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八章 大手印▪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能力认识自性还不够,了悟此一认识,才是证悟,才是果。

  (大手印」的伟大上师,第三世Gmb让炯多杰(The 3rdKarmapa, Rangjung Dorje)在一个著作里,描述根、道。果。在他殊胜的祈愿文里,他综合了修持「大手印」的意义。

  不需拿走任何东西,且不需增加任何东西。

  当你以殊胜的眼光来看待殊胜的意义时,

  你会很殊胜地见到殊胜的意义。

  然後你解脱了。

  道是无限的,它是依我们各人的相对染污。短处。习性、障碍的多寡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道是药方,经由道,我们与自己相处也与别人相处。所以,道的定义是依据个体应如何实现而定的,我们无法说道一定要如何走。道是个人化的,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讨论的是佛陀法教,提供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能认同我们的道。佛陀亲口所宣说的,理清个体许多的问题,这是个有系统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佛与佛的法教,以及了解如何去实践。理解这些之後,我们就要依之实行,求进步,用很多方法去实行:听闻、问问题。思维。禅修,念诵祈愿文。行善事等等。

  关于禅修,第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力做正确的禅修。我们都有潜能,怛潜能必须被开发,已往成就的大师的话,可以激发我们的进步,这些话,有很多是他们禅修的体悟,这绝对是教法与传承重要的一部份。在刚刚所引第三世DB法王的四句话里,伟大的上师是在讲心灵。禅修。理解及解脱——即「大手印」。他说,不论任何事物,佛都在其中,并未拿走什麽,也未增添什麽,想要见到一切事物的实相,是必须以完美的。真诚的眼光,来观察完美的真理。

  人们总是爱问如何能一世即获证悟,理论上而言,没错,个体确实可以一辈子就成佛,甚至不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只需要片刻的时间,因为佛性本自具足。但就实际的角度而言,一辈子是不够的。若是弟子能达到以最高精进修持的百分之五十来努力,那麽他也需两辈子的时间才能证悟。若这个弟子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也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但这种情况通常很罕见。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百分之负一精进的那一类,所以我们必须花上百万辈子的时间,才可能证悟。一个人证悟所需的时间,要依个人的努力多寡,投注于修行的程度而定。证悟本身,连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就像站在高山的山顶上俯视全景,只在一瞬间,就一目了然,当然,这可能要花上几年的准备,再加上几天或数周的时间汗流浃背登到山顶,那里你可以俯瞰一切。

  《大手印祈愿文》接下来的四句与「大手印(法教里重要的禅修基础有关,谈「止」的禅修,以发展出平静及明觉。将心灵比喻为大海,思想比喻为海浪,是种隐喻。这四句描述安静、平和的心灵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粗与细的念头,就像海浪在于静的状态。

  心灵如不动的海,全然的平息,

  不受到任何迷惑与昏沈的染污。

  愿海的平静能保持安静、不动摇。

  此介绍所有禅修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心灵是平静的,一切就简单了;如果心灵不平静,简单的事也变得复杂。若事情变得复杂且迷惑时,很自然地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厘清迷惑,排除困难,然後才能继续向前进。若无困惑,事情变得很清楚,那麽你做的每个努力,都直接利益。增进你的成长,你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精力在迷惘上,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心灵达到平静的阶段之後,有四句话描写往下的另一个阶段。心灵的平静使人轻松、愉快,而下一阶段则将此仅是平静但不够清明的心,带入清明。犀利的状态。这四句描写侗察。清明的「观」的重要,这要比只是宁静又进一层。

  凝视一个物体,物体不存在。

  物体以心而见。

  当凝视心灵时,心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质是空性。

  当同时凝视物与心,二元的焦点自己解脱。

  愿我们能了解明光,心的自性。

  当你凝视无法被凝视的心时,你看见了看不到的非常清楚的意义。到了那个时候,一切有关「这个是」。「这个不是」的怀疑。便完全的停止,你不再有怀疑。愿大家都能了解这无误的本质。

  当你已修成了「止」,你的心是保持平静的,然後你就可以观察纯净、平和的心,当你检查你的心时,你对于「这个是」与「这个不是 将不再有怀疑。此时,不是你所看的东西有什么改变,变成另一种东西,而是你看到了自己,自己的本质。以上是第三世Gmb对于「观」的描述。

  接下来还有四句是关于「慈悲」,介绍真诚、神圣慈悲心的定义,慈悲心有很多个层次。如大家所知的,由普通的照顾关怀,到伟大的慈悲心,第三世DB法王这样写道:

  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

  但因为他们认不得它,

  他们循环於轮回痛苦之中。

  愿找升起对众生纯正、无限的慈悲心。

  当你看到某人在痛苦之中,而升起慈悲心,这是普通的慈悲心,此点很重要,但普通的慈悲心不同于神圣、深层的慈悲心。因为普通慈悲心有可能发自于个人的我执。你可能看到某人处于痛苦中,而你并未处于痛苦中,这时你对那个人升起怜悯,)这样不是不好,怛称不上完整的慈悲心。完整的慈悲心是当你知道众生的本质不是无明与痛苦,众生的本质是佛,但众生不认识自己的本质,所以才会制造痛苦。经验痛苦,于是,你升起慈悲心。这时的慈悲心才是完整的,你是基于纯正的理解、尊敬。慈悲,而不是对痛苦者施舍般的同情。

  表面上的修行成果,是你做的每个修持都得到结果。修行的成果有二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这种表面上看得见的成果,第二阶段的成果就是证悟。修行者若能步步达成第一阶段的成果,则第二阶段的证悟便会发生。第一种成果在藏文叫「难1(nyam),第二阶段的成果叫「透巴」(tokpa)。

  「难」的阶段先发生,它有很大的威力,「难」是在证悟前很特殊的征兆及体验。许多修行者,他们没有具格上师的指导,或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会在「难」的阶段里产生很大的障碍。「难」不是成就,它只是个征兆,一种经验。「难」本身没有什麽特别的意义,它只是表示你的实修有用,如此而已,若修行者认为这表示成就,他将停在那裹不再进步。如果一个人执著于「难」,那麽可能会导致很大的伤害,因为此人这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悟,已等同于诸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然而,此人若非真正已经证悟,那麽就大错而特错了。所以,当第一阶段的成果「难」被经验到的时候,修行者最好能忽略它,也不必为它感到兴奋,不要变成执著于「难」,大师们这样比喻,「难」就像是雾,它自来自去,所以,你不用去执著于它。

  「透巴」是真正的了悟,也就是证悟,它最後到来,是最终的成果。在迈向成就完全的证悟的道上,有时经验到初步的「难」及「透巴」。个体依个人之修持,应是先经验到「难」才会成就「透巴」。这也是为什麽佛教徒必须要有具格的上师,及无间的傅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唯一的途径,你能确定自己经验到「难」及「透巴」,以及许多其他的经验是什麽。

  在此,提供修持者,尤其是刚入门的人一些经验谈,或许会稍有帮助。初学者常常会失了平衡,因为他们以一种非常新鲜、新奇的眼光,看到佛法及修行是这麽的完美,所以很受鼓舞,获得很大的启示,这是种个人的经验。得遇如此有效地通往证悟之道,确实是非常殊胜。正因为它的特殊,初学者常是努力太过。初学者是应该要护持住他们的发心。虔诚及信心,但必须要很小心的保持身心的平衡。初学者很容易就油尽灯枯,因为他们一下子想要做太多的事,反而变得不利。最好是能按步就班的做适度地、平衡地修行。

  初学者通常身。心都太紧张,譬如某人做皈依大礼拜,他希望做得愈完美、愈精进。而且愈多愈好,伴随著念皈依文与祈愿文则是念得愈大声,次数愈多愈好。初学者看到修行的急迫性,看到了无常,也看到了所有的染污及迷惑,所以他们想要如拼命般的修行,如此造成了他们的紧张。当然,数量是有它的重要性,但质」:量更重要,所以,试著放松身体。放松心理,当你念诵祈愿文的时候,尝试打从心里面来念——不是只有口头念、念得大声。次数多,而是要仔细的去感觉。理解,及真正表达心意的去念。生命消逝得很怏,无常总是在那儿,确实有迫切性,但欲速则不达,看起来速度快并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理解不是这样得来的,我们必须给它时间。

  就像小孩想要种一棵盆栽树,但他们很快就失去了耐心,所以,每天都砍掉一点什麽的,结果树只有死路一条。盆栽树需要花十年的细心照顾才能长成,就像一棵盆栽,你必须给自己时间及空间去求真正的进步。「大手印」给了修行者世上所有的空间,让你可以将生活的每一刻都溶于修行当中,积少可以成多,积沙可以成塔:透过思维众生苦,透过简单的「止」。「观」禅修,透过观呼吸等简单的修持,自然可以慢慢累积出成果,这些都是基本的、有效的基础法门,是进阶修持法门的根基,它们使我们对「大手印」的知识、理解更加精微,引导我们获致证悟。

  解脱心理的造作,是「大手印」。解脱两边,是「大中观」。包容一切,是「大圆满」。愿我们能坚定,了解了一,就了解了全部。

  

  (全书完)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八章 大手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