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8

  ..续本文上一页无法解脱;因此,不应再将宝贵的人身,浪掷于追求荣华富贵之上。况且此生除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之外,尚能具足因缘皈依佛门、听闻正法与修持,自当努力使自己能获致解脱乃至成佛,切勿使此暇满难得人身变成如船锚一般,将自己牢牢地固定于轮回大海之中,不得出离。

  欲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除修习暇满人身难得之外,尚须修习死无常。行者若未能体认生命终将结束且死期不定等死无常的本质,容易执持生命是恒常延续的谬见,因而无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导致有情众生不断于轮回中漂流的关键,在于众生所执持的四种颠倒的见解:一、执无常为恒常----情器世间所有物质乃至人身,自形成以后,即剎那不断地趋向坏灭,终将步上毁坏与消失的结局,其本质为无常,如是观察与思惟,能令行者减轻乃至断除对此生的执着。二、执痛苦为安乐。三、执不清净为清净----行者观察自己于轮回中的种种际遇,无非受不清净而有漏的业力所决定,因而感得于轮回中沉沦,承受着苦苦、坏苦与行苦等不清净且痛苦的果报。行者思惟业果的法则并观照轮回痛苦的本质,能破除此二种颠倒的见解,从而断除对来世的贪着。四、执无自性为有自性---行者藉由修持空性正见慧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能破除此种颠倒的见解。

  无常可分为粗分与细分二种层面加以说明:粗分无常即指容易为行者所发现与察觉的现象,诸如杯子、瓶子会碎裂,人与其它动物的死亡等现象。细分的无常则指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中的「诸行无常」,诸法的表相于形成之初开始,即剎那不断逐步朝毁坏迈进,其本质为无自性,所形成的现象皆是具有痛苦与有漏的果报。「死无常」的内涵即包含粗分(死亡)与细分(自入住母胎开始,即剎那不断迈向死亡的过程)二种层次。

  行者或许会认为人终将死亡的观念,乃为每个人所熟知;亦认为自己对死无常有相当程度的体悟,然若深入思惟,必然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均认为死亡不会立即降临在自己身上,因而执持「生命是恒常」的偏见,将心力完全投注于追求此生的富贵圆满之上。日夜所忧虑的是自己能否衣食无虞匮乏?能否具有美好的名声?能否为亲眷谋取更多的利益?能否打击自己的仇敌?却从不忧虑自己的死期不知何时降临?是否已做好准备面临死亡?从而导致死亡来临时,内心为慌乱与恐惧所盘据,亲眷束手无策,财富、权势分毫也带不走,仅剩此生所造作的善业与恶业伴随自己,孤独地迈向未知的来生。

  世人由于对死无常未能正确的认知与深刻的体悟,以致不易趣入善行,且用尽各种方法追求此生的荣华富贵,因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将来须承受无量无边的苦果。纵使能发心皈依三宝修行,却无法于心续中产生任何证量,问题的根源均在于行者未能跨越「体悟死无常」的门坎。反之,若行者能对死无常生起深刻的体悟,则任何恶行均能得以止息,所从事的任何修持将极为清净有力,从而使各种道次第的证量能于心续中迅速产生,乃至终能获致解脱成佛。

  修持死无常的次第如下:

  一、不修死无常的过患:

  1、忘失正法---行者由于执持生命不会于短时间内结束的谬见,所思所作均为追逐世间的荣华富贵,因而忘失殊胜难得的正法。

  2、未能趣入修持正法---行者虽知修持正法的重要性,然却认为自己明天不会死、下个月不会死、明年不会死,甚至身罹重病,仍期待病情能好转,不愿接受死无常随时可能到来的事实,故而因循苟且、浑噩度日,不断拖延修持正法的时间,终至蹉跎一生。宗喀巴大师云:「世人由于不能了知死无常的重要,因而在面临死亡时,手足无措,终致悔恨而死。」

  3、未能清净修持正法---行者虽已开始修持正法,然却以企求此生身体能健康、家庭事业能圆满、获得丰厚的财富与美好的名声等发心动机,而礼佛、诵经与修持仪轨,即使发愿闭关修行,仍期盼他人赞叹自己能精进修行,将来能获得成就与赢得众人的尊敬。以此希求世间名闻利养的动机,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成为染污不净。唯有对死无常生起深刻的体悟,发愿能从轮回中解脱乃至为利众生愿成佛,以此为动机,方能清净修持正法。

  4、忘失精进---行者纵能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心而修持正法,然却经常心生厌倦,无法持续精进修持;反之,若对死无常有深刻的体悟,了知唯有修持正法方对自己真正有益,如此,必能断除厌倦修法的心念,而能精进修持。

  5、无法调伏自心---行者由于对死无常未能有所体悟,因而不断生起贪、瞋二念,竭尽心力为亲眷谋求利益与打击敌人,因而造作种种恶业,时常与人诤斗,甚至违犯法律,而须接受国法的制裁;凡此诸多恶行皆缘于行者未能体悟死无常所衍生的过失。

  6、临死方悔---行者由于未能体悟死无常,因而未能趣入正法修持,纵能修持正法,亦皆流于动机不净、懈怠散乱的缺失,使修法所获得的功德利益极为微薄。将世间的财富、权势与名声视为人生重要的目标,而努力追求,即使造作深重的恶业,亦在所不惜。直至业力现前,临终弥留之际,方发现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能带走分毫,对自己真正有利之事,唯有精进修持正法,然死主无情,片刻亦不容拖延,因而怀着懊悔不已的心,身不由己地迎向生命的终点。

  二、修持死无常的利益:

  1、能趣入正法---佛陀昔为王子时,某日,走出城门观看到生、老、病、死的景况,对死无常生起深刻的感受,因而发心出家修苦行六年。成佛之后,佛陀首先对五比丘开示的教法即为「诸行无常」,及至佛陀圆寂入灭之前,亦一再对所有弟子们强调修持死无常的重要。是故,藉由观修死无常,能令行者跨越障碍学习佛法的门坎,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

  佛陀曾如是开示:「所有动物的脚印中,以大象的足印最殊胜;所有的思惟中,以思惟死无常最为难得。」此因大象的足印是所有的动物中最大的,且形状有如莲花一般;思惟死无常能使行者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真正展现佛法的力量,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行者的修行是否得力?关键在于能否对轮回中短暂的安乐生起厌离、能否对死无常生起体悟?

  例如,欲以锯子锯断木头,必须将锯子不断于木头上来回拉锯,方能将木头锯断;若仅将锯子置于木头上,却不努力拉锯,如何能将木头锯断。因此,唯有真正对死无常生起深刻的体悟,方能跨越修法的门坎,真正地修行清净的正法。藉由修持清净的正法,方能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从而达成证得圆满佛果的目标。若是未能努力修持死无常,则行者所作的任何修持,均无法深入佛法的精髓,亦无法获得真实的法益。

  2、任何修持均能成为清净正法:即使是礼佛、焚香、念诵佛号或咒语、持戒等修持,亦能产生极大的力量。因此,显、密二乘均十分重视死无常的修持,僧众的寮房中,常有骷颅头的图形或将布扎成尸体的形状,密乘的行者穿戴骨饰、使用人的大腿骨制成的号角、本尊坛城外围的八大尸林,诸多的法器与图像均一再强调观修死无常的重要,且唯有观修死无常方能使行者的修持产生极大的力量与具足殊胜的意义。

  障碍行者不能趣入修持清净正法与不断造作恶业的根源,在于心续中坚固的贪、瞋、痴恶习,藉由观修死无常,能迅速摧灭贪、瞋、痴烦恼,如同以一支大铁锤将杯子击碎一般。行者若与他人产生激烈的争执时,在强烈的瞋恨心驱使下,即使旁人不断劝诫自己息怒,亦不易产生效果,然若平日即时常观修死无常,则此时仅须忆念死无常,即能迅速令瞋恨心止息,如同将整桶的冰水倒入一锅热水中,即使沸腾炙热的水,亦将转为清凉。因此,观修死无常对于止息心续中的贪、瞋、痴习气,具足极大的力量。

  观修死无常除能迅速摧灭心续中的贪、瞋、痴习气之外,对于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亦具足极大的力量。历代的瑜伽师、成就者,能舍弃家园与世俗名利的追求,独自前往深山闭关修持苦行,是何种力量使修行者如此坚苦卓绝地精进修持?究其原因,唯有观修死无常,由于瑜伽师了知死亡必定会降临且死期无定,因而对死无常产生极大的畏惧,当死亡降临时,除了修持清净正法,没有任何其它的作为,能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利益;因而,能丝毫不浪费生命,将全部的时间与心力,投注于清净正法的修持,不断地累积殊胜的福德与智慧资粮,从而获得殊胜的成就,乃至证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3、对于初发心修持的行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初发心修学佛法时,必须观修死无常方能趣入修持清净正法;若未能观修死无常,即不能趣入修持清净正法。

  4、对于修持的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间修持的过程,必须藉由观修死无常,了知死亡随时会降临,方能生起精进修持的勇猛心,毫不懈怠的修持清净正法。

  5、对于所证得的果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后所获致的成就,亦必须以观修死无常为助缘,方能终究证得无学道双运金刚持果位。因此,观修死无常对修持的初、中、后各阶段,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6、能获致善逝:由于行者平日即能观修死无常,因此当死亡真正降临时,能以欢喜愉悦的心迎接死亡的到来。有情众生皆由于执着死亡不会如此快速地到来,因而平日对死亡表现得毫不畏惧,然于死亡真正降临时,却惊惶失措,终致怀着彷徨与悔恨的心面对死亡。三界之中,上至无色界的「有顶天」,下至欲界的「无间地狱」,没有任何一位众生能逃离死神的魔掌,即使是统领大军战胜无数敌国的国王,面对死神时,依然只能俯首称臣?但众生却无视于死无常的道理,此为颠倒的观念与行为。

  西藏有句谚语形容众生此种谬误的心态:「行至水边方知回头。」当遭遇大河险阻无法前进时,方知回转,此时已然太迟。如同一个国家面对敌国的威胁,若能居安思危,预…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