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果,根是无生、道是无分别对立、果是任运无作。根在此指的是我们前面已详加解释的正知见,也就是一切诸法现象在究竟上并无生灭,因此也无所住;道是进入证悟的方法;果是离于有欲和造作,此因在究竟上,无一我们可观修,也无一有别于法道的。法道无有可辨的特点,因此,只要住其本来实性即是。所谓证悟,就是了悟究竟上我们无任何成果可获,这是一种自在,让我们抛离自认不会成就的不安感。
问:三种念头(思绪)是什么?
答:就是细、中、粗,不过念头本身并非这三者。它是起于我们对念头依执的程度所产生的分别,也才是我们将它分成三种的主因。例如:造成心理高度起伏的烦恼被认为是粗念:而细念则是那些在禅修中生起,却几乎在生起后马上就消失,对我们一点也不起干扰或困扰的念头。藉由禅修的静虑,我们会渐渐消除对念头的攀执。
问:对我而言,要让念头消失似乎很容易,但肉体上的痛苦要怎么办?
答:它主要还是有赖个人的修行。我们通常都很执着自己的身体,以致难面对肉体上的病痛,因此我们可以先这样开始:每当有小痛或小病起来时,便直观我们的感觉和痛苦的本质。这是一个和它打交道的好方法,但需要多方练习,增加经验。我们持续地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便能以同样的方法克服更大的病苦,只是通常这并非十分容易,原因出于我们太执着自己的身体。另一个方法就是培养菩提心,愿众生的病痛都在我身上成熟,藉此承当他们的一切痛苦。
问:是否我们跟每一位上师都有特殊的因缘?
答:不,没有。这也是我们要谈“根本上师”的原因。“根本上师”这个用语,说明了他必须是位能让他的学子心性成熟自在的老师,而这也是当学生要找一位根本上师时的重点所在。某些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来自前世世或前几世结的缘,这是由于学生非常深切的祈愿所致,此等老师也许根本不需使用任何言语来向学生介绍大手印,而仅藉用象征性的东西或其他方法,便可做到这点。
问:据说金刚乘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但这岂不与您所说与上师累劫因缘的说法相矛盾?
答:通常我们的确需要一位累劫以来即结着深缘的上师,以便这世即能证得金刚总持的果位。因此这一世倘又与金刚乘结了缘,便能藉着与上师恒久以来的因缘,在其对我们启开心性的刹那便开悟了。假设有一个人在今生有机会接触到密续佛法,且值遇一位与他有累劫因缘的上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遵循上师的教导,便能在此生或未来——也就是中阴阶段或未来几世中了悟心性,并且开悟,这完全依于个人的因缘业力。据经典说,一个人最多在十六世内即能开悟,因为开悟的种子已种入心田,逐步接近成熟。
问:请问灌顶是何意思?
答:依法教来说,金刚乘灌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使学子的心性成熟。通常一个灌顶是由几个组合而成,而每个灌顶事实上都是分开独立的。基本上共有四个灌顶,第一个身灌(宝瓶灌)是净除一切身的障碍,藉着身体的圆熟可引导我们证入化身;第二个语灌(秘密灌)可净化我们一切语的障碍,引导我们证入报身;第三个是意灌(智慧灌),对学生启开空乐的智慧,其证果也就是法身;第四个是所谓的文字灌,是大手印真正的“前行”,也是心性的启发。经过每一个不同的灌顶后,身语意便自然圆熟了,而其证果便是了悟三身合一的法界体性身。
问:我们可以藉由学习来培养信心和虔诚吗?
答:是的,首先我们要培养信赖,藉此便能发展出虔诚。简单地说,信赖意指对某件正确的事深信不疑,不只是上师,亦包括法脚;不只是自以为是地以为虔诚已够,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完全地信服。你信赖佛陀和上师,因为你确信他们圆满无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基于此等信赖,我们的虔诚始能因此被激发出来。虽然虔诚有不同的程度,但它一直是较诸信赖更为强的一种内在体验——真正无饰的虔诚,是视上师为圆满的佛。
信赖像一个我们可以倒入东西的容器,也像一颗可以播种结果的种子,如果种子烧掉了,便不可能有果实出来。同理,依佛陀所说,若缺乏诚信,是不可能修习法道的。你不能只是单纯的信赖某事,而应首先听聆佛法,思其法意,然后对它的正确性产生信心而欲依赖,继之领入对法教和上师的信赖。因此刚起头时,需花点功夫做培养的工作,不过,越修它就会变得越自然,越能由心底而发了。
总括而言,诫信指对法教和上师有绝对的信心,相信他们具足引领我们走向正道的能力。一旦建立了信心,虔诚便会油然而生,甚有泪流满面,或全身起鸡皮疙瘩的现象出现,到最后,虔诚本身不需经过作意便能自然由心中生起了。
问:在金刚乘和大手印的禅修中,升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间的关系为何?
答:虽然大手印禅修实无对象可观修,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便什么都不修了——其所谓的对象,是离于二边,亦无修者存在的一种状态。至于金刚乘里生、圆二次第的禅修,是观修光明与空性的双运,究竟上而论,它们是不一不异的。
这样的说明听来妤像大手印相当易修,其实行者往往会发现它并没那么简单。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执着太多东西,而这也是金刚乘之道分为生起舆圆满等阶次的原因,它是金刚乘的特殊方便法门。生起次第防止我们堕入虚无的边执,而圆满次第则助我们克服对万物的依执。究竟上来说,当这两种层面的东西合一时,我们才能超越边见,对于一切诸法存在的模式,也才能达到离戏的境界。想要获得了悟,有些工作必须要做,譬如:真正去了解能将一切不净化为清净的观想意义,以及每个修行过程的象征意义,如此我们才不会把自己的法道变得狭隘局促。依此正确地去修习生起次第是很重要的。
问:经教大手印与密续大手印之间有何不同?
答:在经教大手印里,空性方面——离断空有与诸妄的万法空性,较被强调为一个禅修的主体;而在密续大手印,善巧方便的明性,则被列为重点。不论其相异处如何,目标都是一样的。在大手印道上了悟空乐双运,便能断妄,住于无念。在显教,不需要什么外在东西;而在金刚乘,便要藉助灌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在经教之道,我们依大手印修习止观禅修;而在密续之道,便要依生、圆二次第来修习了。
问:您说我们的神识要清清楚楚,了然分明地住于当下一刻。但每次当我坐下禅修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清楚分明。
答:大印也许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是相当难修的。之所以要使用金刚乘的殊胜方法——生、圆二次第的禅修,是因我们很难直接就进入了悟。例如:那洛六法是一个体认心性的法门,而大手印的修习,则与这些瑜伽法有关。它对我们菩提心和虔诚心的增长,有很大的助益。
问:请问“传达证悟之加持”是什么意思?
答:它是指由噶举传承心传的加持。噶举,或曰大手印传承,被描述为证悟以及具究竟实义的传承,因为在噶举金鬘的传承中,由上师开启,并将究竟实义传给了弟子。
问:我们为发展培养真正的菩提心,于是发愿留驻轮回六道,直到一切众生皆成佛。但是否我们一定要停留在轮回当中,直到一切众生都成了佛?
答:假如一个人真心这样觉得,也想尽办法努力去做,不是只在嘴巴上说说而已,那么肯定这一切都将加速他达到成佛的目标,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方便。不过我们不能刻意地拿菩提心来当方便,因为引领众生成佛的愿力,必须真诚而不造作,这样我们才能在法道上一路神速进步,为众生的福祉达到开悟,或证入较高的菩萨地;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众生开悟成佛。
问:我们如何能判别自己禅修的体验?
答:最好的方法是去请教一位你信任的上师。
问:另外,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
答:这也是在法道上有位精神法友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问:但我很少跟上师沟通……。
答:刚开头我们要常请教上师,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此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完全了解教法,并能正确的将其付诸实修;不过之后就不必常常依赖上师,偶尔去叁访他就够了。原本西藏和印度的情况与在西方这边的也很相似。
问:请问三种清净(三轮体空)是什么意思?
答:它是指离于某些我们常有的概念。例如:当我们给某人某样东西时,我们有一个施物、自己本身是施者以及他人是受者的概念。离于这些观念上的障碍代表,认知施者、受者以及施物的本质为空,并不实有,且三者不分是一体的。它不仅应用在布施度,也应用在其他之上,因为只有配合着无上般若智慧,前五度才能真正成为解脱的方法。
问:请问“生之本质即无生”这句话的意思?
答:我们必须回到前一偈:“三身湛朗唯万物”。这讲到一切诸法的本质,它们的本质为空,或应说是它们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因此它们就是法身;在空性的基础上,万物无碍的显现是报身;而此无碍性以很多方式化现为化身,因此一切诸法都可看到三身之显现。
“生之本质即无生”。既然究竟上没有真实的开始或发生,因此本句指的就是法身。由于空性代表无尽的可能,万法也便可无碍的显现,这就是生——虽然究竟上无一法曾生过。这样子,无生亦无生尽,在此二者之间,住亦不能。生之本质即无生,这是法身;其无碍性是报身,而诸种的化现则是化身。
问:报身和化身之间有何不同?
答:我们心无碍的表现本身是报身,而其无尽的化现便是化身,其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粗与细的相对显现。只有在较高、较清净层次的众生才能接触到报身,而在不净层次的众生只能接触到化身。
问:法界与法界体性身有何不同?
答:法界体性身是三身一体,而法界亦是。法界讲的是现象诸法的空间其空性和法身;而法界体性身,讲的是三身的合一无别。法界和法界体性身只是两个不同的名词,所指皆同。
问:当我们做有辅助客体的“止”修,念头若上来时,是否也要…
《尊贵的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佛法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