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佛法問答錄
問:迷惑是如何産生的?
答:由于迷惑的體性爲空,因此談不上有什麼開始,這就是無始輪回,而同時,迷惑也沒有結束。從某方面來看,它既不實存,也就沒有結束可言;但在另一方面,就“從迷惑中解脫”的意義來說,我們事實上是可斷除它的,這就是所謂的“遮斷生死輪回”。
問:開悟後會再墮入迷惑嗎?
答:不會,因爲開悟就是斷除無明。不過,雖然文字上是如此描述的,但開悟並非結束迷惑,因爲究竟上來說,並沒有迷惑、無明和可從中解脫的輪回可言。我們之所以說“遮斷生死輪回”,是由于苦因還未消除。
問:如果心一直是空與明的結合,則迷惑又是如何産生的?
答:迷惑是由于未能識自本心。雖然心性是完全純淨和清明的,但只要未能認出它,便會産生迷惑。
問:是否有人沒依循法道而開悟的?
答:沒有,每一個人都要遵循此道。唯一相異的是,要達證悟,每個人所需的時間不同。
問:成覺之道對我而言,似乎是既遠且難。
答:達成開悟,表示認知自己的心,因此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認識自己的心性。但要做到這個重點,需花很長的時間,因爲習氣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心、我們的阿賴耶識裏。
問:有關相對與絕對真理,我們如何培養正確的見解?
答:基本上有二個方法可以達到目標:一在理論上學習正知見,另一是藉著禅修來觀察。兩者之間,以前者較易;除此外,具正知見對禅修也有極大的幫助。本法本中,禅修指的是止觀——對心性的禅觀。
我個人認爲,先藉理論來培養正確的見解較好,但這不意味要學習整個佛學哲理。如能一面學習理論,一面同時修“止”,或其他方式的禅修,是最恰當的,因爲除了少數地方外,單單理論是無多大用處的,唯有禅修才能真正獲大效益。
問:您不認爲矯正觀念會加深我們有念的思考或想法?
答:是的,就某些程度而言。而這也是將學習與實修結合非常重要的原因。釋迦牟尼佛曾親自說過,我們不應只靠文字,更應去體悟意義。
問:喜悅、清明、無念,以及空性的感覺,是否依于法道上使用修行技巧與方法?
答:雖然這些體驗多少依于所用的禅修技巧,但主要還是看個人——依行者本身是否存心想去感覺空性或喜悅的體驗而定。
問:無念是否指沒有念頭産生?
答:雖然我們在止修中能體驗到喜悅、光明和無念,但這些只是修行上的一些附帶作用,並非真正的證果。無念意指我們對各種經驗以及六識,例如:聽覺、味覺……等等的依執都已被轉化,我們感覺到那些與自己的覺受不再是分開的兩回事,而是慢慢的合而爲一,以致有一種偏及整個空間、與空間相融爲一的感覺。念頭還是會産生,這是當然的,但我們不再依附于上——沒有任何念頭産生是不可能的事。
止觀禅修的證果在于其培養出來的柔軟和清朗性,意思是我們的身口意都于一切接觸融合爲一了。通常事實是:不管我們多想走正道,我們的情緒惱障總是阻止我們朝正確的方向走;柔軟和明朗意指我們內在有一種寬廣的空間感,讓我們能隨心所欲,不致隨情緒的起伏流轉。
問:阿賴耶識與心性有何不同。
答:阿賴耶識是産生迷惑的根本,各種概念和想法都集存于阿賴耶識,之後便浮上表面。心的本質是空,性則是光明,兩者合一組成它。
問:阿賴耶識在迷惑産生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舉眼識的例子來說,當它看到一樣東西時,便緊抓住其映像,意識開始評估打量這個進來的影像,而第七意識則將此等由分別産生的印象存入阿賴耶中。阿賴耶中的習氣不斷增強後,便産生了煩惱業障,這就是所謂的“混沌心”。
問:對存于阿賴耶識中的習氣,我不十分了解。
答:影像和習氣是如此産生的: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分別對立的環境中,因爲我們相信有“我”和“他”,從中産生了支配我們身口意活動的煩惱業。這些活動——事實上是煩惱留下的影像,也是惱業所造成的一種行爲傾向,便由第七意識將它植入阿賴耶識中。當適當的條件湊齊,因緣成熟時,這些存于阿賴耶的印象便又開始活躍,終致成熟,而讓我們再次受報——這就是“習氣”,當我們慣于某事時,根本不用想自然做出來了;但若我們沒有某種特別的習慣,做前便要先想想,必須使點力,因爲我們無法自自然然就做出來。
問:因此一切我們下意識所做的,都是習氣使然?
答:對,你可以這麼說。但考慮到習氣時,要包括業力的強度,這點很重要。我們有些習氣不單是在這一生才形成的,有些是在過去世形成的習氣,較諸今生才形成的,更爲強大。
問:在七支供養文中,我們請求佛不要進入寂靜涅槃。這種涅槃指的是什麼?甚至佛也可能進入涅槃嗎?
答:這個供養文是向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祈求的。以現在的觀點看,有些佛已入滅進入涅槃,有些則正入滅。其實佛是從沒間斷地在做利衆工作,而且是可化身千百億的,只是從衆生的觀點來看,我們需要與佛結一個緣,因此需要一個叁考點,而這正是這個祈禱文的作用。爲了造這個緣,我們向佛祈求做爲一個著力點。涅槃這個名詞有兩個意義:第一指的是超越輪回與涅槃的一個境界——一個輪涅不二的境界;在此所指的是另一個色身融入法身的境界。培養菩提心可爲衆生帶來無限福祉,一個了悟空性的人,便能以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色身來利益衆生。
問:佛的六十四種功德是什麼?
答:六十四種功德中有叁十二種是屬于佛的莊嚴好相,另叁十二種則是覺行圓滿的功德。我們也可說佛有無盡功德,因爲此六十四種功德中包括了一切可能存在的功德。
問:金剛總持的八功德是什麼?
答:首先,金剛總持不是凡夫身,他是空明合一的法身。他的身相非由血肉或其他物質性的東西所構成,即使顯現,本質還是空的。
第二,即使本質爲空,仍可無礙的化現身相——報身,身藍色、手腕交叉、手中握著鈴杵、全身嚴飾。這是無礙的顯化。
第叁,他具有佛的一切功德,也就是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
第四,法身金剛持偏滿輪涅二境,無一不爲其所及,雖然他有一個身相,但不爲其所限,同等的澤被一切。
第五,金剛總持的法身,其身相沒有映象。
第六,他是自明自暗的,無任何的染垢瑕疵。
第七,爲了象征法身如如不動的特性,金剛總持的身體是深秋的天空色——湛藍。
第八,對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他是偏知的,不像我們有這些概念的分別。爲象征此,他的眼睛不轉地注視著同一方向。
問:光明或明性的意思爲何?我們是否應該從象征的意義上去了解它?
答:光明真正的涵意就是無礙性。由于空性,每件事都變爲可能,每件事都可能在每一刻無礙無止的發生。它不是指陽光或人工的光線。
問:心的無礙性指的是什麼?
答:心的無礙在于它的本質是空的——在每一方面來說,它的本質完完全全都是空的。心性既是空的,本身便毫無阻礙,什麼都可能産生;如非這樣,則空性便等于只是否定,只是虛無的邊見罷了。
問:“離二邊執無所住”這句偈文是什麼意思?
答:心和萬物的産生,只有從相對觀點來看時,才有其真實性:在究竟的本質而言,它們是不生亦不實有的。不過這不表示它們是空——一無所有,因此,反倒其化現變爲無窮無盡。這兩個層面——也就是究竟層次的無生,以及相對層次的無盡延續,二者是無二分別的。這就是離于生、住、滅之自在的意義了。
心與萬物在究竟上來說是無生的,或許我們會認爲這是因爲它們缺乏延續的因緣條件,但這非此處我們要講的:相反地,它無阻無礙的源源流長,每樣東西不斷化現,我們的心也因此體驗到了輪涅的不二。由于心無生亦無滅,因此,很明顯的,它也不住任何處。所以心是離于生、住、滅的。
問:心無生、住、滅,依此,萬物是否由于無常的力量而産生的?
答:在相對上來說,一切諸法——不只外在萬物,也包括我們的心都存在,也都會結束,這是由于念頭不斷生起和消滅的緣故。不過,究竟上來說,心和萬物都不會出生過。
問:開展覺性最常用的是哪一種禅修方法?
答:一切形式的禅修,都是針對覺性的發展而來的。通常我們以奢摩他——“止”修和培養菩提心的自他交換開始;另外,在金剛乘,一切本尊的觀想,包括生起、圓滿二次第的修法,也都是爲加深穩固我們的覺性而來的。例如:當我們專注于本尊形相的觀想以修生起次第時,則心靈的甯靜便會自然而然發展起來。
問: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難,是否還是一定要修?
答:雖然其他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確是非常有助益的,你可藉由比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經教,你需要叁大阿僧只劫始能功德圓滿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續裏,有許多像四加行這樣殊勝的修法,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即能積聚足夠資糧。由于此等原因,修習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們由于體能上的殘缺無法行大禮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剛薩埵的咒語等等,這點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師相應法尤其重要,這是由于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開啓究竟智慧,上師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問:我們可以不做大禮拜就修金剛薩埵的咒語嗎?
答: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則還是要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
問:一方面您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淨化我們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種淨業積資法,這不是有點互相矛盾嗎?
答:我們的佛性具足一切圓滿功德,這是事實,但只要習氣妨礙了我們去認知它,我們便沒辦法做到。因此,如要將自己由習氣中解脫,便一定要清淨障礙和惡業,同時積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習四加行所累積的福慧資糧,才能讓我們認識自己本來具足的功德。
問:何謂叁解脫門?
答:叁解脫門指的是根…
《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佛法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