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友及陌生人的觀念,到底是不是堅固不變的呢?今天的至友,明天可能變爲死敵;幾年前的敵人,現在又與我變成了好友。所以,叁者與我之關系是常常在變幻的。”及”再者,他們與我一樣,都不過是在求樂及避苦而已,大家都只是困于六道中之受苦衆生。在他們的活動中,偶然做了一些我喜歡的事或我不高興的事,所以他們就分別成爲了我的至親及仇人。所以,我們並非真正的至友及仇人。"至友"及"仇敵"的概念是我自己在心中産生出來的!今生中的仇人,在過去曾對我多次施恩;今生中的至友,在過去生中曾是我的對頭;今生中的陌生人,在過去生中亦曾是我的仇人,又曾爲我的親,由此可見,對至親執戀是沒意思的,況且他們明天也可能成爲我的敵人;對仇人亦不須憎恨,況且他們也可能明天就變爲我的好友。”。
透過如上述地練習,我們便會産生平等心,不再會過度執戀、漠視及憎恨。這種平等心,並不是平等地漠視的心態,而是一種明知關系是在變幻而並不恒久及堅固之心態。這種心態是我們培養平等的慈悲心之基礎。大家不要以爲修平等心很容易,這是需要下苦功禅參幾個月乃至幾年才能滿圓滿達到的境界。在有了平等心之境界後,我們才有資格修”七乘因果修心法”。這種修心法門,爲何稱爲”七乘因果”呢?因爲前六個修持章題--”知母”、”念恩”及”報恩”爲 ”慈心”之因;”慈心”爲修持這叁者之果,但卻又是”大悲”之因,”大悲” 又是”增上意樂”之因,”菩提心”是最後達到的果境。我們先依次修參”知母”、”念恩”及”報恩”,便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證悟,我們再修”大悲”及”增上意樂”,最終便能證得”菩提心”。所以,這七個項目是有因果關系的,前六者爲因,最後者爲果。
在”七重因果修心法”中,最先要修的是”知母”。在偈文中”成此境地之母等”一句中的”母”前,正是指修習”知母”,”知母”的意思是要培養視一切有情衆生爲自己母親弓。我們的心識自無始以來已不斷在六道中輪回,所以我們的過去生是不可代算之多的。衆生之數目固然是不能計算之多,但總有一定數量。在無始以往之每一生中,我們都會有一個母親,即使生于畜牲道中,我們亦有母親。故此,每一位衆生都曾經是我們的親母,而且並不只一次兩次而已。我們要不斷反複地去禅思上述之內容,從而生出”知母”。這是一個不容易成就的環節,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接受這個概念,但如缺少了它的證悟,下一個章題-- ”念恩”是不可能修成的,所以大家必須精進及有耐性地去修這一點。
修成”知母”後,下一步便要修”念恩”。以今生的母親爲例,她懷胎十月,期間天天嘔吐,行動不便,最後冒著生命危險及經曆人生中的最大痛苦才把你生出來。在你出生時,樣子像绉皮的怪物,她卻如獲至寶,不眠不休地把你撫養成人。想想著:如果在嬰兒期時母親不理會你,你早已死去了。人的排泄都是肮髒及臭氣熏天,但母親卻不計較,天天爲你以手抹去排泄物,恐怕最柔軟的布也會把你擦傷似的。自你出生以後,母親就再不能好好睡覺了,甚至完全失去玩樂及獨立活動的自由。想想看:十多年要長期不眠不休地守護一個孩童需要多大的耐性及犧牲?自你出生以後,你的痛苦變成了母親的心痛,你的快樂才能爲她帶來少許欣慰。即使在你成人以後,母親仍然把你視作最重要的人,甚于對她自己的重視。曆史上,有很多母親爲了保護自己的兒女,心甘情願犧牲了寶貴的性命,又有很多母親爲了養育兒女,甘願去做最低賤的工作。有些人會說:”我的母親並沒有對我這麼好,所以談不上有甚麼恩德!”但即使你母親因某些原因沒有善待你,她仍然冒了生命危險把你生了下來,現在你碰上了佛法,有可能成佛,這都是母親把你生下來之恩德所賜的。衲喜歡看動物生態記錄電視片,在這些片中,我們可以見到即使最凶猛的野獸,對自己的兒女亦是呵護備至的。在一套片中,有一雙母狼恐命纏著敵獸,身上遍體鱗傷也不肯逃走,只爲拖延敵獸而讓小狼逃生,最後她死了,死前仍遠望逃至很遠的小狼。在幾年前,電視新聞中播出一雙母貓五度沖入火場救出小貓的片斷。由此可見,不論是人還是其它道中,母親之恩德是很大的。事實上,父母是我們的最大福田。
每一位衆生都曾爲我們的母親。在過去的轉生中,她們對我們之大恩大德就如同我們今生之慈母一樣,如果有一個人在去年救了你一命,他對你的恩並不會因爲事情已過去了而變得小了。同樣地,在過去生對我們有恩的母親,恩德與我們今生之慈母無異。我們要觀想面前敵人、親友及陌生人,都曾對我們有如母大恩。我們現在雖不能記得過去生的情況,但他們對我們的恩德仍然成立。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有人對我們橫蠻無理乃至無故傷害時,我們應思維:”他是我的母親!現在他受貪、嗔、癡叁毒所迷瘋。我應對他更加憐惜,絕不可加以報複!”
我們應好好思惟以上的內容,這就是”念恩”。如前所說,這一點並非單只明了即足,必須思惟至的確生起覺受才算達至准則。第叁是要修”報恩”。我們要在心中反複思維:”單單知道母親衆生對我有恩是不足夠的。我必須回報她們的大恩!”。所有衆生,如同論中偈文所說,被生、老、病、病及行苦、苦苦與壞苦所折磨,被我執及業力所縛,又被無明所蒙蔽,不斷于苦海中沈淪而不得出脫,我像要思維:”怎樣才能對她們施以最有利益的幫助呢?我必須徹底對她們報恩,解決她們的痛苦困境,否則我就是一個不顧大恩母親之苦之可恥的人!”。
第四點是”慈心”(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稱爲”悅意慈”),這不是禅修的章題,而是由修習前叁點的必然成果。透過修持”知母”、”念恩”及 ”報恩”,我們自然會在心中生出”但願一切如母衆生可以得到快樂!”之真切心願,這就是”慈心”。龍樹祖師曾說:”具備了這種心的人,即使沒有任何其他的成就,其功德已是不思議的!人與天神、毒藥及任何武器皆不能傷一個有 "慈心"者的分毫!”。
在有了”慈心”爲基礎時,我們才可再進一步而修”大悲”。如果沒有”慈心”,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大悲”。
怎麼修習”大悲”呢?我們先觀想日常見到的例子,例如想著一雙被送去屠場的牛,它被送往屠場時充滿恐懼的,然後它被殘忍地對待,在尚有知覺時肚腸已被取出,甚至生剝皮革,最後被切成一塊一塊,成爲人的桌上的美食。衲亦聽聞過很多活醉蝦、生炸魚甚至食猴腦的細節,這些都是修悲心時可以采用的實例。我們要細想它們之痛苦及殘忍的情景,同時要想:”它是我的母親。”這樣就可生出初步之悲心。然後,我們再觀想如母衆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在地獄中之苦等,但並非單只想這些情節,更要想著:”這個是我的親母!”,如此地修習至生起”但願一切衆生永離痛苦”的”大想”。
有些人以爲小乘聖者並無悲心,這是不正確的,他們亦有願衆生脫苦之悲心,但卻並無進一步自願承擔這個衆生脫苦之心,而大乘行者則必須培養這種有承擔性的悲心。
第六是修”增上意樂”,亦即”利他之心”。我們在心中培養決心,要反複地思維:”由我來承擔令衆生脫苦得樂之大任吧!這正是我的必然責任!”這一點與”報恩”並不相同,”報恩”僅指有此願心,”增上意樂”是進一步地直下承擔大業。
最後,我們便會自然地想及:”怎樣才能令一切衆生脫苦得樂呢?我既無能力供養一切衆生,亦無能力令他們任何一位得到永恒的福樂,所以我必須成就佛境,以圓滿之智慧及能力來救度如母衆生!”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了菩提心後,行者才正式入于大乘之道,成爲了一個”佛子”或”菩薩”,同時亦入于大乘五道中之資糧道上。佛經常說成佛需要叁大劫之修持,這叁大劫正是從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起計算的。如果在證悟菩提心前未有空性之證悟,行者此時尚是凡夫菩薩,並未能自主生死。在後來證空時,行者實時入于大乘五道上之見道,成爲了一位聖菩薩。
很多人以爲空性最難證悟,其實出離心及菩提心才是難得之成就,很多人依著少許出離心,便達至見證空性之境界,但卻未有菩提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及菩提心,不要說難以成佛,就說善持僧戒亦未必能圓滿辦到。
大家勿以爲只有氣脈修持、禅定或持密法方爲殊勝,其實菩提心才是最勝、最上的修持!
以上已說完修菩提心的一種方法,另一種修心法(注:即”自他交換修心法”)就不講了。只要大家依以上之方法修持,已足以成就圓滿的菩提心。大家不要小看剛才所說的修心法門,要達到生起菩提心的准則,必須依止以上方法或 ”自他交換修心法”,入于深山茅蓬或山洞中隱修好幾年,才能達到成就。
菩提心又分爲”行心”與”願心”兩種性質,亦可分爲”船夫心”、”牧者心”及”皇者心”叁種類別,另外亦有二十二種修心開示,這些大家可以在日後自行再深入學習。
生起了菩提心之准則
修菩提心的成功准則是其麼呢?這一點在〈道之叁主要〉雖未有明顯地列出,但卻隱于出離心之成功准則之中了。如果你日夜都在迫切地心卻消除一切衆生之苦,在你心中再無對世間欲樂之希求心,只是一心地願成佛而救度衆生,對衆生之苦尤如不忍見自己之親子受苦一般,連一刻都不能忍受,乃至在夢中乍醒亦馬上思及衆生之苦及成佛之願。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菩提心後,我們所作的任何善業乃至世俗普通之事亦可轉爲大乘之修持。在供燈時,我們可以想:”願一切衆生得見光明,除去無明!”;在飲食時,可以想:”願一切衆生豐足,永不捱餓!”在沐浴時,可以想:”願我能洗滌衆生之煩惱!”;在打掃時,可以想:”願我能掃除衆生心中之惡念!”在生病時,可以想:”由我來承擔衆生之痛苦吧!願我的福樂都能給予他們!”;如是者,我們的舉手投足都成爲大乘之修持。我們亦要學習及實行菩薩道上之”六度”及”四攝”法門,些在日後有機會時再談吧!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菩提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