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佛法問答錄▪P3

  ..續本文上一頁直觀其本質?

  答:不。當做有對象物的“止”修時,我們只要隨時保持警覺,注意念頭的生滅,不刻意壓製,也不散漫隨轉,馬上再回到專注的點上。

  問:我們是否要在同一個時間裏同時做叁種止修?

  答:不。修完一樣再繼續下一樣,由較簡單的開始。

  問:您是否可以簡要地說明“止”修與“觀”修之間的不同?

  答:“止”修基本上是一種專注,而“觀”修則以妙觀察智來檢視觀照。以呼吸爲例,“止”修是一心不亂地專注在呼吸這點上,而“觀”修便是檢視呼吸的本質。假如你在做本尊法的禅修,“止”修是專注在本尊的形相上,而“觀”修便是觀照他的化現、功德、象征的意義等等。我很贊同“止觀”兩個交換著做,首先以“止”的方法來達專注,繼之使用覺性和“觀”修的方法,然後再回專注……等等。

  問:我們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後才能修習止觀?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講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後才在一個像叁年閉關的環境中修習大手印的止觀。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觀,也沒有什麼錯,事實上它也許更能幫助學子觀想皈依境。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師的做法,看他強調的是哪一方面的。

  問:書上在獻曼達的後面說,我們向上師做內、外、秘密和究竟的供養。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答:外供養是物質的,例如:供養的曼達本身;內供養,指供養我們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養則指空性的供養,也就是叁輪體空。

  問:圓滿次第禅修和毗缽舍那“觀”修有幾分相同?

  答:“觀”修是認知究竟真理,也就是在靜慮的基礎上了悟萬法皆空;金剛乘的圓滿次第,講的是次第融入明性中,也就是我們所建立起的觀想,並認知一切事物皆空。一切諸法就其本質而言皆空,全乏真實存在的體性,我們經由“觀”修與圓滿次第禅修來認知這一點,因此就某個層面來說,它們是一樣的。

  問:我常聽說“觀”是“止”之果,那爲何我們要將“止觀”分開修?

  答:一般而言,“觀”確實是“止”之果,這表示在“止”修靜慮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觀”見萬法的實相。但單靠“止”修較不易達到這點,因此把“止觀”合並,兩者交換著修,幫助便很大,因爲“止”修可增強“觀”修的內觀力,反之,“觀”修亦可使“止”修更爲穩固。

  問:請問色界與無色界有何不同?

  答:兩者均屬天(神)界。在色界,我們還有很微細的色身;但在無色界,便純然只有心識住于“無盡妙觀”、“無盡虛空”等等,此界色相的慨念俱無。

  問:有小孩的家庭如何找時間修行?

  答:如果父母都是佛教徒,便能各設定一個修行的時間——一個在早上修一、二個鍾頭,另一個則排在晚上做同樣時間的修行,盡可能多找一點時間,並使之維持固定。禅修需要變成習慣,因此,重點在于培養這個特定的習慣——雖然習慣也是我們流轉于輪回之因——因爲心識儲聚了惡的習氣之故,而禅修的效益可以減弱我們的習氣,因此修行要固定持續,才能培養一個新的習慣。固定持久地做功夫,每次雖然時間不長,也總比拚命地修,卻只維持了一點點時間更有幫助。除了固定地做功課外,我們也應偶爾找時間閉關。

  問:四瑜伽是否在菩薩地上實證?

  答:菩薩地與五道和四瑜伽的關系如下:五道中居次的加行道分爲四個階段,其中之一的“五力”,相當于第一個專一瑜伽,五道中第叁的通達道,等于離戲喻咖,到此便上了菩薩初地;第四的修習道,與第叁個一味瑜伽相等,在此階段,我們證得了所謂的不淨菩薩地(一至七地);以及清淨菩薩地(八至十地);第五道的無修道,便是第四個無修瑜伽,也就是第十一地的佛地。

  問:可否請您再次說明大手印的行持?

  答:它主要的重點在于身輿語的戒律,同時依于菩薩道的六波羅蜜而行。只要我們還未認知心性,便要保持身口意都很嚴謹的生活,同時也要培養利他的願行、修習六度等,這些事都很重要。一旦了悟了心性,一切自然都會變成正行,就像大成就者一樣,對他們而言,要培養善行以及要避免惡行之間,已無任何差別。

  但就我們現在的層次而言,那些只是一些深奧的話,適用于高證悟者的身上而已,未悟而說悟的人是犯戒的。有些未證者觀察上師的一舉一動,以爲這樣就會證悟,因此雖然本身未悟,藉著模仿而錯覺自己已悟,在這點上,他已完全受控于自己的習氣惱障。

  問:請問“作意知識遠遠抛”是什麼意思?

  答:沒有人可以不准備就直修大手印,按部就班來是有必要的。這也是我們先要修加行以及本尊法,配合持咒等等之因;這些法道的步驟,讓我們慢慢由對立分別的觀念中解脫。經由加行和本尊觀修法,一切的不淨都將被轉爲清淨,如此直到最後,我們終可真正自然無飾地禅修。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作意知識遠遠抛”沒有人一開始就可以做到的。

  問:不過我們是否依然要記得朝向成就的目標?

  答:是的,應該。不過只在心裏想我們要達到的那個成就是不夠的。願力本身是不錯,但我們更要知道其中意義。有一句薩迦班智達的話是還樣說的:“如果你像愚夫一樣修習大手印,便會造了一個投生爲動物的因。”像愚夫一樣修習大手印,表示沒有正知見,爲了把禅修做好,把基礎、見解和法道弄懂是很重要的,否則,倘若我們只是坐下來打坐,眼隋睜得大大的,一點也不了解大手印,便有可能將自己帶入畜生道。薩迦班智達曾對一些我們在禅修中可能犯下的錯誤所造成的影響,寫了整整一本書。

  還有一句諺語說:“若你在晚上修大圓滿,同一晚便能證悟:若你在早上修,當早便可獲得開悟:若你修大手印,則當下刹那即獲正覺。”這其中並無高深道理可言,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堅固紮實的准備功,否則便無法在法道正確地行走而達目標。

  問:知性上的方法是否會對我們在禅修的過程造成障礙?

  答:不,一點也不。念頭和概念不會影響心——因爲它們就是心。在大手印道上,它們融入了自身,念與心是相同的,一旦我們了解了心性,便能看到念與與心是一體的。倘若我們了解到念頭是自證自脫的,便會知道它與法身無二。

  

  

  

《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佛法問答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以“心”相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