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菩提心开示
刚才已把论中的出离心部份讲完了。在未开始教授菩提心的开示前,衲要强调一下: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不论你想要得到解脱生死的境界或究竟成佛之境界,出离心都是不能缺少的。少乘的解脱与大乘的佛境虽为不同的两个目标,但其起点都建基于出离心。
一个要出家的人,其受戒之动机必须建基于菩提心或出离心,如果实在未能生纯正的出离心,至起码要对未来生之利益看得重于世俗之福乐及对佛法看得重于非佛法俗务,并对世间福乐生出厌恶失恶。否则的话,即使身穿袈裟及剃光了头发,亦只不迥是身出家而已,并非心已出家。如果缺少了出离心,即使参加了受戒剃度仪式,亦并非真正得戒,此乃依据传统佛教戒律而说的定仪。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必须在外在上具出家人之威仪外表,在语言上有所改进,在心上亦符合出离心乃至菩提心。如果空有僧尼之外表,心中并无出离心而仍处于世俗人的心态层面,住在寺院中只同乞丐等待施主之供养,这样就丢尽了三宝的面子。我们并非被逼出家做僧尼。如果自愿出家的话,就理当一心修持,不再想及生计及世俗名利之事。既决心出家,就应有心理准备要捱苦头,如果仍与世俗人一样地担心生计,计划着应该供及为求生计而作经忏应酬的话,与世俗的人有何分别?出家人若在小区有需要时讲经或主持法会,本身是尽僧尼之责任,但若以此作为主要之事业及生计,就完全失去了出家之意义了。
”菩提心”的定义是”要为了利益众生而欲证佛境的心愿”。有些人以为菩提心就等于慈悲心及善心,这是不正确的。菩提心建基于善心、悲心、慈心及出离心,但并非就等于是慈心、悲心等。为甚么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呢?因为悲心为菩提心之基础,而”悲心”是指”不忍见众生在六道中受苦”的心。”出离心”是指不欲自己于六道中受苦而欲求脱苦的心,类似对自己之苦境而生之悲心。一个没有出离心的人,连对自己之苦亦未得见,连自己亦不欲脱苦,如何可能会真的生出不忍众生受苦而欲令其脱苦的情操呢?由此可见,没有出离心就根本不可能生菩提心,所以也不可能成佛。有些人以为大乘行者不需修出离心,这只是他们既不懂小乘,又不懂大乘而说的废话而已。小乘行者以欲求自在的心,致力于修出离心及能解脱之道。大乘行者欲求佛境,所以要致力于成就出离心及菩提心,还要行菩萨道及大小二乘之共通道,才能达致圆满佛境。
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道之三主要〉中,再下来的三偈是有关菩提心的开示,其中之第一偈开示菩提心的重要性。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四偈是说:”若然只具备出离心,而还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菩提心是成就佛境的因。故此,智者应致力于发展菩提心!”。
在世俗上,一个母亲可以生出很多儿子,其种性、姓氏及地位各异。儿子的种性、姓氏及地位,在世俗上是依其父之种性、姓氏及地位而定的。在佛学中,我们常把空性之邆悟喻为”佛母”,而把菩提心喻为”佛父”。为怎么这样作喻呢?因为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与佛之境界皆须经由空性之证悟而达。单具空性证悟,并不足以成为菩萨或佛陀。如果行者又具备了菩提心,则成为了菩萨,最终会证达佛境。菩提心是决定行者为大乘之准则,故此心被视能生佛境之”父”。空性证悟则能生大小二乘不定之果境,故被喻为””母”。
欲求成佛的人,必须成就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已证空性及具大神通,亦不列入大乘行者之行列,所作之修行并不称为”大乘佛法”,亦不成为成佛之因,而只是解脱之因。反过来说,一个已有菩提心的人,即使未有空性之证悟及任何其它成就与境界,却已入于菩萨行列,堪受人天供养尊敬,十万三世一切诸佛皆视他为亲子,而他所做的每一个最小的善因,例如布施一颗米粒予蝼蚁及供上短短的一根燃香,都成为成就无上佛境之因。一位具备菩提心而未有任何其它成就的人,亦比已达证空及具大成就的罗汉、声闻等小乘圣者更为希有神圣,因为他已入于”佛子”的行列。
如何修菩提心
以下的二偈,讲述修证菩提心的方法。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这二偈用了不少喻法,把生、老、病、死等苦喻为”四瀑流”、”铁网”喻我执、”大暗”喻无明以”海”喻生死六道轮回。这里面的前七句大意是说: ”一切众生皆曾为我的母亲,她们现在受着苦苦、坏苦及行苦所迫害,又被业力、我执及无明所支使,在无可息止之生死六道中不断轮回,受着生、老、病、死等苦而不息止”;”情状思已发大心”是说透过参想以上七句的内容,便能生起欲求引领众生脱苦的脱苦的决心,亦即”菩提心”。所以,这八偈是极浓缩地讲解修出菩提心的方法。
我们的持咒、打坐及任何修行,是否能称为”大乘”的修持,取决于我们有否菩提心,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师长之宗派或我们所属的寺院之宗派。很多人自称为”大乘弟子”,口边常常挂着”菩提心”,但却不知道生出菩心的实际方法。 那么的话,有甚么可能会真的生出菩提心呢?要达致任何世俗上或佛法上的成就,必须先懂得其方法与道路,单单把菩提心挂于嘴巴上而重复自称为”大乘”,绝对不足以生出菩提心,而无菩提心就绝不可能成佛。
在佛陀的开示中,有两种法门枚授修菩提心的正确道路,其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另一为”自他交换修心法”。”七重因果修心法”由佛陀释迦本师开示,以弥勒为主要之祖师,下传经历代广行派祖师无着、世亲及金洲等祖师而至阿底峡祖师;”自他交换修心法”由佛陀传予以文殊师利为首之深观派祖师,经龙树、月称等祖师亦传至阿底峡祖师。阿底峡祖师一人兼备了这两支传承,在公开的开示中 ,他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在对亲密弟子的秘密开示中,他则另授以”自他交换修心法”。至数代后,有一位祖师叫做”哲喀华”,他把这个修心法门亦公开了,并把授予许多患麻疯病的人。这些麻疯弟子在修持这个法门后,麻疯便奇迹地痊愈了,所以这个法门有一个奇怪的别名叫做”麻疯者的法门”。自此,这两支传承辗转传至宗喀巴祖师,再由大师弘扬光大,到衲的恩师知真仁宝哲(别译”赤江仁宝哲”)的一代,由宗喀巴大师算起就是第二十代。以上为依衲之传承而作之传承世系解述,在其它派别中,传承会有异处,但最终必定是追溯至弥勒及文殊师利这两祖师及本师释迦牟尼。
以上所述两种法门,皆为佛陀金口亲说,其传承至今皆为清净与未曾中断过的。佛陀依不同弟子之根机,分别传出了这两种法门,并把传承分别托付予弥勒及文殊师利这两位弟子,经广行派与深观派历代祖师传至阿底峡乃至衲的恩师。这两种法门俱能令行者生起菩提心。依靠二者中之任何一种,我们皆能生出圆满的菩提心。二者间之分别是”自他交换修心法”较为深妙,必须是精进的利根行者才适合修持,”七重因果修心法”则较适合一般行者修持。要成佛的人,只有这两条道路可走,别无第三个法门可以令你成就菩提心!过去诸佛正是依这两种方法而成就菩提心,现在的菩萨亦依同样方法而生菩提心,如果你想成佛,也必须依同样的这两种方法之一才能有成。两种方法之间,你只修一种已足以修成圆满之菩提心了,所以衲现在只会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大家好好地去修就已足够了,在未来有机会时衲才另行开示”自他交换修心法”(注: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一书中)。
要修”七重因果修心法”,就先要修好平等心。在偈文中的”成此境地之母等”一句的复数--”等”,即表示了修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之意。凡夫的所谓 ”悲心”及”慈心”,并非真正的慈心与悲心,而只是对自己亲友的慈心与悲心,蘛不广泛平等地施予一切众生。这种的慈悲,并不足以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反而只是我执的延伸概念而已。对一切众生,凡夫把他们分为亲友、仇敌及陌生人,分别对这三类关系待以执爱、嗔恨及漠视的不同态度。
要修持平等心是有方法的。我们先观想一个陌生人,再好好观照自己的心对他的态度,这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种既不关心、亦不抗拒的心态。然后我们细想:”为甚么我对他漠不关心呢?在无始以往轮回以来,这个人曾多次对我有恩。而过去对我施予大与于今生对我施恩是无分别的!”。在反复地禅思后,我们从而培养对这个人的平等心。
然后我们再观想自己最亲爱的一个人在面前,又观察自己的内心反应,这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种甜密温馨的亲切感。然后再细想:”在数不尽的过去生中,这个人肯定曾经多次是我的仇敌,多次伤害我。在今生的短短数十年间,他只不过对我施予食物及关怀,我便视他为天下的至亲了。”在反复思惟中,我们从而训练减低亲友的执爱。最后我们观想一个自己最憎恨的仇人于面前,又再观照自己的心念变化。我们会发觉,只要这个形像一在面前,我们便不期然忆起这个人对我的伤害,不自主地生出激动的嗔恨。再想想:”这个人只不过在今生中对我做了一些令我不嘉欢的事,但在数不尽的前生中,他却多次对我施恩,甚至为我保卫我而牺牲身命,哪他到底是我的恩人呢?还是我的仇人呢?”透过反复思惟,我们从而训练对仇人以平等心待之。然后我们再想:”这三个人都曾是我的至亲,又曾是我的仇人。即使在今生中,我的现在仇敌有不少在几年前是我的好朋友。我的至友中,在几年前亦只不过是陌生人,如果他们对我伤害,又会变为我的仇敌。仇敌、亲…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菩提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