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離四種執著▪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菩薩”。讓我們問這個問題:也許我真的能夠去除對此生的執著,也許我也可以去除對娑婆輪回生命的執著,可是如果你對于自己還是有執著的話──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對于此生有出離心,對于世間的娑婆輪回生命有出離心,可是你非常執著于自己,爲了自己的目的而想得到證悟,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有什麼不對呢?不是菩薩,你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法來超越所有的見地。你或許可以超越某些見地,但你無法超越所有見地。因爲你執著于自己的證悟,光是這點本身就是一個見地。如此的缺乏慈悲心、缺乏菩提心,不會讓你成爲菩薩。

  以上就是劄巴堅贊教導我們的“遠離四種執著”。我們該如何修持這四點呢?我很簡單地說明一下。今晚我沒有好好講述劄巴堅贊的教法,事實上這個教法是一套很完整的教授,而不是個小題目。希望今天晚上的開示,對各位來說像是一道開胃菜。我建議,如果有薩迦大上師來到這裏,各位應該向他請法。這個法是一個非常精要而完整的教法。

  現在我們知道,超越一切見地有這麼大的價值。事實上,它應該是我們一切發心的基礎,這點非常重要。爲什麼我們要修習佛法?我們修習佛法的目的必須是爲了達到證悟。尤其是你身爲菩薩,不只是爲了自己的證悟,而且爲了一切衆生的證悟;這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發心的基礎。如果在發心上有一點點的染汙,有一點點無關于真正的證悟,那麼這就只是爲了美化我們此生,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從一開始就錯了。然而這很困難,因爲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我是非常地狡猾聰明。事實上有很多時候,我們修習佛法的真正原因只是爲了讓此生快樂而已。我並不是說修習佛法不會讓你此生快樂,而是說這不應該是我們主要的目標,它只是附帶得到的利益。我現在說的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一切都應該如此,即使像弟子和上師的關系,都應該是基于純粹追求證悟上。如果你找到一位可以讓你獲得證悟的人,你不會在乎他以什麼方式讓你獲得證悟,你應該超越所有這些道德倫常的顧慮;但是這非常困難。因爲,不管我們多麼不道德,我們還是非常喜歡道德,至少它給我們一些武器來喝斥別人。你修習的佛法非常仰賴發心的基礎。我們這些密乘弟子,修習密乘常常是爲了讓自己強有力,甚至有法術,但這是錯誤的。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我們發心的基礎是要尋求證悟。然後,我們的問題是如何擁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發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常說修習佛法是爲了要獲得證悟,事實上我們並不真正如此想。我們的意思只是想要有一個很長的野餐,我們想保有很多財産,然後得到證悟。

  所以我們要如何生起正確的發心?你需要聞、思、修。如同彌勒菩薩所說:聽聞是非常重要的。請求上師開示,研讀佛法典籍。當你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以一種批判的心去聽,真正去了解、分析它是否有道理。然後除了聽聞,還要思惟,這些道理和你有什麼關系?然後,再應用于禅定的修行上。

  談到思惟和禅修,讓我們來思惟《遠離四種執著》的四點。我們聽聞到“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此生”,我們聽了很多遍,可是我們需要去思惟它。爲什麼我們不要執著于此生?因爲執著此生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嗎?不是如此。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此生,是因爲在究竟上它完全沒有意義。我們此生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雖然看起來很真實,可是它們會改變,它們不確定,所以它們是無常的。因此,不管你多麼執著于這些事物,遲早要跟它們分離。因此當我們說“不要執著此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一個道德上的問題,而是說一個道理。我們這麼重視海市蜃樓一般的生命,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你要思惟的方式。基本上是跟自己討論,自己把道理想清楚。而“修”並不一定是坐直、閉著眼睛,像我們一般說的禅坐。基本上,這裏的“修”是指習慣于這個教授,一再地熟悉它。比如說,如果我現在對這個教授有一點概念的話,當我在此跟大家說話的時候,我應該要想到,這也許是最後一次跟大家說話。如果我現在正在喝可樂,我應該想,這也許就是我最後一杯可樂。我可能會投生爲某種生物,即使掉在可樂裏也不知道那是可樂,更別說去享用它。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去習慣這個概念。想想其實滿可怕的,當我們今晚道別說晚安時,想一想,也許這真的是我最後一次跟你們說再見。有的人會說,“少來!”他們以爲這是玩笑話,但這不是玩笑。有些人會說,你還年輕,會活很久,但這不一定是事實。然而,我並不是悲觀。如果你悲觀,就表示你還執著此生。這表示你非常希望明天還活著,而你知道你明天不會活著,所以你承受煎熬。但你知道嗎,了解無常就是──如果你能對你的先生、太太、男朋友、女朋友、或任何人,對待他們就好像這是相處的最後一個晚上,你就可能真正得到快樂。對于初學的人,也許這麼想會有點令人不安,但是你會慢慢習慣。有些人剛開始會感到悲傷,或甚至害怕,但是你會慢慢習慣並且滿懷珍惜。對于此生的珍惜,會取代你剛開始所感覺到的害怕和悲傷。有時候是會令人不安。我不是吹噓我的修行多好,可是我常常試著這麼做。有時候我跟朋友打電話,當對話要結束時,我就會試著想:也許這就是我最後一次跟他通話了。這個時候,我會有悲傷的感覺,我就會說好幾次再見。在電話的另一頭,我常注意到對方感到有些困惑──“仁波切是怎麼回事?也許他愛上我了?〈笑聲〉”可是當下次又有機會跟對方講話的時候,就會很珍惜──“哇!你還活著!”因此,禅修基本上就是習慣于那個概念。

  總結地說,如果你執著此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人;如果你執著娑婆輪回,你就沒有出離心;如果你執著于自己,你就不是菩薩;如果你有執著,你就沒有見地。這就是“遠離四種執著”。如何修持?聞、思、修。今天所說的只是迅速的一瞥,只是在如海洋一般廣大的劄巴堅贊和薩迦傳承教法中的一小滴水。祈願我們擁有不間斷的功德,一直享有薩迦傳承這麼豐富的教法。房間開始越來越熱了,大家都應該離開了。

  ——《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

  

  

《遠離四種執著》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奢摩他之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