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八章 大手印▪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有能力認識自性還不夠,了悟此一認識,才是證悟,才是果。

  (大手印」的偉大上師,第叁世Gmb讓炯多傑(The 3rdKarmapa, Rangjung Dorje)在一個著作裏,描述根、道。果。在他殊勝的祈願文裏,他綜合了修持「大手印」的意義。

  不需拿走任何東西,且不需增加任何東西。

  當你以殊勝的眼光來看待殊勝的意義時,

  你會很殊勝地見到殊勝的意義。

  然後你解脫了。

  道是無限的,它是依我們各人的相對染汙。短處。習性、障礙的多寡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道是藥方,經由道,我們與自己相處也與別人相處。所以,道的定義是依據個體應如何實現而定的,我們無法說道一定要如何走。道是個人化的,是複雜的。我們可以討論的是佛陀法教,提供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讓我們能認同我們的道。佛陀親口所宣說的,理清個體許多的問題,這是個有系統的方法。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了解佛與佛的法教,以及了解如何去實踐。理解這些之後,我們就要依之實行,求進步,用很多方法去實行:聽聞、問問題。思維。禅修,念誦祈願文。行善事等等。

  關于禅修,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力做正確的禅修。我們都有潛能,怛潛能必須被開發,已往成就的大師的話,可以激發我們的進步,這些話,有很多是他們禅修的體悟,這絕對是教法與傳承重要的一部份。在剛剛所引第叁世DB法王的四句話裏,偉大的上師是在講心靈。禅修。理解及解脫——即「大手印」。他說,不論任何事物,佛都在其中,並未拿走什麽,也未增添什麽,想要見到一切事物的實相,是必須以完美的。真誠的眼光,來觀察完美的真理。

  人們總是愛問如何能一世即獲證悟,理論上而言,沒錯,個體確實可以一輩子就成佛,甚至不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只需要片刻的時間,因爲佛性本自具足。但就實際的角度而言,一輩子是不夠的。若是弟子能達到以最高精進修持的百分之五十來努力,那麽他也需兩輩子的時間才能證悟。若這個弟子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也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但這種情況通常很罕見。我們大多數人,都屬于百分之負一精進的那一類,所以我們必須花上百萬輩子的時間,才可能證悟。一個人證悟所需的時間,要依個人的努力多寡,投注于修行的程度而定。證悟本身,連一天的時間都不需要,就像站在高山的山頂上俯視全景,只在一瞬間,就一目了然,當然,這可能要花上幾年的准備,再加上幾天或數周的時間汗流浃背登到山頂,那裏你可以俯瞰一切。

  《大手印祈願文》接下來的四句與「大手印(法教裏重要的禅修基礎有關,談「止」的禅修,以發展出平靜及明覺。將心靈比喻爲大海,思想比喻爲海浪,是種隱喻。這四句描述安靜、平和的心靈狀態,所帶來的益處。

  粗與細的念頭,就像海浪在于靜的狀態。

  心靈如不動的海,全然的平息,

  不受到任何迷惑與昏沈的染汙。

  願海的平靜能保持安靜、不動搖。

  此介紹所有禅修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心靈是平靜的,一切就簡單了;如果心靈不平靜,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若事情變得複雜且迷惑時,很自然地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厘清迷惑,排除困難,然後才能繼續向前進。若無困惑,事情變得很清楚,那麽你做的每個努力,都直接利益。增進你的成長,你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精力在迷惘上,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靈達到平靜的階段之後,有四句話描寫往下的另一個階段。心靈的平靜使人輕松、愉快,而下一階段則將此僅是平靜但不夠清明的心,帶入清明。犀利的狀態。這四句描寫侗察。清明的「觀」的重要,這要比只是甯靜又進一層。

  凝視一個物體,物體不存在。

  物體以心而見。

  當凝視心靈時,心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質是空性。

  當同時凝視物與心,二元的焦點自己解脫。

  願我們能了解明光,心的自性。

  當你凝視無法被凝視的心時,你看見了看不到的非常清楚的意義。到了那個時候,一切有關「這個是」。「這個不是」的懷疑。便完全的停止,你不再有懷疑。願大家都能了解這無誤的本質。

  當你已修成了「止」,你的心是保持平靜的,然後你就可以觀察純淨、平和的心,當你檢查你的心時,你對于「這個是」與「這個不是 將不再有懷疑。此時,不是你所看的東西有什麼改變,變成另一種東西,而是你看到了自己,自己的本質。以上是第叁世Gmb對于「觀」的描述。

  接下來還有四句是關于「慈悲」,介紹真誠、神聖慈悲心的定義,慈悲心有很多個層次。如大家所知的,由普通的照顧關懷,到偉大的慈悲心,第叁世DB法王這樣寫道:

  一切衆生的本性是佛,

  但因爲他們認不得它,

  他們循環於輪回痛苦之中。

  願找升起對衆生純正、無限的慈悲心。

  當你看到某人在痛苦之中,而升起慈悲心,這是普通的慈悲心,此點很重要,但普通的慈悲心不同于神聖、深層的慈悲心。因爲普通慈悲心有可能發自于個人的我執。你可能看到某人處于痛苦中,而你並未處于痛苦中,這時你對那個人升起憐憫,)這樣不是不好,怛稱不上完整的慈悲心。完整的慈悲心是當你知道衆生的本質不是無明與痛苦,衆生的本質是佛,但衆生不認識自己的本質,所以才會製造痛苦。經驗痛苦,于是,你升起慈悲心。這時的慈悲心才是完整的,你是基于純正的理解、尊敬。慈悲,而不是對痛苦者施舍般的同情。

  表面上的修行成果,是你做的每個修持都得到結果。修行的成果有二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這種表面上看得見的成果,第二階段的成果就是證悟。修行者若能步步達成第一階段的成果,則第二階段的證悟便會發生。第一種成果在藏文叫「難1(nyam),第二階段的成果叫「透巴」(tokpa)。

  「難」的階段先發生,它有很大的威力,「難」是在證悟前很特殊的征兆及體驗。許多修行者,他們沒有具格上師的指導,或是沒有正確的理解,就會在「難」的階段裏産生很大的障礙。「難」不是成就,它只是個征兆,一種經驗。「難」本身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它只是表示你的實修有用,如此而已,若修行者認爲這表示成就,他將停在那裹不再進步。如果一個人執著于「難」,那麽可能會導致很大的傷害,因爲此人這時可能會認爲自己已經證悟,已等同于諸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然而,此人若非真正已經證悟,那麽就大錯而特錯了。所以,當第一階段的成果「難」被經驗到的時候,修行者最好能忽略它,也不必爲它感到興奮,不要變成執著于「難」,大師們這樣比喻,「難」就像是霧,它自來自去,所以,你不用去執著于它。

  「透巴」是真正的了悟,也就是證悟,它最後到來,是最終的成果。在邁向成就完全的證悟的道上,有時經驗到初步的「難」及「透巴」。個體依個人之修持,應是先經驗到「難」才會成就「透巴」。這也是爲什麽佛教徒必須要有具格的上師,及無間的傅承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唯一的途徑,你能確定自己經驗到「難」及「透巴」,以及許多其他的經驗是什麽。

  在此,提供修持者,尤其是剛入門的人一些經驗談,或許會稍有幫助。初學者常常會失了平衡,因爲他們以一種非常新鮮、新奇的眼光,看到佛法及修行是這麽的完美,所以很受鼓舞,獲得很大的啓示,這是種個人的經驗。得遇如此有效地通往證悟之道,確實是非常殊勝。正因爲它的特殊,初學者常是努力太過。初學者是應該要護持住他們的發心。虔誠及信心,但必須要很小心的保持身心的平衡。初學者很容易就油盡燈枯,因爲他們一下子想要做太多的事,反而變得不利。最好是能按步就班的做適度地、平衡地修行。

  初學者通常身。心都太緊張,譬如某人做皈依大禮拜,他希望做得愈完美、愈精進。而且愈多愈好,伴隨著念皈依文與祈願文則是念得愈大聲,次數愈多愈好。初學者看到修行的急迫性,看到了無常,也看到了所有的染汙及迷惑,所以他們想要如拼命般的修行,如此造成了他們的緊張。當然,數量是有它的重要性,但質」:量更重要,所以,試著放松身體。放松心理,當你念誦祈願文的時候,嘗試打從心裏面來念——不是只有口頭念、念得大聲。次數多,而是要仔細的去感覺。理解,及真正表達心意的去念。生命消逝得很怏,無常總是在那兒,確實有迫切性,但欲速則不達,看起來速度快並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理解不是這樣得來的,我們必須給它時間。

  就像小孩想要種一棵盆栽樹,但他們很快就失去了耐心,所以,每天都砍掉一點什麽的,結果樹只有死路一條。盆栽樹需要花十年的細心照顧才能長成,就像一棵盆栽,你必須給自己時間及空間去求真正的進步。「大手印」給了修行者世上所有的空間,讓你可以將生活的每一刻都溶于修行當中,積少可以成多,積沙可以成塔:透過思維衆生苦,透過簡單的「止」。「觀」禅修,透過觀呼吸等簡單的修持,自然可以慢慢累積出成果,這些都是基本的、有效的基礎法門,是進階修持法門的根基,它們使我們對「大手印」的知識、理解更加精微,引導我們獲致證悟。

  解脫心理的造作,是「大手印」。解脫兩邊,是「大中觀」。包容一切,是「大圓滿」。願我們能堅定,了解了一,就了解了全部。

  

  (全書完)

  

《喚醒沈睡的佛 第八章 大手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