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道理計也;四觀一切皆如幻影,記《金剛經》末後四句;五觀地獄煩惱之可怖,地獄即由此而造成,日積月累,成爲大妄,貪嗔癡叁毒,由是而堅固,可怕可怕。以上五條,爲對治之法,或恐轉成爲習,不如直截了當,觀一空字,入于無礙,本來如是,此無修無得無證之意也。
六十八、一切法皆是佛法,以一切皆不離佛性也。此諸法中,以信自己是佛爲最難,能信得如是境界,即成佛,是爲尤難,此非有大福德人,不克承受也。
六十九、方正固執人,使其活潑,爲難之尤難,以其難熱腸而務好自守,此二乘人不能成佛,如焦芽敗種也。此等人,如一旦執有威權,不獨量小氣窄,抑且心狠手辣,自以爲是,而造業無窮矣,可懼哉。行者務當考察自己習性是否如此,欲入大乘,必回小向大,當求究竟,成佛乃人生最大最要事業,非小善小信之可比也。
七十、練心即以練機,得先機者,惟熟于因果之理而已。譬如有大病者,人對醫生每以能回生爲能,不知先能使其不病,豈不更愈乎?是先化于無形,得機之上者也。
七十一、練心在刻苦用心,時時參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靈活,要深刻,要圓通,要不忘本來,要周密,但切切勿執。能用是菩薩,能空其用是佛。
以上爲自利法,以下爲利他以自利之法。
七十二、練心當時時慈悲他人,勤于勸道,于化中可以考察他人習性,即以練自己之觀機,關系至巨,不可忽也。
七十叁、勸導他人,在識機而待之時然後言,切勿性急,言勿過切,勿于稠人廣衆中爲人直說。
七十四、勸導他人,第一須衡量對方于我之信仰心如何。
七十五、勸導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程度,可任其先說,待其病源一一指出,諸病集中,然後下藥。
七十六、對方之根器與福澤,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進與順進之法。
七十七、說法不可就我,當就對方程度,切勿就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再爲開釋,使之領會,而根本處,要拿穩勿放松。
七十八、說法不可敷衍,甯可先從高處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厭棄淺近之說,因學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肯俯就,反使對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也。
七十九、說法時,切宜下氣、謙和以引之;未到相當信合之時切勿用重語,反使其退後。
八十、初說法時,宜練答問法,但答語不可平直,宜用開釋法,或反問之,如對方問如何可以解脫?汝應先問伊,如何是縛?開豁其心胸,然後分段爲之解釋,則可入矣。
八十一、切勿輕慢初學。凡上根人,往往不受羁縛,不可因昔日行有所虧遂斷爲沒出息也。學佛與學他道不同,越是荒唐放誕人,只要能轉,當下可以悟入佛境。然亦不可輕許,以增其驕慢之氣;至于疲軟之人,不能用力,勞而無功,勿廢言可也。
八十二、全力注意對方,稱性而談,妙義自然而至,絕無預備,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時。
八十叁、對人不可太遷就,不可太嚴拒,下手當學吸引法,無他妙法也,只在一“誠”字,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既明且誠,懇懇切切,使其滿意,即勿失矣。
八十四、此法以《大日經·住心品》爲根本,閱《大日經疏》,可以證知。《疏》雲“菩薩初發明道,即生獲除蓋障叁昧,即能與佛菩薩同住,發五神通,獲知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能知一切衆生心行,作諸佛事而廣度之,不斷如來種”雲雲。明道者,見性成佛也。除蓋障者,除習氣也。習氣何時淨,五神通何時開發,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後,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脫衆生。經中所言,即此法之過程也,亦即諸法之過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爲外道。
八十五、參透本來,圓淨無余,爲八地無學位。但必仍轉入有學,學習世法,練習世故人情,用以化除習氣。如上條所雲,獲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知其心行也。但不必定在五神通全發之後,以明道後,證得根本,所有除蓋障發神通,均同時開發,只力微耳。
八十六、凡諸惡習,不可不明,但必參究其本來與其因地,則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辦法矣。
八十七、悟了還同未悟時。此境界,惟自己覺知,所謂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然而不同也,其間有靈活與呆板,執緊與自在,氣悶與輕安,糊塗與明白之別。
八十八、不到平淡時,爐火不能成青,圓與不圓,力之大小,在以此時與往昔一比較之,則自見矣。
八十九、未見本來面目時,含糊不得,非澈底認清不可;正見本來時,猶豫不得,切勿疑而不敢承當;既見本來後,忘記不得,刻刻提撕,則習染日銷,力量日見充足,打成一片矣。
九十、凡修未滿百座者,亦可開慧,證見實相。一經打開,往往不肯再坐,總覺力量不夠,故早發者,不論其般若根器如何強,必加功打坐,過五六百座再歇手;倘坐滿千座,而心無把持,則因無人啓發,切勿再坐,當參閱此言語,以啓般若之用,但法無定法。四五百座後,自己真放心得過,多坐少坐皆可,在自己調伏之耳。
九十一、學人所修,每隨環境而異,其進功亦有不同。如富貴者,未經過困苦;貪窮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難以圓會耳,是當方便引導之。
九十二、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執著,以法無定法,佛法不許執取也;正修法時,一切誦經等功課暫停止,無礙也,一俟心地明白,開具只眼,則經經可讀,以不爲經所轉耳。
九十叁、心地既明,方可參閱宗下語錄。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學人心有所得,必然歡喜,賣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對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習氣也。
九十四、《論語》一書,乃我修證後最實用之書。蓋弘法時,必得通達世故人情,克盡忠恕之道,方啓大機大用耳。
九十五、凡諸喇嘛所傳之大法,如六法,如破哇法,如彌陀大法,及諸雙身氣功等法,皆不可輕慢,但不必再學;已學者,可以溫故知新,與此對照,蓋彼法最後印入心地門,正與心中心法之結論,完全相合也,不必再回頭耳。
九十六、心地已明,當刻刻在心地上照顧,萬勿再作法自縛。此時無所謂法,安得更有禅密淨乎?多所爭論,分別高下,至屬無謂,切切不可,以此亦習氣也。
九十七、每日至心恭敬默念上大下愚阿阇黎名號一次,想此二字,則知大智若愚,歸到淨空本色。毋驕慢于人,其德日進矣。
九十八、荷擔無上菩提者,爲衆生也。處處不忘衆生,是菩薩大悲本願,密宗根本條件。如一貪靜,厭惡世緣,心不熱腸,決難成就。但有多人,雖明心地,不敢自信,或懼毛羽未豐,或怕走作,豈知死在坑中,引人同葬,斷不是根本辦法。倘多經苦難,多得練心,成就更速。走作不走作,是在自己常常照顧,彈指圓成八萬門也。又明心後之用功,如果言有定法者,必是鈍根阿師;若言如是任運而前者,必是造業阿師,幸勿自誤誤人也。又比丘與居士之立場,不可不知。
九十九、上根人難以有恒,此法至少修五百座,否則中途有力忽不足之苦;中根人難以能守,因見異必思遷也,此病由疑而來;下根人難以活潑,此病由器小中來。叁種人,以中根人最難治,蓋叁病幾皆有也。對治之法,全在有福人自覺。上根人宜下手狠辣,必透澈到底,然後放手,勿計途程;中根人宜老實勿自是,亦勿以耳爲目;下根人宜放大膽量,兼行修福,如作有相功德等事。以此事非大福人不克承當,夙世少布施,心量既小,爲不活潑之總因也。
一百、一切仗自力,到此佛亦不立,何有于人。假如鄙人今日墮落,或遭枉犯法,或入他門外道,種種不入眼之事,爲世鄙棄,諸仁能不動否?能勿悔否?能勿慚否?及我死時,能視如死一牛殺一狗否?但有驚者,有不驚者;驚者有一人,不驚者有甲乙二人,此叁人中,居于何等乎,試道看?
《王骧陸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證體啓用之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