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果,根是無生、道是無分別對立、果是任運無作。根在此指的是我們前面已詳加解釋的正知見,也就是一切諸法現象在究竟上並無生滅,因此也無所住;道是進入證悟的方法;果是離于有欲和造作,此因在究竟上,無一我們可觀修,也無一有別于法道的。法道無有可辨的特點,因此,只要住其本來實性即是。所謂證悟,就是了悟究竟上我們無任何成果可獲,這是一種自在,讓我們抛離自認不會成就的不安感。
問:叁種念頭(思緒)是什麼?
答:就是細、中、粗,不過念頭本身並非這叁者。它是起于我們對念頭依執的程度所産生的分別,也才是我們將它分成叁種的主因。例如:造成心理高度起伏的煩惱被認爲是粗念:而細念則是那些在禅修中生起,卻幾乎在生起後馬上就消失,對我們一點也不起幹擾或困擾的念頭。藉由禅修的靜慮,我們會漸漸消除對念頭的攀執。
問:對我而言,要讓念頭消失似乎很容易,但肉體上的痛苦要怎麼辦?
答:它主要還是有賴個人的修行。我們通常都很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致難面對肉體上的病痛,因此我們可以先這樣開始:每當有小痛或小病起來時,便直觀我們的感覺和痛苦的本質。這是一個和它打交道的好方法,但需要多方練習,增加經驗。我們持續地練習了一段時間後,便能以同樣的方法克服更大的病苦,只是通常這並非十分容易,原因出于我們太執著自己的身體。另一個方法就是培養菩提心,願衆生的病痛都在我身上成熟,藉此承當他們的一切痛苦。
問:是否我們跟每一位上師都有特殊的因緣?
答:不,沒有。這也是我們要談“根本上師”的原因。“根本上師”這個用語,說明了他必須是位能讓他的學子心性成熟自在的老師,而這也是當學生要找一位根本上師時的重點所在。某些上師與弟子的關系,來自前世世或前幾世結的緣,這是由于學生非常深切的祈願所致,此等老師也許根本不需使用任何言語來向學生介紹大手印,而僅藉用象征性的東西或其他方法,便可做到這點。
問:據說金剛乘法門可以即身成佛,但這豈不與您所說與上師累劫因緣的說法相矛盾?
答:通常我們的確需要一位累劫以來即結著深緣的上師,以便這世即能證得金剛總持的果位。因此這一世倘又與金剛乘結了緣,便能藉著與上師恒久以來的因緣,在其對我們啓開心性的刹那便開悟了。假設有一個人在今生有機會接觸到密續佛法,且值遇一位與他有累劫因緣的上師,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他遵循上師的教導,便能在此生或未來——也就是中陰階段或未來幾世中了悟心性,並且開悟,這完全依于個人的因緣業力。據經典說,一個人最多在十六世內即能開悟,因爲開悟的種子已種入心田,逐步接近成熟。
問:請問灌頂是何意思?
答:依法教來說,金剛乘灌頂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使學子的心性成熟。通常一個灌頂是由幾個組合而成,而每個灌頂事實上都是分開獨立的。基本上共有四個灌頂,第一個身灌(寶瓶灌)是淨除一切身的障礙,藉著身體的圓熟可引導我們證入化身;第二個語灌(秘密灌)可淨化我們一切語的障礙,引導我們證入報身;第叁個是意灌(智慧灌),對學生啓開空樂的智慧,其證果也就是法身;第四個是所謂的文字灌,是大手印真正的“前行”,也是心性的啓發。經過每一個不同的灌頂後,身語意便自然圓熟了,而其證果便是了悟叁身合一的法界體性身。
問:我們可以藉由學習來培養信心和虔誠嗎?
答:是的,首先我們要培養信賴,藉此便能發展出虔誠。簡單地說,信賴意指對某件正確的事深信不疑,不只是上師,亦包括法腳;不只是自以爲是地以爲虔誠已夠,而是真正發自內心完全地信服。你信賴佛陀和上師,因爲你確信他們圓滿無瑕,可以真正幫助我們。基于此等信賴,我們的虔誠始能因此被激發出來。雖然虔誠有不同的程度,但它一直是較諸信賴更爲強的一種內在體驗——真正無飾的虔誠,是視上師爲圓滿的佛。
信賴像一個我們可以倒入東西的容器,也像一顆可以播種結果的種子,如果種子燒掉了,便不可能有果實出來。同理,依佛陀所說,若缺乏誠信,是不可能修習法道的。你不能只是單純的信賴某事,而應首先聽聆佛法,思其法意,然後對它的正確性産生信心而欲依賴,繼之領入對法教和上師的信賴。因此剛起頭時,需花點功夫做培養的工作,不過,越修它就會變得越自然,越能由心底而發了。
總括而言,誡信指對法教和上師有絕對的信心,相信他們具足引領我們走向正道的能力。一旦建立了信心,虔誠便會油然而生,甚有淚流滿面,或全身起雞皮疙瘩的現象出現,到最後,虔誠本身不需經過作意便能自然由心中生起了。
問:在金剛乘和大手印的禅修中,升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間的關系爲何?
答:雖然大手印禅修實無對象可觀修,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便什麼都不修了——其所謂的對象,是離于二邊,亦無修者存在的一種狀態。至于金剛乘裏生、圓二次第的禅修,是觀修光明與空性的雙運,究竟上而論,它們是不一不異的。
這樣的說明聽來妤像大手印相當易修,其實行者往往會發現它並沒那麼簡單。困難的原因,在于我們執著太多東西,而這也是金剛乘之道分爲生起輿圓滿等階次的原因,它是金剛乘的特殊方便法門。生起次第防止我們墮入虛無的邊執,而圓滿次第則助我們克服對萬物的依執。究竟上來說,當這兩種層面的東西合一時,我們才能超越邊見,對于一切諸法存在的模式,也才能達到離戲的境界。想要獲得了悟,有些工作必須要做,譬如:真正去了解能將一切不淨化爲清淨的觀想意義,以及每個修行過程的象征意義,如此我們才不會把自己的法道變得狹隘局促。依此正確地去修習生起次第是很重要的。
問:經教大手印與密續大手印之間有何不同?
答:在經教大手印裏,空性方面——離斷空有與諸妄的萬法空性,較被強調爲一個禅修的主體;而在密續大手印,善巧方便的明性,則被列爲重點。不論其相異處如何,目標都是一樣的。在大手印道上了悟空樂雙運,便能斷妄,住于無念。在顯教,不需要什麼外在東西;而在金剛乘,便要藉助灌頂等諸如此類的東西。在經教之道,我們依大手印修習止觀禅修;而在密續之道,便要依生、圓二次第來修習了。
問:您說我們的神識要清清楚楚,了然分明地住于當下一刻。但每次當我坐下禅修時,我一點也不覺得清楚分明。
答:大印也許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是相當難修的。之所以要使用金剛乘的殊勝方法——生、圓二次第的禅修,是因我們很難直接就進入了悟。例如:那洛六法是一個體認心性的法門,而大手印的修習,則與這些瑜伽法有關。它對我們菩提心和虔誠心的增長,有很大的助益。
問:請問“傳達證悟之加持”是什麼意思?
答:它是指由噶舉傳承心傳的加持。噶舉,或曰大手印傳承,被描述爲證悟以及具究竟實義的傳承,因爲在噶舉金鬘的傳承中,由上師開啓,並將究竟實義傳給了弟子。
問:我們爲發展培養真正的菩提心,于是發願留駐輪回六道,直到一切衆生皆成佛。但是否我們一定要停留在輪回當中,直到一切衆生都成了佛?
答:假如一個人真心這樣覺得,也想盡辦法努力去做,不是只在嘴巴上說說而已,那麼肯定這一切都將加速他達到成佛的目標,這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方便。不過我們不能刻意地拿菩提心來當方便,因爲引領衆生成佛的願力,必須真誠而不造作,這樣我們才能在法道上一路神速進步,爲衆生的福祉達到開悟,或證入較高的菩薩地;也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引領衆生開悟成佛。
問:我們如何能判別自己禅修的體驗?
答:最好的方法是去請教一位你信任的上師。
問:另外,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
答:這也是在法道上有位精神法友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問:但我很少跟上師溝通……。
答:剛開頭我們要常請教上師,這點很重要,因爲如此才能確定自己是否完全了解教法,並能正確的將其付諸實修;不過之後就不必常常依賴上師,偶爾去叁訪他就夠了。原本西藏和印度的情況與在西方這邊的也很相似。
問:請問叁種清淨(叁輪體空)是什麼意思?
答:它是指離于某些我們常有的概念。例如:當我們給某人某樣東西時,我們有一個施物、自己本身是施者以及他人是受者的概念。離于這些觀念上的障礙代表,認知施者、受者以及施物的本質爲空,並不實有,且叁者不分是一體的。它不僅應用在布施度,也應用在其他之上,因爲只有配合著無上般若智慧,前五度才能真正成爲解脫的方法。
問:請問“生之本質即無生”這句話的意思?
答:我們必須回到前一偈:“叁身湛朗唯萬物”。這講到一切諸法的本質,它們的本質爲空,或應說是它們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因此它們就是法身;在空性的基礎上,萬物無礙的顯現是報身;而此無礙性以很多方式化現爲化身,因此一切諸法都可看到叁身之顯現。
“生之本質即無生”。既然究竟上沒有真實的開始或發生,因此本句指的就是法身。由于空性代表無盡的可能,萬法也便可無礙的顯現,這就是生——雖然究竟上無一法曾生過。這樣子,無生亦無生盡,在此二者之間,住亦不能。生之本質即無生,這是法身;其無礙性是報身,而諸種的化現則是化身。
問:報身和化身之間有何不同?
答:我們心無礙的表現本身是報身,而其無盡的化現便是化身,其間最大的不同在于粗與細的相對顯現。只有在較高、較清淨層次的衆生才能接觸到報身,而在不淨層次的衆生只能接觸到化身。
問:法界與法界體性身有何不同?
答:法界體性身是叁身一體,而法界亦是。法界講的是現象諸法的空間其空性和法身;而法界體性身,講的是叁身的合一無別。法界和法界體性身只是兩個不同的名詞,所指皆同。
問:當我們做有輔助客體的“止”修,念頭若上來時,是否也要…
《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佛法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