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P9

  ..續本文上一頁先做好准備,自然無須畏懼敵國的入侵。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當死亡真正降臨時,對于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兜率天等諸佛菩薩的淨土已然很有把握,如此,自然能以歡喜心面對,從而能獲致善逝。

  昔日,有一位成就者如是開示:「我是因爲對死無常産生極大的畏懼,因而遠離家園與自己所愛的親人,抛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受用,一個人獨自前往深山荒野閉關修行;如今,由于能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的緣故,心續中如實生起各種證量,對于死亡已能欣然以對,而不複感到恐懼。」行者雖未必皆能效法古代的成就者們,抛棄家園前往深山苦修,但至少仍須下定決心做到不貪戀親人與財富。

  若依據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論」判別死無常的觀修,可以發現觀修死無常乃是下士道修持內容的主體,亦爲中士道修持的導引與上士道修持的助緣。此因,修持中士道的目標在于獲致解脫的果位,必須依靠觀修死無常爲導引方能成辦;上士道修持的目標乃是了知衆生于輪回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因而生起廣大的菩提心,爲利益一切有情願速成就具足一切種智的佛陀果位,爲達此目標,行者必須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體會衆生所承受的巨大苦楚,從而策發堅切的菩提心。

  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是開示:「修行者若未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修持無上瑜伽部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亦難以獲致殊勝的加持;然而,若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念誦數句四皈依,亦能具足極大的力量。」雖然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是極爲殊勝深奧的密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能令行者迅速獲致成就,但若對死無常未能生起體悟,即使能修持如此殊勝深奧的密法,亦不能了解其意涵與獲致真實的利益;反之,若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則行者所念誦的每一句四皈依,均包含了佛法最深刻的意涵,因而,能産生極大的力量與獲致殊勝的加持。

  格西「京俄瓦」曾說:「如果我在早晨開始一天的修法之前,未能先觀修死無常,則我今天所做的任何修持,均將成爲爲成辦此生的安樂所造作的業。」曾經有一位弟子殷重地請示其上師:「何者方爲修法的要訣?」上師如是反複叁次答雲:「你會死,我也會死。」弟子聽聞上師的開示之後,即一心觀修死無常,後來亦獲致殊勝的成就。

  由上述可知,死無常對修行者而言,是極爲關鍵的重點,許多成就者均以死無常作爲一生修持的核心,每遇到弟子問說:「何種教法能使我們獲得成就?」這些成就者總是回答:「觀修死無常。」

  若是弟子繼續問說:「是否還有其它勝過死無常的教法?」他們仍然如此回答:「最殊勝的教法即爲觀修死無常。」行者若對死無常已生起深刻的體悟,或許能不在意觀修死無常的重要性;然若對死無常尚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應當努力觀修死無常,唯有如此,方能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死無常對初發心修學佛法的行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觀修死無常的方法可分爲叁種根本,每一種根本各有叁種因相,由修持叁種根本可獲得叁種決定:

  一、

  思惟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

  如是思惟的第一個因相----當死亡降臨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逃避。

  無論吾人投生于何處、獲得何種身體?當業力現前時,唯有迎向死亡一途。爲了破除衆生對生命恒常存在的執著,即使已證得無死金剛身的偉大導師佛陀,依然選擇示現涅槃,于

  佛陀示現涅槃之前,許多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不忍見人天導師圓寂入滅,因而先隨

  舍利弗尊者圓寂者有八萬人,隨

  目犍連尊者圓寂者有七萬人,隨維摩傑居士圓寂者有五百人,

  此外,尚有

  羅翭羅尊者與

  迦葉尊者以神通力奔往他方佛土;即使是

  佛陀亦以示現涅槃教化衆生死無常的道理;是故,行者應思惟人類曆史上,無論是統領大軍的國王、擁有無量財富的商主、弟子衆多的上師喇嘛誰能與死亡對抗?誰能免于死亡呢?

  藏傳佛教寺院中,常會懸挂生死流轉圖,圖的外圍即是閻羅死主的大口,第二層爲十二因緣,第叁層爲六道輪回,最內圈爲雞、蛇、豬象征貪、瞋、癡,生死流轉圖的意涵即是說明六道中上至無色界有頂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所有有情衆生均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閻羅死主何時將口閉上,行者的生命立即隨之結束。

  佛陀住世的時代,某次,釋迦族遭受其它國家的攻打,有全族覆滅的危險,

  目犍連尊者心生不忍,于是以神通力將五百位釋迦族人置于

  佛陀的缽中,並將部份釋迦族人送至日宮與月宮中,當戰爭結束時,日宮與月宮中的釋迦族人全部死去,缽中的五百人亦悉數化爲血水。是故,行者若繼續于叁界六道中流轉,當業力現前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夠逃避死亡。如同國王無法指揮大軍擊敗閻羅死主;商主無法以財富贖回自己的生命;口若懸河的辯士無法以犀利的言詞辯服閻羅死主而得以逃避死亡;具足極大力氣與尖銳爪牙的熊、獅、虎、豹面臨死亡時,依然僅能束手就擒,絲毫無力抗拒。

  行者平日對于此生的名聲、財富與安樂,總是竭盡心力的努力追求,究其動機,不外乎于潛意識中,皆希求此生所擁有的名聲與財富于自己臨終時,能對自己有所幫助;然而扪心自問,名聲與財富于面臨死亡時,可曾有任何些微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爲何仍繼續竭盡心力的追求。

  行者從出生開始,即面臨衰、老、病、死的摧逼,此四者如同四座高大的鐵山,將東、西、南、北四方團團圍住且步步進逼,所經之處,無堅不摧。人們自出生後,即不可避免地逐步邁向衰老;由于四大不調,經常罹患各種疾病;所擁有的圓滿、財富、健康、受用不斷因爲各種惡緣而衰損;終究仍將爲死主所擒獲;沒有任何方法能抵擋四座巨大鐵山的摧逼。

  第二種因相----壽命無法增加且毫不間斷地逐步減少。人的壽命乃是由過去生的業力所決定,當業力將行者牽引至此生,壽命的長短即已決定而無法改變。設若業力現前,即使能獲得無量長壽佛親自降臨灌頂,藥師佛親賜靈丹妙藥加持,金剛手菩薩親自加持去除一切障礙,仍然無法增加行者的壽命。壽命非僅無法增加,且分秒不停地逐漸減少,即使于睡夢中,身體處于休眠的狀態,仍片刻不停地朝死亡邁進。如同等待宰殺的牲畜,當屠夫牽著系縛于脖子上的繩子,逐步朝屠場邁進,每前進一步,即愈接近死亡一步。然若業力尚未現前,行者可藉由行善積福而延長壽命。

  第叁種因相----一生中能用于修持正法的閑暇甚少,而死亡卻肯定將降臨。

  若將人的一生以六十歲爲基准,前二十年的期間,多耽于玩樂而對修學正法不感興趣;及至叁、四十歲的中年,因忙于照顧家庭與開創事業,亦鮮有空暇與心力用以修學正法;迨至五、六十歲的老年,雖然工作負擔較輕,然或須爲兒孫之事操心、或須費心照顧親人、或因自己健康欠佳而無法專心修學正法。縱使有閑暇能用以修持正法,然而一天當中,扣除睡眠、飲食與休息的時間,真正能用于修法的時間極爲有限。

  行者將一生大多數的時間均用于成辦此生的安樂,或爲追求此刻乃至明日的安樂、或爲追求下個月、明年乃至數十年後的安樂,一生汲汲營營莫非爲此。然而當生活中充斥著名利的紛紛擾擾,試問尚有多少的時間與心力用于准備面對死無常呢?即使能有閑暇修法,亦因追求此生安樂的強烈習氣,而總是借故拖延,無法下定決心當下開始努力修持正法,此種缺失造成行者修法的過程中極大的障礙,須深自反省與檢討,並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若能下定決心努力修學如「聖道叁要」等清淨正法,必能將心念轉而趨向正法,從而生起各種體悟,領受佛法真實的利益。

  如是思惟與觀修自己必定會死,從而生起「我必須修持正法」的決定。

  二、

  思惟死期無定:

  第一種因相----投生于南瞻部洲爲人,壽命長短無定。尤其現今正值五濁惡世,各種違緣與逆緣繁多,壽命長短更爲不定。有些胎兒尚未出生即于母親體內死去,有些嬰兒甫出生即已死亡,有些兒童尚未長大成人即已死亡;行者生活周遭充斥著許多真實的事例,行者卻仍執著自己能恒常存在,認爲自己尚年輕且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然而衡諸吾人四周,即能發現有一些人年紀尚輕即已死去,有一些人身體硬朗卻毫無預警的死亡;因此,不能仗恃自己年輕健康,即忽略死無常隨時都可能降臨的事實。

  行者對于別人的死亡,常以觀看戲劇一般的態度輕松面對,總是認爲事不關己!然而,諸多導致他人死亡的違緣何時降臨于自己身上?總是令人捉摸不定。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此開示:「明日和來世何者較爲接近是無法確定的。」或許行者于今天尚未結束,即已死去且轉至來世。然而行者卻仍庸庸碌碌地爲明日的安樂而奔走,從不思認真准備對來世有益之事。是故,應當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積極爲真正對來世有益之事而努力。

  第二種因相----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行者此刻生命尚能延續,完全是依靠自己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德與上師叁寶的恩澤。然而,能令生命得以延續的善緣與能導致死亡的惡緣相較,仍顯得極爲稀少!隨遇任何一種惡緣,皆能使行者面臨死亡。人生的處境如同風中之燭,隨時有被吹熄的危險。除此之外,許多的活緣于某種特定情況之下,可能轉變爲奪取行者生命的死緣;

  例如,用來遮風閉雨的房屋,若因設計或施工不良,容易倒塌造成死傷;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若使用不當或違規,容易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傷亡;用于醫治身體疾病的藥物,若未正確服用,容易造成身體健康受到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導致死亡;食用以滋養身體的各種食物,若因保存不當或飲食不知節製,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罹患各種慢性病,使身體健康受損。

  第叁種因相----人身危脆。縱然活緣甚少而死緣甚多,唯若行者…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