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王骧陆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证体启用之过程▪P3

  ..续本文上一页以道理计也;四观一切皆如幻影,记《金刚经》末后四句;五观地狱烦恼之可怖,地狱即由此而造成,日积月累,成为大妄,贪嗔痴三毒,由是而坚固,可怕可怕。以上五条,为对治之法,或恐转成为习,不如直截了当,观一空字,入于无碍,本来如是,此无修无得无证之意也。

  六十八、一切法皆是佛法,以一切皆不离佛性也。此诸法中,以信自己是佛为最难,能信得如是境界,即成佛,是为尤难,此非有大福德人,不克承受也。

  六十九、方正固执人,使其活泼,为难之尤难,以其难热肠而务好自守,此二乘人不能成佛,如焦芽败种也。此等人,如一旦执有威权,不独量小气窄,抑且心狠手辣,自以为是,而造业无穷矣,可惧哉。行者务当考察自己习性是否如此,欲入大乘,必回小向大,当求究竟,成佛乃人生最大最要事业,非小善小信之可比也。

  七十、练心即以练机,得先机者,惟熟于因果之理而已。譬如有大病者,人对医生每以能回生为能,不知先能使其不病,岂不更愈乎?是先化于无形,得机之上者也。

  七十一、练心在刻苦用心,时时参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灵活,要深刻,要圆通,要不忘本来,要周密,但切切勿执。能用是菩萨,能空其用是佛。

  以上为自利法,以下为利他以自利之法。

  七十二、练心当时时慈悲他人,勤于劝道,于化中可以考察他人习性,即以练自己之观机,关系至巨,不可忽也。

  七十三、劝导他人,在识机而待之时然后言,切勿性急,言勿过切,勿于稠人广众中为人直说。

  七十四、劝导他人,第一须衡量对方于我之信仰心如何。

  七十五、劝导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程度,可任其先说,待其病源一一指出,诸病集中,然后下药。

  七十六、对方之根器与福泽,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进与顺进之法。

  七十七、说法不可就我,当就对方程度,切勿就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再为开释,使之领会,而根本处,要拿稳勿放松。

  七十八、说法不可敷衍,宁可先从高处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厌弃浅近之说,因学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肯俯就,反使对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也。

  七十九、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

  八十、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之,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汝应先问伊,如何是缚?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之解释,则可入矣。

  八十一、切勿轻慢初学。凡上根人,往往不受羁缚,不可因昔日行有所亏遂断为没出息也。学佛与学他道不同,越是荒唐放诞人,只要能转,当下可以悟入佛境。然亦不可轻许,以增其骄慢之气;至于疲软之人,不能用力,劳而无功,勿废言可也。

  八十二、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

  八十三、对人不可太迁就,不可太严拒,下手当学吸引法,无他妙法也,只在一“诚”字,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既明且诚,恳恳切切,使其满意,即勿失矣。

  八十四、此法以《大日经·住心品》为根本,阅《大日经疏》,可以证知。《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能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不断如来种”云云。明道者,见性成佛也。除盖障者,除习气也。习气何时净,五神通何时开发,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后,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脱众生。经中所言,即此法之过程也,亦即诸法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

  八十五、参透本来,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但必仍转入有学,学习世法,练习世故人情,用以化除习气。如上条所云,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知其心行也。但不必定在五神通全发之后,以明道后,证得根本,所有除盖障发神通,均同时开发,只力微耳。

  八十六、凡诸恶习,不可不明,但必参究其本来与其因地,则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办法矣。

  八十七、悟了还同未悟时。此境界,惟自己觉知,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不同也,其间有灵活与呆板,执紧与自在,气闷与轻安,糊涂与明白之别。

  八十八、不到平淡时,炉火不能成青,圆与不圆,力之大小,在以此时与往昔一比较之,则自见矣。

  八十九、未见本来面目时,含糊不得,非澈底认清不可;正见本来时,犹豫不得,切勿疑而不敢承当;既见本来后,忘记不得,刻刻提撕,则习染日销,力量日见充足,打成一片矣。

  九十、凡修未满百座者,亦可开慧,证见实相。一经打开,往往不肯再坐,总觉力量不够,故早发者,不论其般若根器如何强,必加功打坐,过五六百座再歇手;倘坐满千座,而心无把持,则因无人启发,切勿再坐,当参阅此言语,以启般若之用,但法无定法。四五百座后,自己真放心得过,多坐少坐皆可,在自己调伏之耳。

  九十一、学人所修,每随环境而异,其进功亦有不同。如富贵者,未经过困苦;贪穷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难以圆会耳,是当方便引导之。

  九十二、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执著,以法无定法,佛法不许执取也;正修法时,一切诵经等功课暂停止,无碍也,一俟心地明白,开具只眼,则经经可读,以不为经所转耳。

  九十三、心地既明,方可参阅宗下语录。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学人心有所得,必然欢喜,卖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对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习气也。

  九十四、《论语》一书,乃我修证后最实用之书。盖弘法时,必得通达世故人情,克尽忠恕之道,方启大机大用耳。

  九十五、凡诸喇嘛所传之大法,如六法,如破哇法,如弥陀大法,及诸双身气功等法,皆不可轻慢,但不必再学;已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与此对照,盖彼法最后印入心地门,正与心中心法之结论,完全相合也,不必再回头耳。

  九十六、心地已明,当刻刻在心地上照顾,万勿再作法自缚。此时无所谓法,安得更有禅密净乎?多所争论,分别高下,至属无谓,切切不可,以此亦习气也。

  九十七、每日至心恭敬默念上大下愚阿阇黎名号一次,想此二字,则知大智若愚,归到净空本色。毋骄慢于人,其德日进矣。

  九十八、荷担无上菩提者,为众生也。处处不忘众生,是菩萨大悲本愿,密宗根本条件。如一贪静,厌恶世缘,心不热肠,决难成就。但有多人,虽明心地,不敢自信,或惧毛羽未丰,或怕走作,岂知死在坑中,引人同葬,断不是根本办法。倘多经苦难,多得练心,成就更速。走作不走作,是在自己常常照顾,弹指圆成八万门也。又明心后之用功,如果言有定法者,必是钝根阿师;若言如是任运而前者,必是造业阿师,幸勿自误误人也。又比丘与居士之立场,不可不知。

  九十九、上根人难以有恒,此法至少修五百座,否则中途有力忽不足之苦;中根人难以能守,因见异必思迁也,此病由疑而来;下根人难以活泼,此病由器小中来。三种人,以中根人最难治,盖三病几皆有也。对治之法,全在有福人自觉。上根人宜下手狠辣,必透澈到底,然后放手,勿计途程;中根人宜老实勿自是,亦勿以耳为目;下根人宜放大胆量,兼行修福,如作有相功德等事。以此事非大福人不克承当,夙世少布施,心量既小,为不活泼之总因也。

  一百、一切仗自力,到此佛亦不立,何有于人。假如鄙人今日堕落,或遭枉犯法,或入他门外道,种种不入眼之事,为世鄙弃,诸仁能不动否?能勿悔否?能勿惭否?及我死时,能视如死一牛杀一狗否?但有惊者,有不惊者;惊者有一人,不惊者有甲乙二人,此三人中,居于何等乎,试道看?

  

《王骧陆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证体启用之过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