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份無量》盡孝之道開示 禮叁十五佛忏法門開示

  禮叁十五佛忏法門開示 

  忏罪的方法有許多種,譬如說我們可以依諸菩提道次第論著系統所授之資糧田、【兜率百尊】資糧田(注:見法師著作【心生歡喜】)或【上師會供】資糧田而淨化罪障,也可以依靠金剛薩埵等法門(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而忏罪,但叁十五佛是一個特別有淨化力量的法門。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加起來有無數之多,但若把祂們收攝起來,便是千佛之數。在這些許多的佛陀當中,祂們任何一位皆可協助我們淨化罪障,所以祂們其中的任何一位皆爲依止之對象,但佛經中卻特別把叁十五位佛和藥師七佛抽了出來提及,視祂們爲特別的忏罪本尊。由于這個原因,依止叁十五佛和藥師七佛法門(注: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I】),特別利于淨化我們的罪障,亦因爲這個原因,叁十五佛忏被列入基礎加行修持當中。另者,由于禮佛主要乃以身體進行之修持,而又因此肉身乃拜父母及曆代祖先所賜、本來即曆代祖先及父母之身體的延伸物,故此,利用此源自父母的身體禮佛是最能直接利益他們的善業。若兒女常作禮叁十五佛忏,便能爲在世或已故的父母及祖輩帶來實際利益,這樣做比在先人的墳前上香、痛哭有意義得多了!

  【禮叁十五佛忏文】的正名是【菩薩墮忏】,這篇忏文出自【叁聚經】。「叁聚」的意思是忏罪、隨喜及回向此叁者。佛教很講究傳承,但此法門屬于普傳的法門,所以無口傳者亦可修誦,然而若能求得口傳傳承,修誦之利益會略爲大些。未有口傳傳承的人,大可先開始修,待日後有緣時方依止明師而求受口傳。

   禮叁十五佛忏的場地,可以是在聖地、佛寺中或自己家中的佛壇前,甚至沒有佛壇也一樣可以進行。

  在禮佛前,我們應預先打掃禮佛的地方及在佛壇或前方放好一些素供品,然後坐下來調心。有關這些前行的細節,大家若欲深入研學,可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注:亦可參考法師著作【甘露法洋】等)。

  接著下來,我們必須觀想此法門的資糧田現于自己前方的虛空中。首先我們觀想面前虛空中有一座由寶石砌成、八頭獅子承托之寶座,上置一蓮花,蓮心中有月座,上面正坐

  釋迦牟尼佛。在釋迦佛的四周圍,有叁十四尊佛,各亦坐月座、蓮花及獅座之上。各獅座的八獅面向四面八方,代表「無畏」。在此共叁十五佛的外圍,是一切叁世上師、祖師、其他諸佛、菩薩、羅漢及護法等,祂們全都現前,重重環繞

  中央以釋迦牟尼爲首的叁十五佛。有關叁十五佛的形相,衲在講述祂們各別的功德時才講述,現在暫且跳過不說。

  以上所說乃面前虛空中的觀想。初修的行者,必定無法把叁十五佛及其他聖衆觀清,甚至可能連祂們的樣子也不知道,這是無問題的。叁十五佛各各手印、身色皆不同,一時之間並不易觀得正確,但這並不會妨礙我們得到修此法的功效及利益,大家可以放心。我們盡力觀想而同時心存堅定的信念:「祂們現在就在我的面前!」,這便十分足夠了。事實上,我們若單觀一尊釋迦佛在前,而在對其他叁十四尊佛逐一禮拜時,心中對面前之釋迦佛想

  :「您即是祂!」,這亦是可以的。總之,大家千萬勿因觀想力低而放棄這個殊勝法門。諸佛本來就遍布一切微塵之中,所以不論我們邀請與否、觀想與否,祂們都存在于我們面前,但我們爲了易于生出信心,所以才特別觀想祂們在前方。

  現在,我們觀想自己的父親坐在自己右手邊,母親坐在左邊,與我們過不去的人在我們前方,親友們在自己的後方。在此之外圍,六道衆生團團環繞

  ,但他們全以人之身相顯現,譬如說畜牲道衆生各各現爲人相,但其身心卻仍受著畜牲道之痛苦等等。在禮佛時,我們想

  自己猶如六道衆生之領誦者,帶領衆生同聲恭誦佛號及虔誠地忏罪與頂禮。同時,我們應觀自己分身無數,在面前資糧田中的每一尊佛及其他聖衆跟前,都有我們自己的一個化身在其前頂禮,這樣觀想能積更多及更大的功德。

  簡單地說,我們應努力觀想面前資糧田聖衆無數、六道衆生無數及自己化身無數。現在衲講述忏罪的竅門。欲淨化罪障,必須配合四種力,一爲依止力,二爲對治力,叁爲追悔力,最後爲誓願力。若不配合這四力,縱管我們天天拜佛,也不一定能有效地淨化自己。西藏古代有一位密勒日巴大師(Jetsun Milarepa,1052-1136),他曾用邪術殺害過許多人,但他最後卻即身成佛,這正是我們學習忏罪修行的典範。有些人會懷疑地問:「從無始以往這麼多生積累下來的無數惡業,怎可能在此一生中淨化呢?」衲舉一個例子:從前有一個陶匠,他一生造過不少陶瓷品,有無數花瓶、瓷碗、杯及碟等等,他把這些作品全放在家中展示。有一天,陶匠不知道發甚麼脾氣,他拿了一根木棒,走到大廳,只花了幾分鍾,便把畢生心血全部打破了。依同道理,從很久以前累積下來之無數惡業,一樣可以在彈指間淨化,這並非不可能的事!若具足此四忏罪力,縱管你有很深的業障,一樣也可以把它們在頃刻間淨化得幹幹淨淨。

  我們先講依止力。依止力是指依賴某對象而忏罪。在金剛薩埵法門中,我們依止之對像是金剛薩埵。在叁十五佛忏中,我們依止之對象自然便是以叁十五佛爲主之叁寶聖衆。其實除了聖衆以外,六道衆生也可以是忏罪之對象。這並非指我們要去皈依衆生,而是指我們亦可以依賴他們而忏罪。爲甚麼這樣說呢?我們想想,我們之作惡業,不外乎對聖衆或凡衆而作,譬如說我們對叁寶不敬便屬前者,而對別人惡口或殺害畜牲等業便屬後者。西藏人有一句話說:「在哪摔倒了,便要在哪重新爬起來!」由于惡業不外乎對聖衆或對凡衆此二組對象所作,我們便應依賴同樣的對象忏罪。

  第二是對治力。對治力包括許多種修行,譬如造佛像、誦佛號、誦咒、禅修空性、造塔、供僧、禮佛及誦經等,總之凡是以忏罪爲動機之任何如法善業皆可作爲對治力。在今天所教的法門中,我們主要乃以禮佛及恭誦佛陀之名號爲對治罪障的方法。

  第叁乃追悔力。在忏罪時,我們必須對曾作之惡業生後悔的心,否則這忏罪修持便沒有力量。如果我們不承認或不後悔曾作惡業,也不認爲這些惡業是不好的,忏罪便變得毫無意義了。

  最後是誓願力。誓願力是指我們發願不再作惡。如果我們對過往曾作之惡業追悔、對治,但卻同時放縱地繼續重複作同樣的惡業,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故此,發願不再作惡業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現在我們開始講及禮叁十五忏文的本體了。首先我們念誦儀軌中的皈依文部份:

  我名(某某)者 恒常皈依上師 皈依佛陀 皈依法 皈依僧

   佛寶是開示佛法者。勝義佛寶乃指真正的佛,世俗佛寶乃指佛像及佛畫等代表佛陀的聖物。

   法寶乃主皈依對象,亦爲真正度我們者。勝義法寶指教法與證法,世俗法寶則指經、論乃至咒字等。

   僧寶乃同修之道侶,這亦分勝義及世俗兩種。勝義僧寶指任何見道或以上之聖者,世俗僧寶則指四位或以上比丘組成之僧團。

   以上這段是皈依文。它是四忏罪力中的依止力之體現。在這,所依止之對象乃以叁十五佛爲首之佛寶、法寶及僧寶。誦文的意思是說:「由現在直至成佛爲止,我都一心依止叁寶!」

   我們應誦皈依文多次,至心有所感動及真正有皈依的心及信心,然後我們從座上站立起來進行禮佛。

   頂禮分爲大禮拜及五體投地式兩種,但恭敬地低頭合掌亦算作禮拜的一種方式。在禮佛時,我們應心存忏悔及對聖衆生敬信之心,口上稱誦佛號、贊偈或咒語,同時以身體進行頂禮,這才是身、語、意合一的頂禮。如果我們能完美地頂禮,即使一禮亦已包含了全部六度在內;身以合乎標准的方法作禮,令他人看到,這是法布施;依照佛經所授要求作禮,乃持戒;不怕辛累地作禮,是安忍;努力、歡喜地作禮,是精進;一心不亂、不受外境分心地作禮,是禅定;以叁輪體空的心作禮,是般若。所以,正確的一頂禮已集六度在內,其功德不可思議。反過來說,若只是身體在作禮,心中卻不恭敬,或者只是爲了累積數目,這只能算是一種運動,並不能得禮佛之全部功德或利益。衲去年往佛陀成道聖地菩提伽耶(Bodhgaya)朝禮時,看到許多外國人在當地禮佛,但其中有不少人只是在急速地進行,彷佛禮拜的目的只是在于累積數目而已,這完全失去了禮佛的意義。

   禮佛固然可迅速消除業障,但若做不如法,它亦可能積集不善緣起,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正確頂禮方法。首先我們如同軍人步操姿勢般立正,然後合掌于胸。正確的佛教合掌,應把姆指屈入掌心,而並非掌心貼掌心的那種合掌方式。我們以合上的雙掌觸碰頭頂、眉心、口或喉部及心部,以積集佛陀之無見頂、眉間白毫、六十妙音及遍知意等相好及莊嚴之緣起,然後我們如樹倒般下拜,俯伏于地,再把上半身及雙臂向前舒展令全身貼地,合掌置于腦後,然後縮回雙臂,以雙手支撐體重再次站起,這便完成了一次頂禮。在雙掌貼地時,應五指合攏,掌心貼地。在伏地時,不應稍作停留,而必須一碰地實時起立,因爲這表義迅速帶領衆生脫離輪回。

   現在我們開始對叁十五佛逐一頂禮,同時口誦祂們的聖號。在佛經中有述,誦此叁十五佛洪名或在心中憶記這叁十五佛之名號,便能淨化重罪,所以這個法門的利益極大。在恭誦每一尊佛的名號時,我們同時作大禮拜,這便是四忏罪力中之對治力的體現。我們既可以從第一尊拜至第叁十五尊,然後又重複由第一尊拜起,也可以對每一尊連續誦號及頂禮若幹次,然後才移至下一尊。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單單誦禮忏文而不作身體上的頂禮,只在誦至每一尊之佛號時恭敬合掌,這雖然不能算入十萬拜加行閉關數目中,但亦有大利益。

   衲會把叁十五佛之形相逐一講述,同時亦會說及頂禮及誦念祂們各別之名號的功德…

《《孝份無量》盡孝之道開示 禮叁十五佛忏法門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