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菩提心開示
剛才已把論中的出離心部份講完了。在未開始教授菩提心的開示前,衲要強調一下: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不論你想要得到解脫生死的境界或究竟成佛之境界,出離心都是不能缺少的。少乘的解脫與大乘的佛境雖爲不同的兩個目標,但其起點都建基于出離心。
一個要出家的人,其受戒之動機必須建基于菩提心或出離心,如果實在未能生純正的出離心,至起碼要對未來生之利益看得重于世俗之福樂及對佛法看得重于非佛法俗務,並對世間福樂生出厭惡失惡。否則的話,即使身穿袈裟及剃光了頭發,亦只不迥是身出家而已,並非心已出家。如果缺少了出離心,即使參加了受戒剃度儀式,亦並非真正得戒,此乃依據傳統佛教戒律而說的定儀。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必須在外在上具出家人之威儀外表,在語言上有所改進,在心上亦符合出離心乃至菩提心。如果空有僧尼之外表,心中並無出離心而仍處于世俗人的心態層面,住在寺院中只同乞丐等待施主之供養,這樣就丟盡了叁寶的面子。我們並非被逼出家做僧尼。如果自願出家的話,就理當一心修持,不再想及生計及世俗名利之事。既決心出家,就應有心理准備要捱苦頭,如果仍與世俗人一樣地擔心生計,計劃著應該供及爲求生計而作經忏應酬的話,與世俗的人有何分別?出家人若在小區有需要時講經或主持法會,本身是盡僧尼之責任,但若以此作爲主要之事業及生計,就完全失去了出家之意義了。
”菩提心”的定義是”要爲了利益衆生而欲證佛境的心願”。有些人以爲菩提心就等于慈悲心及善心,這是不正確的。菩提心建基于善心、悲心、慈心及出離心,但並非就等于是慈心、悲心等。爲甚麼菩提心必須建基于出離心呢?因爲悲心爲菩提心之基礎,而”悲心”是指”不忍見衆生在六道中受苦”的心。”出離心”是指不欲自己于六道中受苦而欲求脫苦的心,類似對自己之苦境而生之悲心。一個沒有出離心的人,連對自己之苦亦未得見,連自己亦不欲脫苦,如何可能會真的生出不忍衆生受苦而欲令其脫苦的情操呢?由此可見,沒有出離心就根本不可能生菩提心,所以也不可能成佛。有些人以爲大乘行者不需修出離心,這只是他們既不懂小乘,又不懂大乘而說的廢話而已。小乘行者以欲求自在的心,致力于修出離心及能解脫之道。大乘行者欲求佛境,所以要致力于成就出離心及菩提心,還要行菩薩道及大小二乘之共通道,才能達致圓滿佛境。
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道之叁主要〉中,再下來的叁偈是有關菩提心的開示,其中之第一偈開示菩提心的重要性。
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這四偈是說:”若然只具備出離心,而還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菩提心是成就佛境的因。故此,智者應致力于發展菩提心!”。
在世俗上,一個母親可以生出很多兒子,其種性、姓氏及地位各異。兒子的種性、姓氏及地位,在世俗上是依其父之種性、姓氏及地位而定的。在佛學中,我們常把空性之邆悟喻爲”佛母”,而把菩提心喻爲”佛父”。爲怎麼這樣作喻呢?因爲聲聞、緣覺、羅漢、菩薩與佛之境界皆須經由空性之證悟而達。單具空性證悟,並不足以成爲菩薩或佛陀。如果行者又具備了菩提心,則成爲了菩薩,最終會證達佛境。菩提心是決定行者爲大乘之准則,故此心被視能生佛境之”父”。空性證悟則能生大小二乘不定之果境,故被喻爲””母”。
欲求成佛的人,必須成就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已證空性及具大神通,亦不列入大乘行者之行列,所作之修行並不稱爲”大乘佛法”,亦不成爲成佛之因,而只是解脫之因。反過來說,一個已有菩提心的人,即使未有空性之證悟及任何其它成就與境界,卻已入于菩薩行列,堪受人天供養尊敬,十萬叁世一切諸佛皆視他爲親子,而他所做的每一個最小的善因,例如布施一顆米粒予蝼蟻及供上短短的一根燃香,都成爲成就無上佛境之因。一位具備菩提心而未有任何其它成就的人,亦比已達證空及具大成就的羅漢、聲聞等小乘聖者更爲希有神聖,因爲他已入于”佛子”的行列。
如何修菩提心
以下的二偈,講述修證菩提心的方法。
四瀑流沖難阻止 業力繩索緊密系
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無邊有海生又生 常被叁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這二偈用了不少喻法,把生、老、病、死等苦喻爲”四瀑流”、”鐵網”喻我執、”大暗”喻無明以”海”喻生死六道輪回。這裏面的前七句大意是說: ”一切衆生皆曾爲我的母親,她們現在受著苦苦、壞苦及行苦所迫害,又被業力、我執及無明所支使,在無可息止之生死六道中不斷輪回,受著生、老、病、死等苦而不息止”;”情狀思已發大心”是說透過參想以上七句的內容,便能生起欲求引領衆生脫苦的脫苦的決心,亦即”菩提心”。所以,這八偈是極濃縮地講解修出菩提心的方法。
我們的持咒、打坐及任何修行,是否能稱爲”大乘”的修持,取決于我們有否菩提心,並不取決于我們的師長之宗派或我們所屬的寺院之宗派。很多人自稱爲”大乘弟子”,口邊常常挂著”菩提心”,但卻不知道生出菩心的實際方法。 那麼的話,有甚麼可能會真的生出菩提心呢?要達致任何世俗上或佛法上的成就,必須先懂得其方法與道路,單單把菩提心挂于嘴巴上而重複自稱爲”大乘”,絕對不足以生出菩提心,而無菩提心就絕不可能成佛。
在佛陀的開示中,有兩種法門枚授修菩提心的正確道路,其一爲”七重因果修心法”,另一爲”自他交換修心法”。”七重因果修心法”由佛陀釋迦本師開示,以彌勒爲主要之祖師,下傳經曆代廣行派祖師無著、世親及金洲等祖師而至阿底峽祖師;”自他交換修心法”由佛陀傳予以文殊師利爲首之深觀派祖師,經龍樹、月稱等祖師亦傳至阿底峽祖師。阿底峽祖師一人兼備了這兩支傳承,在公開的開示中 ,他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在對親密弟子的秘密開示中,他則另授以”自他交換修心法”。至數代後,有一位祖師叫做”哲喀華”,他把這個修心法門亦公開了,並把授予許多患麻瘋病的人。這些麻瘋弟子在修持這個法門後,麻瘋便奇迹地痊愈了,所以這個法門有一個奇怪的別名叫做”麻瘋者的法門”。自此,這兩支傳承輾轉傳至宗喀巴祖師,再由大師弘揚光大,到衲的恩師知真仁寶哲(別譯”赤江仁寶哲”)的一代,由宗喀巴大師算起就是第二十代。以上爲依衲之傳承而作之傳承世系解述,在其它派別中,傳承會有異處,但最終必定是追溯至彌勒及文殊師利這兩祖師及本師釋迦牟尼。
以上所述兩種法門,皆爲佛陀金口親說,其傳承至今皆爲清淨與未曾中斷過的。佛陀依不同弟子之根機,分別傳出了這兩種法門,並把傳承分別托付予彌勒及文殊師利這兩位弟子,經廣行派與深觀派曆代祖師傳至阿底峽乃至衲的恩師。這兩種法門俱能令行者生起菩提心。依靠二者中之任何一種,我們皆能生出圓滿的菩提心。二者間之分別是”自他交換修心法”較爲深妙,必須是精進的利根行者才適合修持,”七重因果修心法”則較適合一般行者修持。要成佛的人,只有這兩條道路可走,別無第叁個法門可以令你成就菩提心!過去諸佛正是依這兩種方法而成就菩提心,現在的菩薩亦依同樣方法而生菩提心,如果你想成佛,也必須依同樣的這兩種方法之一才能有成。兩種方法之間,你只修一種已足以修成圓滿之菩提心了,所以衲現在只會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大家好好地去修就已足夠了,在未來有機會時衲才另行開示”自他交換修心法”(注:見于法師著作〈甘露法洋〉一書中)。
要修”七重因果修心法”,就先要修好平等心。在偈文中的”成此境地之母等”一句的複數--”等”,即表示了修平等心對待所有衆生之意。凡夫的所謂 ”悲心”及”慈心”,並非真正的慈心與悲心,而只是對自己親友的慈心與悲心,蘛不廣泛平等地施予一切衆生。這種的慈悲,並不足以培養出真正的菩提心,反而只是我執的延伸概念而已。對一切衆生,凡夫把他們分爲親友、仇敵及陌生人,分別對這叁類關系待以執愛、嗔恨及漠視的不同態度。
要修持平等心是有方法的。我們先觀想一個陌生人,再好好觀照自己的心對他的態度,這種心態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種既不關心、亦不抗拒的心態。然後我們細想:”爲甚麼我對他漠不關心呢?在無始以往輪回以來,這個人曾多次對我有恩。而過去對我施予大與于今生對我施恩是無分別的!”。在反複地禅思後,我們從而培養對這個人的平等心。
然後我們再觀想自己最親愛的一個人在面前,又觀察自己的內心反應,這種心態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種甜密溫馨的親切感。然後再細想:”在數不盡的過去生中,這個人肯定曾經多次是我的仇敵,多次傷害我。在今生的短短數十年間,他只不過對我施予食物及關懷,我便視他爲天下的至親了。”在反複思惟中,我們從而訓練減低親友的執愛。最後我們觀想一個自己最憎恨的仇人于面前,又再觀照自己的心念變化。我們會發覺,只要這個形像一在面前,我們便不期然憶起這個人對我的傷害,不自主地生出激動的嗔恨。再想想:”這個人只不過在今生中對我做了一些令我不嘉歡的事,但在數不盡的前生中,他卻多次對我施恩,甚至爲我保衛我而犧牲身命,哪他到底是我的恩人呢?還是我的仇人呢?”透過反複思惟,我們從而訓練對仇人以平等心待之。然後我們再想:”這叁個人都曾是我的至親,又曾是我的仇人。即使在今生中,我的現在仇敵有不少在幾年前是我的好朋友。我的至友中,在幾年前亦只不過是陌生人,如果他們對我傷害,又會變爲我的仇敵。仇敵、親…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菩提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