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菩提心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友及陌生人的观念,到底是不是坚固不变的呢?今天的至友,明天可能变为死敌;几年前的敌人,现在又与我变成了好友。所以,三者与我之关系是常常在变幻的。”及”再者,他们与我一样,都不过是在求乐及避苦而已,大家都只是困于六道中之受苦众生。在他们的活动中,偶然做了一些我喜欢的事或我不高兴的事,所以他们就分别成为了我的至亲及仇人。所以,我们并非真正的至友及仇人。"至友"及"仇敌"的概念是我自己在心中产生出来的!今生中的仇人,在过去曾对我多次施恩;今生中的至友,在过去生中曾是我的对头;今生中的陌生人,在过去生中亦曾是我的仇人,又曾为我的亲,由此可见,对至亲执恋是没意思的,况且他们明天也可能成为我的敌人;对仇人亦不须憎恨,况且他们也可能明天就变为我的好友。”。

  透过如上述地练习,我们便会产生平等心,不再会过度执恋、漠视及憎恨。这种平等心,并不是平等地漠视的心态,而是一种明知关系是在变幻而并不恒久及坚固之心态。这种心态是我们培养平等的慈悲心之基础。大家不要以为修平等心很容易,这是需要下苦功禅参几个月乃至几年才能满圆满达到的境界。在有了平等心之境界后,我们才有资格修”七乘因果修心法”。这种修心法门,为何称为”七乘因果”呢?因为前六个修持章题--”知母”、”念恩”及”报恩”为 ”慈心”之因;”慈心”为修持这三者之果,但却又是”大悲”之因,”大悲” 又是”增上意乐”之因,”菩提心”是最后达到的果境。我们先依次修参”知母”、”念恩”及”报恩”,便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证悟,我们再修”大悲”及”增上意乐”,最终便能证得”菩提心”。所以,这七个项目是有因果关系的,前六者为因,最后者为果。

  在”七重因果修心法”中,最先要修的是”知母”。在偈文中”成此境地之母等”一句中的”母”前,正是指修习”知母”,”知母”的意思是要培养视一切有情众生为自己母亲弓。我们的心识自无始以来已不断在六道中轮回,所以我们的过去生是不可代算之多的。众生之数目固然是不能计算之多,但总有一定数量。在无始以往之每一生中,我们都会有一个母亲,即使生于畜牲道中,我们亦有母亲。故此,每一位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母,而且并不只一次两次而已。我们要不断反复地去禅思上述之内容,从而生出”知母”。这是一个不容易成就的环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接受这个概念,但如缺少了它的证悟,下一个章题-- ”念恩”是不可能修成的,所以大家必须精进及有耐性地去修这一点。

  修成”知母”后,下一步便要修”念恩”。以今生的母亲为例,她怀胎十月,期间天天呕吐,行动不便,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及经历人生中的最大痛苦才把你生出来。在你出生时,样子像绉皮的怪物,她却如获至宝,不眠不休地把你抚养成人。想想着:如果在婴儿期时母亲不理会你,你早已死去了。人的排泄都是肮脏及臭气熏天,但母亲却不计较,天天为你以手抹去排泄物,恐怕最柔软的布也会把你擦伤似的。自你出生以后,母亲就再不能好好睡觉了,甚至完全失去玩乐及独立活动的自由。想想看:十多年要长期不眠不休地守护一个孩童需要多大的耐性及牺牲?自你出生以后,你的痛苦变成了母亲的心痛,你的快乐才能为她带来少许欣慰。即使在你成人以后,母亲仍然把你视作最重要的人,甚于对她自己的重视。历史上,有很多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心甘情愿牺牲了宝贵的性命,又有很多母亲为了养育儿女,甘愿去做最低贱的工作。有些人会说:”我的母亲并没有对我这么好,所以谈不上有甚么恩德!”但即使你母亲因某些原因没有善待你,她仍然冒了生命危险把你生了下来,现在你碰上了佛法,有可能成佛,这都是母亲把你生下来之恩德所赐的。衲喜欢看动物生态记录电视片,在这些片中,我们可以见到即使最凶猛的野兽,对自己的儿女亦是呵护备至的。在一套片中,有一双母狼恐命缠着敌兽,身上遍体鳞伤也不肯逃走,只为拖延敌兽而让小狼逃生,最后她死了,死前仍远望逃至很远的小狼。在几年前,电视新闻中播出一双母猫五度冲入火场救出小猫的片断。由此可见,不论是人还是其它道中,母亲之恩德是很大的。事实上,父母是我们的最大福田。

  每一位众生都曾为我们的母亲。在过去的转生中,她们对我们之大恩大德就如同我们今生之慈母一样,如果有一个人在去年救了你一命,他对你的恩并不会因为事情已过去了而变得小了。同样地,在过去生对我们有恩的母亲,恩德与我们今生之慈母无异。我们要观想面前敌人、亲友及陌生人,都曾对我们有如母大恩。我们现在虽不能记得过去生的情况,但他们对我们的恩德仍然成立。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有人对我们横蛮无理乃至无故伤害时,我们应思维:”他是我的母亲!现在他受贪、嗔、痴三毒所迷疯。我应对他更加怜惜,绝不可加以报复!”

  我们应好好思惟以上的内容,这就是”念恩”。如前所说,这一点并非单只明了即足,必须思惟至的确生起觉受才算达至准则。第三是要修”报恩”。我们要在心中反复思维:”单单知道母亲众生对我有恩是不足够的。我必须回报她们的大恩!”。所有众生,如同论中偈文所说,被生、老、病、病及行苦、苦苦与坏苦所折磨,被我执及业力所缚,又被无明所蒙蔽,不断于苦海中沈沦而不得出脱,我像要思维:”怎样才能对她们施以最有利益的帮助呢?我必须彻底对她们报恩,解决她们的痛苦困境,否则我就是一个不顾大恩母亲之苦之可耻的人!”。

  第四点是”慈心”(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称为”悦意慈”),这不是禅修的章题,而是由修习前三点的必然成果。透过修持”知母”、”念恩”及 ”报恩”,我们自然会在心中生出”但愿一切如母众生可以得到快乐!”之真切心愿,这就是”慈心”。龙树祖师曾说:”具备了这种心的人,即使没有任何其他的成就,其功德已是不思议的!人与天神、毒药及任何武器皆不能伤一个有 "慈心"者的分毫!”。

  在有了”慈心”为基础时,我们才可再进一步而修”大悲”。如果没有”慈心”,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悲”。

  怎么修习”大悲”呢?我们先观想日常见到的例子,例如想着一双被送去屠场的牛,它被送往屠场时充满恐惧的,然后它被残忍地对待,在尚有知觉时肚肠已被取出,甚至生剥皮革,最后被切成一块一块,成为人的桌上的美食。衲亦听闻过很多活醉虾、生炸鱼甚至食猴脑的细节,这些都是修悲心时可以采用的实例。我们要细想它们之痛苦及残忍的情景,同时要想:”它是我的母亲。”这样就可生出初步之悲心。然后,我们再观想如母众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在地狱中之苦等,但并非单只想这些情节,更要想着:”这个是我的亲母!”,如此地修习至生起”但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的”大想”。

  有些人以为小乘圣者并无悲心,这是不正确的,他们亦有愿众生脱苦之悲心,但却并无进一步自愿承担这个众生脱苦之心,而大乘行者则必须培养这种有承担性的悲心。

  第六是修”增上意乐”,亦即”利他之心”。我们在心中培养决心,要反复地思维:”由我来承担令众生脱苦得乐之大任吧!这正是我的必然责任!”这一点与”报恩”并不相同,”报恩”仅指有此愿心,”增上意乐”是进一步地直下承担大业。

  最后,我们便会自然地想及:”怎样才能令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呢?我既无能力供养一切众生,亦无能力令他们任何一位得到永恒的福乐,所以我必须成就佛境,以圆满之智慧及能力来救度如母众生!”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了菩提心后,行者才正式入于大乘之道,成为了一个”佛子”或”菩萨”,同时亦入于大乘五道中之资粮道上。佛经常说成佛需要三大劫之修持,这三大劫正是从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起计算的。如果在证悟菩提心前未有空性之证悟,行者此时尚是凡夫菩萨,并未能自主生死。在后来证空时,行者实时入于大乘五道上之见道,成为了一位圣菩萨。

  很多人以为空性最难证悟,其实出离心及菩提心才是难得之成就,很多人依着少许出离心,便达至见证空性之境界,但却未有菩提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及菩提心,不要说难以成佛,就说善持僧戒亦未必能圆满办到。

  大家勿以为只有气脉修持、禅定或持密法方为殊胜,其实菩提心才是最胜、最上的修持!

  以上已说完修菩提心的一种方法,另一种修心法(注:即”自他交换修心法”)就不讲了。只要大家依以上之方法修持,已足以成就圆满的菩提心。大家不要小看刚才所说的修心法门,要达到生起菩提心的准则,必须依止以上方法或 ”自他交换修心法”,入于深山茅蓬或山洞中隐修好几年,才能达到成就。

  菩提心又分为”行心”与”愿心”两种性质,亦可分为”船夫心”、”牧者心”及”皇者心”三种类别,另外亦有二十二种修心开示,这些大家可以在日后自行再深入学习。

  生起了菩提心之准则

  修菩提心的成功准则是其么呢?这一点在〈道之三主要〉虽未有明显地列出,但却隐于出离心之成功准则之中了。如果你日夜都在迫切地心却消除一切众生之苦,在你心中再无对世间欲乐之希求心,只是一心地愿成佛而救度众生,对众生之苦尤如不忍见自己之亲子受苦一般,连一刻都不能忍受,乃至在梦中乍醒亦马上思及众生之苦及成佛之愿。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菩提心后,我们所作的任何善业乃至世俗普通之事亦可转为大乘之修持。在供灯时,我们可以想:”愿一切众生得见光明,除去无明!”;在饮食时,可以想:”愿一切众生丰足,永不捱饿!”在沐浴时,可以想:”愿我能洗涤众生之烦恼!”;在打扫时,可以想:”愿我能扫除众生心中之恶念!”在生病时,可以想:”由我来承担众生之痛苦吧!愿我的福乐都能给予他们!”;如是者,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大乘之修持。我们亦要学习及实行菩萨道上之”六度”及”四摄”法门,些在日后有机会时再谈吧!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菩提心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