之力 功德巍巍

  (作一切皆饱满想)

  业不可转 此咒能转 罪不可解 此咒能解 一闻此咒 顿发光明

  (作诸佛子顿然大光明与我不二想)

  此光何来 非由咒起 非自天生 非从地至 遍满法界 如雷如云

  一念即佛 光发汝心 譬如大钟 因击而鸣 两相和合 咒即汝心

  心转即空 恼怨不生 一念之转 大地光明 转苦为乐 莲花化生

  (作痛苦已全消想)

  尔已饱满 饥火不侵 尔已自在 痛如梦醒 尔已罪消 冤亲平等

  不念旧恶 应无报心 虽见冤怨 不起嗔恨 反生欢喜 发心度彼

  立此大愿 顿离苦趣 我今施功 用先度汝 上仗佛慈 作法普利

  世间至乐 惟有解冤 夙愿若消 则心至安 心无罣碍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 梦想即无 如是施舍 方可入道 如是清心 方可闻法

  一切放下 是大功德 今解冤业 使如解脱 即说咒曰

  (大悲中咒 (七通)持大宝楼阁解冤咒(一百八通)

  盖天金刚心咒(二十一通)药师佛心咒(二十一通)

  如无者以大悲咒或六字大明咒以代之)

  十、说法

  尔等佛子 冤业既解 可闻佛法 其各谛听 此法宝者 过于七宝

  (作佛子等所有夙业已皆消灭想)

  得明心地 得了生死 第一之事 乃闻佛法 尔当了知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而闻正法 是为尤难 (作诸佛子自此堪闻正法想)

  夫佛法者 非有定法 但论根本 在求正觉 觉此妙性 本来不迷

  与佛不二 徒因不觉 惑于外境 遂至狂乱 不明心者 其苦万倍

  故求明心 以为根本 欲求明心 当先知性 灵妙之性 非实非虚

  非空非有 不动如如 其体光明 妙用无尽 尔此心者 发之于性

  灭还于性 性如水焉 无风不波 波乃心焉 倏然而起 倏然而灭

  幻起幻灭 终不可得 故曰空心 有而不有 而此妙性 毕竟不动

  (作诸佛子皆心空入定想)

  不动者何 非如木石 活泼自如 如水湛寂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一不异 不增不减 惟依外境 而起此念 此念曰心 都属假名

  实体非有 暂成妄相 境空心空 内空外空 诸法空相 斯乃实相

  凡诸物物 有相无相 都属于相 相即是幻 以由心建 心本不生

  幻亦不有 诸相即空 即见实相 世人见相 执空为实 故名颠倒

  心境相接 不觉流转 内有六根 眼耳鼻舌 复有身意 外有六尘

  色声香味 复有触法 根尘相对 依他起念 成为六识 识其形相

  妄执为见 见善见恶 徧计分别 以分别故 圆成实性 遂起纷扰

  乃名曰惑 三业恶因 由是招感 不可限量 是为业海 久久不觉

  永处沉沦 我佛悯之 咐嘱菩萨 分化各方 先觉觉后 义所不辞

  种种方便 使其信入 所信者何 因佛果佛 果佛过去 释迦弥陀

  (作诸佛子皆自信是佛想)

  因佛未来 我与众生 是故发心 当下成佛 一切修行 发心为难

  (作诸佛子皆发心想)

  难信之法 自信是佛 劣慧不知 当仁不让 以乐小法 误为谦退

  遂计此生 不复可成 误已误人 杀人慧命 尔诸佛子 当自了知

  虽堕鬼趣 佛性勿失 一念之转 当得解脱 由凡入圣 先当转识

  转识成智 自不能惑 惑苦滋生 不离五蕴 五蕴所合 惟色与心

  外境曰色 心与攀缘 受想行识 绵绵密密 颠倒忐忑 日以万计

  凡夫不知 乐此不疲 一切苦厄 不能救拔 习气积深 是名业障

  业障有五 一曰烦恼 二曰冤业 三曰生障 四曰法障 五曰所知

  云何烦恼 自心贪嗔 云何冤业 夙世冤害 云何法障 谓因夙世

  生性悭吝 不告人法 而我此生 亦难闻法 云何所知 谓修道者

  执彼所知 以成我见 因见而疑 因疑而谤 谤法谤师 遂入地狱

  此五障者 皆障我道 然诸幻想 由心而起 妄心所执 妄计为有

  梦想倒颠 不明其由 不知心境 因缘假合 当体是空 空即空灭

  空彼五蕴 惟般若力 般若观照 情见顿销 情属我爱 坚持牢牢

  见为我执 法障如毛 粗者易除 细者难了 我今为汝 拔除其根

  第一妙谛 还问汝心 首持五戒(作诸佛子发心持戒想)

  勿杀勿盗 勿妄勿淫 酒为之媒 勿使为引 心无染着 戒体清净

  上仗佛慈 彼岸即登 初学修戒 由戒而定 由定而慧 定慧交资

  定慧即戒 愚者强分 名之曰三 智者了之 定知为一 一门普门

  西方十方 能无分别 名曰极乐 是真净业 法门无量 或禅或密

  或性或相 尽归般若 或念或观 观念成就 归元则一 一相无相

  一念无念 实相者何 一亦不得 斯名净空 空不偏空 其用无穷

  是故慧者 空诸一切 空则自定 定则慧生 定慧均等 无为而治

  是谓大施 佛曰解脱 即是涅槃 涅槃者何 即是如来 如是而修

  名曰顿入 顿入何道 曰如来地 尔今闻法 当大欢喜 翻苦为业

  (作诸佛子大欢喜想)

  转识成智 然尔力弱 苦难自拔 惟仗神咒 为尔加持 金刚咒力

  曰百字明 光照大千 大明大神 功德巍巍 千日睁睁 其身无边

  其藏无尽 甘露门开 大地皆春 又有神咒 不空羂索 毘卢灌顶

  曰大光明 五色印明 五指齐分 见此光者 恶业自净 得大解脱

  (作诸佛子见五色光明由此即解脱想)

  极乐超升 或天或人 随缘而生 永离三恶 永不沉沦 尔当感念

  佛恩无尽 惟有至诚 报以净心 由此超升 为助尔喜 即说咒曰

  十一、施法

  持金刚百字明(二十一通)、不空羂索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结五色光明印)(一百八通)、吹耳往生咒(二十一通)

  如无者,以大悲咒二十一通、金刚经、心经、弥陀经、往生咒代之。

  尔等佛子 既得光明 可超升矣 超实顿超 生即不生 不生之义

  惟在自证 然离此土 欲何往哉 我今指示 曰有西方 尔既觉悟

  勿恋此世 父子之爱 夫妇之恩 终必分离 田庐财产 亦皆无常

  岂能携带 而至西方 惟舍一切 持此宝藏 此为心宝 非世可夺

  (作诸佛子一切放下身心轻安想)

  不劳携带 而自勿失 汝今生西 生者此心 诸上善人 在彼相迎

  放下一切 顿见光明 此光明者 佛我同心 佛佛道同 心心相印

  或示莲花 或现台亭 中有弥陀 左右大士 慈悲摄我 若母引子

  西方极乐 佛土庄严 无诸恶道 无诸贪恋 种种功德 无量无边

  十方诸佛 菩萨金刚 雨天曼花 如云而集 是故华开 智慧华也

  云何见佛 本性佛也 我佛彼佛 只一先后 因果若异 道心不二

  尔今将去 当发大愿 随我合掌 同声念曰 大慈大悲 阿弥陀佛

  (作诸佛子皆合掌同念想)

  放光接引 佛之本愿 如是一念 即等万遍 钦哉往哉 西方不远

  试一回头 即登彼岸 即说咒曰

  持大往生咒(四十九通)

  如无者念往生咒(四十九通)

  十二、遣送

  尔诸佛子 发愿生西 有大法利 神咒作帆 般若为船 四大天王

  护汝而行 一切妖魔 悉皆不侵 尊者韦陀 既摄汝来 复送汝行

  尔等一一 稽首拜辞 今同行者 皆汝法侣 他年成就 再来娑婆

  发宏誓愿 而施广度 勿忘我言 勿退尔心 随云而起 御风而行

  (作诸佛子足下已生云彩即将上升想)

  今发咒音 是大雷音 如是功德 刹那圆成 西方忽现 如梦忽醒

  (作诸佛子皆礼拜出坛上升想)

  极乐世界 大地黄金 七宝庄严 无与比伦 圣众云集 楼阁台亭

  忽现莲华 于中化生 结此胜缘 即说咒曰

  持遣送咒(七通)、送佛咒(三通), 同时将灵位送出焚化(卸甲升冠)。

  如无咒者持大悲咒遣送,左右同声念佛。

  今此法会 功德已圆 一切孤魂 皆登彼岸 我当回向 以告未来

  (作本坛佛菩萨金刚神祇皆已退位想)

  法施无穷 机缘难再 未发心者 愿各发心 各有父母 或妻或子

  未得超生 当各念之 以此孝思 榜样世世 大孝无他 惟以佛法

  死者罔觉 佛法可通 天下未乱 鬼神先乱 今此一会 法界普安

  从此兵刀 水火疫病 以我愿力 悉皆消灭 稽首世尊 愿乘哀悯

  诸菩萨众 悉皆护持 愿此功德 回向一切 普皆成佛

  (至此上师下座)

  一、礼佛

  二、念三皈依

  三、出坛场入休息室

  四、卸衣 法坛式(应朝东):说明:

  一、台上用灯不必用烛。

  二、如无幡者以小纸旗代之。

  三、无法器者不必定用,以观想代之。

  四、拜台除法师外他人不得拜。

  五、家常施法以夜戌时为宜,亥时圆满,余时不宜。

  六、香不宜太多薰灼成烟。

  七、招请旗上书咒语,如无亦可不用。

  王骧陆居士编制

   (本文由天津学佛研究会印行1934年)

  

  

  

《王骧陆居士全集 千偈瑜珈焰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