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身體十分堅固,則不須畏懼諸多死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由堅硬的岩石所組成的地球,當遭受「火劫」的烈焰焚燒時,叁界之中所有一切物體均爲其所毀滅,即使是微塵亦將消失無蹤,何況是血肉之軀的人身。

  身體的任一器官功能衰竭或發生病變,生命將隨之結束;例如,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生命將隨之結束;呼吸無法接續導致窒息,生命將隨之結束…。人身是如此脆弱,壽命是如此不定,若手腳不慎爲毒針所刺,生命即遭受嚴重的威脅。人身危脆如同水泡一般,受細針一刺隨即破滅;是故,行者須體認自己隨時均有可能面臨死亡威脅的事實。

  對于死期無定的道理,行者應多加思惟,不再蹉跎寶貴的生命,不再以「須完成自己事業的目標,方願趣入修持正法」爲借口,此因世事乃隨因緣而起,如海浪一般接踵而至,紛紛擾擾永無盡期。世人雖知修持清淨正法的殊勝利益,然而卻由于對自己能恒常存在的執著,而錯過修持正法的殊勝因緣,總是推延明日再開始修法,但是生命卻可能于今日結束。

  由思惟死期無定的道理,從而生起「我必須立即開始努力修持正法」的決定。

  叁、思惟面臨死亡時,唯有正法能爲依怙:

  第一種因相----面臨死亡時,此生所擁有的財富分毫亦無法帶走,亦無法用以贖回自己的生命。即使生爲國王擁有不可勝數的財富,但面臨死亡時,卻無法以所擁有的財富交換得以延長自己的生命,亦不能將財富攜至來世。

  第二種因相----眷屬雖衆,亦不能替代自己死亡。行者即使擁有衆多的眷屬,然于自己面臨死亡時,卻沒有任何一人能替代自己死亡,無論親眷如何悲痛、哭嚎、拉扯,亦無法使自己能免于死亡。人出生時,是獨自一人前來;死時,亦將孤獨地逝去。

  第叁種因相----俱生我執所貪愛的身體亦須舍棄。人們皆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健康;然而,當死亡降臨時,自己所執著與珍視的身體亦須舍棄,僅存意識孤獨地迎向來世,如同將牛毛從凝固地酥油中拔出一般。

  世人一生勞勞碌碌,其目的不外乎追求財富與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爲了追求財富,而與他人競爭,甚至藉助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只求達成目的,因而造做了深重的惡業,直至面臨死亡,方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辛勞爲財富而奮鬥,最後卻落得惡業隨身的結果,至爲不智與可惜!

  爲了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想盡辦法爲親眷謀求安樂並致力打擊可能威脅親眷的仇敵;職是之故,亦造做了深重的惡業,臨終時方知沒有任何一位親眷能分擔自己的惡業,唯有自己須獨自承受巨大的苦果。

  如是思惟面臨死亡時,財富、眷屬與所貪戀的身體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幫助,且于追求財富與爲親眷謀求利益的過程中,衍生出諸多由貪、瞋、癡所引發的痛苦,且由于自己所造做的惡業,來世須承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對于行者可說有害無益。

  唯有精進修持正法,依循佛陀的教誡戮力而行,方能導引行者趣入解脫道,不複繼續沈淪,從而獲致真正的利益。如是思惟,使自己對財富、眷屬與自己的生命不生起任何貪念,下定決心從此刻起,謹慎守護身、口、意,隨時隨地皆將心念轉入修持正法的道路,盡己所能努力修持清淨正法,並于內心生起「唯有一心精進修持正法方能獲致真實利益」的決定。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偉大的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爲了度化五濁惡世的衆生,因而降生于世間,示現成佛。成佛之後,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傳授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不外乎爲能使有情衆生能從煩惱中解脫,並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廣大如海的教法,經由印度曆代成就者與班智達不斷修習、傳承與發揚,于舊譯派(甯瑪派)時,即有許多成就者與班智達將諸多珍貴殊勝的顯密教法傳至西藏。

  至藏王「菩提光」(蔣秋哦)與「智慧光」(耶些哦)迎請

  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由此因緣

  尊者得以將顯密教法再度弘揚于藏地,是爲新譯派(噶當、薩迦、噶舉、格魯),複經曆代祖師傳承至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

  大師將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融攝于聖道叁要之中。因此,聖道叁要乃是行者欲趨入解脫道,終究證得圓滿佛果之鎖鑰。

  行者對于死無常(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種決定)的內涵,須付諸實修,而非僅止與了解其內涵即可。若能每日于座中(入座修法時)或座間(入座修法以外的時間)殷重思惟死無常的內涵,則能發現自然界所有現象,均時時刻刻示現著諸行無常的義理。

  例如,日出日落,花草樹木于秋天枯萎凋謝、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長,萬物生滅增減不定…,如此諸多現象均示現了諸行無常的意涵,且均能觸發行者對于死無常之體悟。是故,目睹自然界生滅無常的變化時,應當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于證道歌中如是開示:「看到事物生滅不定,使我體悟死無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飲食服飾時,亦應憶念死無常的意涵。當吾人臨終時,縱有美味佳肴當前,仍然無法下咽,而必須忍受饑餓的痛苦;雖然身穿華麗的服飾,卻因病痛纏身而散發惡臭或大小便失禁,而玷汙了美麗的服飾。當與知心朋友交往時,亦應思惟當自己面臨死亡時,諸多摯友不能且不願隨自己同往,僅能由自己孤單地承受令人畏懼的痛苦,邁向不可知的來世。當沐浴妝扮時,亦應思惟當自己臨終時,身體自然散發腐臭的氣味,死後身體會被親人攜往屍陀林(墳場)埋葬,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畏懼。行者須隨時隨地憶念與思惟教法的內涵,心與法不可須臾相離,切不可認爲只有到寺廟禮佛、誦經,方稱爲修法,其余日常生活則與修法毫不相幹。

  另一種觀修死無常的方法爲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藉由平時觀看他人往生時的面容,推測自己死亡時的相貌,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扶親製敵」,爲了扶助親人與打擊敵人,而努力積聚各種資具。由于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樂,執著無常爲恒常,當看到他人死亡時,總是認爲事不關己,內心對于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無法生起絲毫的警惕。

  由于執著無常爲恒常的緣故,使行者對死期不定的事實視若無睹,所思所作均是爲成辦此生的安樂。即使閻羅死主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降臨,仍然執著自己不會立即死去。一旦真正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所致力扶助的親人,無法繼續陪伴自己,爲自己分擔惡業;所努力積聚的各種資具,無法帶走些許,只剩下滿身的惡業伴隨著自己。此時,內心爲悔恨所盤據,然而已經太遲,縱然此刻心生覺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須藉由親見他人死亡的情形,觀修自己死亡時的情景,平日力大無窮的人,臨終時卻連擡起手臂的力氣也沒有;見到自己所喜愛的食物置于面前,卻無法享用;縱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藥,依然藥石罔效….。

  由于對死無常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因此,所修習的任何法門,無法生起任何證量,無法産生真正的效果。臨終時,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獲得佛菩薩加持的心願,亦變得渺不可及。因此,平日對于死無常的內涵,應深加思惟與體會,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觀修自己臨終時的景況,將有助于行者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從而生起出離心。

  行者心中或許對于自己尚健康活著的時候,卻須以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種決定預先觀修死無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是否會産生不良的影響?此種疑慮是多余且不可取的。須努力觀修死無常的原因有二:一、行者若于平日即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具有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念誦一句四皈依,亦能獲致極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則縱然修再多的法,所獲致的功德利益仍將極爲有限。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當死亡降臨自身時,即使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出現,亦能坦然面對,不生起任何後悔的心念,從而獲致善逝。

  觀修自己面臨死亡的情景時,行者應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須即刻放下;此生所珍愛的親眷,縱然有再多的不舍與眷念,亦須別離。此時,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後一件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後一張床上,親友們正商討著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即使想要交代遺言,亦因「地大」崩解,舌頭不聽使喚,而不知所雲;因「風大」崩解,而呼出的氣息很長,吸進的氣息卻很短,當最後一口氣呼出,即如同琴弦斷了一般,此爲「風大」已完全崩解的現象。

  因身體功能的喪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貪戀的美食,此時卻覺得令人作嘔;此生所努力積聚的錢財,分毫亦帶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斷氣前,親眷即爲了搶奪家産而诤鬥,最後,甚至兄弟反目、對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無數惡業,爲自己與親眷累積了許多財富,卻落得如此下場,內心悔恨萬分,然而亦無可奈何。此時,僅存意識孤獨地離開身體,如同棉絮一般隨著此生所累積的善業與惡業的強大業風,吹向充滿各種危難的中陰身,孤獨地承受著無邊的畏懼與痛苦,並由業力牽引至茫然不可知的來世…。如是觀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親見曆曆在目一般,使自己對死無常生起極爲畏懼的心念,從而生起深刻的體悟。

  對于厭棄對此生貪著的修持,行者或許認爲:如果舍棄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繼續活下去?會有如此的疑問,乃是誤解了厭棄對此生貪著的意涵。所謂厭棄對此生的貪著,意指行者對此生所追求的受用與財富,不應生起任何貪戀與執著的心念,此爲修行的精髓。世人皆有傳家之寶,能維系整個家族的生存命脈,即使于戰亂中,亦能延續不斷。

  噶當派的祖師則以十秘財(十法財)爲曆代傳承的珍寶,作爲修行依止的圭臬。十秘財的內容爲:四依止(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叁金剛(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悔金剛、與智慧金剛同行)、叁得(出于人群、入于狗伍、獲得聖位)。十秘財的意涵如下:

  一、…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