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观其本质?
答:不。当做有对象物的“止”修时,我们只要随时保持警觉,注意念头的生灭,不刻意压制,也不散漫随转,马上再回到专注的点上。
问:我们是否要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时做三种止修?
答:不。修完一样再继续下一样,由较简单的开始。
问: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说明“止”修与“观”修之间的不同?
答:“止”修基本上是一种专注,而“观”修则以妙观察智来检视观照。以呼吸为例,“止”修是一心不乱地专注在呼吸这点上,而“观”修便是检视呼吸的本质。假如你在做本尊法的禅修,“止”修是专注在本尊的形相上,而“观”修便是观照他的化现、功德、象征的意义等等。我很赞同“止观”两个交换着做,首先以“止”的方法来达专注,继之使用觉性和“观”修的方法,然后再回专注……等等。
问:我们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后才能修习止观?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讲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后才在一个像三年闭关的环境中修习大手印的止观。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观,也没有什么错,事实上它也许更能帮助学子观想皈依境。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师的做法,看他强调的是哪一方面的。
问:书上在献曼达的后面说,我们向上师做内、外、秘密和究竟的供养。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答:外供养是物质的,例如:供养的曼达本身;内供养,指供养我们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养则指空性的供养,也就是三轮体空。
问:圆满次第禅修和毗钵舍那“观”修有几分相同?
答:“观”修是认知究竟真理,也就是在静虑的基础上了悟万法皆空;金刚乘的圆满次第,讲的是次第融入明性中,也就是我们所建立起的观想,并认知一切事物皆空。一切诸法就其本质而言皆空,全乏真实存在的体性,我们经由“观”修与圆满次第禅修来认知这一点,因此就某个层面来说,它们是一样的。
问:我常听说“观”是“止”之果,那为何我们要将“止观”分开修?
答:一般而言,“观”确实是“止”之果,这表示在“止”修静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观”见万法的实相。但单靠“止”修较不易达到这点,因此把“止观”合并,两者交换着修,帮助便很大,因为“止”修可增强“观”修的内观力,反之,“观”修亦可使“止”修更为稳固。
问:请问色界与无色界有何不同?
答:两者均属天(神)界。在色界,我们还有很微细的色身;但在无色界,便纯然只有心识住于“无尽妙观”、“无尽虚空”等等,此界色相的慨念俱无。
问:有小孩的家庭如何找时间修行?
答:如果父母都是佛教徒,便能各设定一个修行的时间——一个在早上修一、二个钟头,另一个则排在晚上做同样时间的修行,尽可能多找一点时间,并使之维持固定。禅修需要变成习惯,因此,重点在于培养这个特定的习惯——虽然习惯也是我们流转于轮回之因——因为心识储聚了恶的习气之故,而禅修的效益可以减弱我们的习气,因此修行要固定持续,才能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固定持久地做功夫,每次虽然时间不长,也总比拚命地修,却只维持了一点点时间更有帮助。除了固定地做功课外,我们也应偶尔找时间闭关。
问:四瑜伽是否在菩萨地上实证?
答:菩萨地与五道和四瑜伽的关系如下:五道中居次的加行道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之一的“五力”,相当于第一个专一瑜伽,五道中第三的通达道,等于离戏喻咖,到此便上了菩萨初地;第四的修习道,与第三个一味瑜伽相等,在此阶段,我们证得了所谓的不净菩萨地(一至七地);以及清净菩萨地(八至十地);第五道的无修道,便是第四个无修瑜伽,也就是第十一地的佛地。
问:可否请您再次说明大手印的行持?
答:它主要的重点在于身舆语的戒律,同时依于菩萨道的六波罗蜜而行。只要我们还未认知心性,便要保持身口意都很严谨的生活,同时也要培养利他的愿行、修习六度等,这些事都很重要。一旦了悟了心性,一切自然都会变成正行,就像大成就者一样,对他们而言,要培养善行以及要避免恶行之间,已无任何差别。
但就我们现在的层次而言,那些只是一些深奥的话,适用于高证悟者的身上而已,未悟而说悟的人是犯戒的。有些未证者观察上师的一举一动,以为这样就会证悟,因此虽然本身未悟,藉着模仿而错觉自己已悟,在这点上,他已完全受控于自己的习气恼障。
问:请问“作意知识远远抛”是什么意思?
答:没有人可以不准备就直修大手印,按部就班来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先要修加行以及本尊法,配合持咒等等之因;这些法道的步骤,让我们慢慢由对立分别的观念中解脱。经由加行和本尊观修法,一切的不净都将被转为清净,如此直到最后,我们终可真正自然无饰地禅修。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作意知识远远抛”没有人一开始就可以做到的。
问:不过我们是否依然要记得朝向成就的目标?
答:是的,应该。不过只在心里想我们要达到的那个成就是不够的。愿力本身是不错,但我们更要知道其中意义。有一句萨迦班智达的话是还样说的:“如果你像愚夫一样修习大手印,便会造了一个投生为动物的因。”像愚夫一样修习大手印,表示没有正知见,为了把禅修做好,把基础、见解和法道弄懂是很重要的,否则,倘若我们只是坐下来打坐,眼隋睁得大大的,一点也不了解大手印,便有可能将自己带入畜生道。萨迦班智达曾对一些我们在禅修中可能犯下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写了整整一本书。
还有一句谚语说:“若你在晚上修大圆满,同一晚便能证悟:若你在早上修,当早便可获得开悟:若你修大手印,则当下刹那即获正觉。”这其中并无高深道理可言,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坚固扎实的准备功,否则便无法在法道正确地行走而达目标。
问:知性上的方法是否会对我们在禅修的过程造成障碍?
答:不,一点也不。念头和概念不会影响心——因为它们就是心。在大手印道上,它们融入了自身,念与心是相同的,一旦我们了解了心性,便能看到念与与心是一体的。倘若我们了解到念头是自证自脱的,便会知道它与法身无二。
《尊贵的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佛法问答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