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法解脫;因此,不應再將寶貴的人身,浪擲于追求榮華富貴之上。況且此生除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外,尚能具足因緣皈依佛門、聽聞正法與修持,自當努力使自己能獲致解脫乃至成佛,切勿使此暇滿難得人身變成如船錨一般,將自己牢牢地固定于輪回大海之中,不得出離。
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除修習暇滿人身難得之外,尚須修習死無常。行者若未能體認生命終將結束且死期不定等死無常的本質,容易執持生命是恒常延續的謬見,因而無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導致有情衆生不斷于輪回中漂流的關鍵,在于衆生所執持的四種顛倒的見解:一、執無常爲恒常----情器世間所有物質乃至人身,自形成以後,即剎那不斷地趨向壞滅,終將步上毀壞與消失的結局,其本質爲無常,如是觀察與思惟,能令行者減輕乃至斷除對此生的執著。二、執痛苦爲安樂。叁、執不清淨爲清淨----行者觀察自己于輪回中的種種際遇,無非受不清淨而有漏的業力所決定,因而感得于輪回中沈淪,承受著苦苦、壞苦與行苦等不清淨且痛苦的果報。行者思惟業果的法則並觀照輪回痛苦的本質,能破除此二種顛倒的見解,從而斷除對來世的貪著。四、執無自性爲有自性---行者藉由修持空性正見慧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能破除此種顛倒的見解。
無常可分爲粗分與細分二種層面加以說明:粗分無常即指容易爲行者所發現與察覺的現象,諸如杯子、瓶子會碎裂,人與其它動物的死亡等現象。細分的無常則指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的表相于形成之初開始,即剎那不斷逐步朝毀壞邁進,其本質爲無自性,所形成的現象皆是具有痛苦與有漏的果報。「死無常」的內涵即包含粗分(死亡)與細分(自入住母胎開始,即剎那不斷邁向死亡的過程)二種層次。
行者或許會認爲人終將死亡的觀念,乃爲每個人所熟知;亦認爲自己對死無常有相當程度的體悟,然若深入思惟,必然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均認爲死亡不會立即降臨在自己身上,因而執持「生命是恒常」的偏見,將心力完全投注于追求此生的富貴圓滿之上。日夜所憂慮的是自己能否衣食無虞匮乏?能否具有美好的名聲?能否爲親眷謀取更多的利益?能否打擊自己的仇敵?卻從不憂慮自己的死期不知何時降臨?是否已做好准備面臨死亡?從而導致死亡來臨時,內心爲慌亂與恐懼所盤據,親眷束手無策,財富、權勢分毫也帶不走,僅剩此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伴隨自己,孤獨地邁向未知的來生。
世人由于對死無常未能正確的認知與深刻的體悟,以致不易趣入善行,且用盡各種方法追求此生的榮華富貴,因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將來須承受無量無邊的苦果。縱使能發心皈依叁寶修行,卻無法于心續中産生任何證量,問題的根源均在于行者未能跨越「體悟死無常」的門坎。反之,若行者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任何惡行均能得以止息,所從事的任何修持將極爲清淨有力,從而使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能于心續中迅速産生,乃至終能獲致解脫成佛。
修持死無常的次第如下:
一、不修死無常的過患:
1、忘失正法---行者由于執持生命不會于短時間內結束的謬見,所思所作均爲追逐世間的榮華富貴,因而忘失殊勝難得的正法。
2、未能趣入修持正法---行者雖知修持正法的重要性,然卻認爲自己明天不會死、下個月不會死、明年不會死,甚至身罹重病,仍期待病情能好轉,不願接受死無常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故而因循苟且、渾噩度日,不斷拖延修持正法的時間,終至蹉跎一生。宗喀巴大師雲:「世人由于不能了知死無常的重要,因而在面臨死亡時,手足無措,終致悔恨而死。」
3、未能清淨修持正法---行者雖已開始修持正法,然卻以企求此生身體能健康、家庭事業能圓滿、獲得豐厚的財富與美好的名聲等發心動機,而禮佛、誦經與修持儀軌,即使發願閉關修行,仍期盼他人贊歎自己能精進修行,將來能獲得成就與贏得衆人的尊敬。以此希求世間名聞利養的動機,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成爲染汙不淨。唯有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發願能從輪回中解脫乃至爲利衆生願成佛,以此爲動機,方能清淨修持正法。
4、忘失精進---行者縱能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願心而修持正法,然卻經常心生厭倦,無法持續精進修持;反之,若對死無常有深刻的體悟,了知唯有修持正法方對自己真正有益,如此,必能斷除厭倦修法的心念,而能精進修持。
5、無法調伏自心---行者由于對死無常未能有所體悟,因而不斷生起貪、瞋二念,竭盡心力爲親眷謀求利益與打擊敵人,因而造作種種惡業,時常與人诤鬥,甚至違犯法律,而須接受國法的製裁;凡此諸多惡行皆緣于行者未能體悟死無常所衍生的過失。
6、臨死方悔---行者由于未能體悟死無常,因而未能趣入正法修持,縱能修持正法,亦皆流于動機不淨、懈怠散亂的缺失,使修法所獲得的功德利益極爲微薄。將世間的財富、權勢與名聲視爲人生重要的目標,而努力追求,即使造作深重的惡業,亦在所不惜。直至業力現前,臨終彌留之際,方發現世間的榮華富貴不能帶走分毫,對自己真正有利之事,唯有精進修持正法,然死主無情,片刻亦不容拖延,因而懷著懊悔不已的心,身不由己地迎向生命的終點。
二、修持死無常的利益:
1、能趣入正法---佛陀昔爲王子時,某日,走出城門觀看到生、老、病、死的景況,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感受,因而發心出家修苦行六年。成佛之後,佛陀首先對五比丘開示的教法即爲「諸行無常」,及至佛陀圓寂入滅之前,亦一再對所有弟子們強調修持死無常的重要。是故,藉由觀修死無常,能令行者跨越障礙學習佛法的門坎,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
佛陀曾如是開示:「所有動物的腳印中,以大象的足印最殊勝;所有的思惟中,以思惟死無常最爲難得。」此因大象的足印是所有的動物中最大的,且形狀有如蓮花一般;思惟死無常能使行者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真正展現佛法的力量,從而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的修行是否得力?關鍵在于能否對輪回中短暫的安樂生起厭離、能否對死無常生起體悟?
例如,欲以鋸子鋸斷木頭,必須將鋸子不斷于木頭上來回拉鋸,方能將木頭鋸斷;若僅將鋸子置于木頭上,卻不努力拉鋸,如何能將木頭鋸斷。因此,唯有真正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跨越修法的門坎,真正地修行清淨的正法。藉由修持清淨的正法,方能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達成證得圓滿佛果的目標。若是未能努力修持死無常,則行者所作的任何修持,均無法深入佛法的精髓,亦無法獲得真實的法益。
2、任何修持均能成爲清淨正法:即使是禮佛、焚香、念誦佛號或咒語、持戒等修持,亦能産生極大的力量。因此,顯、密二乘均十分重視死無常的修持,僧衆的寮房中,常有骷顱頭的圖形或將布紮成屍體的形狀,密乘的行者穿戴骨飾、使用人的大腿骨製成的號角、本尊壇城外圍的八大屍林,諸多的法器與圖像均一再強調觀修死無常的重要,且唯有觀修死無常方能使行者的修持産生極大的力量與具足殊勝的意義。
障礙行者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與不斷造作惡業的根源,在于心續中堅固的貪、瞋、癡惡習,藉由觀修死無常,能迅速摧滅貪、瞋、癡煩惱,如同以一支大鐵錘將杯子擊碎一般。行者若與他人産生激烈的爭執時,在強烈的瞋恨心驅使下,即使旁人不斷勸誡自己息怒,亦不易産生效果,然若平日即時常觀修死無常,則此時僅須憶念死無常,即能迅速令瞋恨心止息,如同將整桶的冰水倒入一鍋熱水中,即使沸騰炙熱的水,亦將轉爲清涼。因此,觀修死無常對于止息心續中的貪、瞋、癡習氣,具足極大的力量。
觀修死無常除能迅速摧滅心續中的貪、瞋、癡習氣之外,對于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亦具足極大的力量。曆代的瑜伽師、成就者,能舍棄家園與世俗名利的追求,獨自前往深山閉關修持苦行,是何種力量使修行者如此堅苦卓絕地精進修持?究其原因,唯有觀修死無常,由于瑜伽師了知死亡必定會降臨且死期無定,因而對死無常産生極大的畏懼,當死亡降臨時,除了修持清淨正法,沒有任何其它的作爲,能對自己産生真正的利益;因而,能絲毫不浪費生命,將全部的時間與心力,投注于清淨正法的修持,不斷地累積殊勝的福德與智慧資糧,從而獲得殊勝的成就,乃至證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3、對于初發心修持的行者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最初發心修學佛法時,必須觀修死無常方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若未能觀修死無常,即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
4、對于修持的過程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中間修持的過程,必須藉由觀修死無常,了知死亡隨時會降臨,方能生起精進修持的勇猛心,毫不懈怠的修持清淨正法。
5、對于所證得的果位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最後所獲致的成就,亦必須以觀修死無常爲助緣,方能終究證得無學道雙運金剛持果位。因此,觀修死無常對修持的初、中、後各階段,均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6、能獲致善逝:由于行者平日即能觀修死無常,因此當死亡真正降臨時,能以歡喜愉悅的心迎接死亡的到來。有情衆生皆由于執著死亡不會如此快速地到來,因而平日對死亡表現得毫不畏懼,然于死亡真正降臨時,卻驚惶失措,終致懷著彷徨與悔恨的心面對死亡。叁界之中,上至無色界的「有頂天」,下至欲界的「無間地獄」,沒有任何一位衆生能逃離死神的魔掌,即使是統領大軍戰勝無數敵國的國王,面對死神時,依然只能俯首稱臣?但衆生卻無視于死無常的道理,此爲顛倒的觀念與行爲。
西藏有句諺語形容衆生此種謬誤的心態:「行至水邊方知回頭。」當遭遇大河險阻無法前進時,方知回轉,此時已然太遲。如同一個國家面對敵國的威脅,若能居安思危,預…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