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孝份无量》尽孝之道开示 礼三十五佛忏法门开示

  礼三十五佛忏法门开示 

  忏罪的方法有许多种,譬如说我们可以依诸菩提道次第论著系统所授之资粮田、【兜率百尊】资粮田(注:见法师著作【心生欢喜】)或【上师会供】资粮田而净化罪障,也可以依靠金刚萨埵等法门(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I】)而忏罪,但三十五佛是一个特别有净化力量的法门。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加起来有无数之多,但若把祂们收摄起来,便是千佛之数。在这些许多的佛陀当中,祂们任何一位皆可协助我们净化罪障,所以祂们其中的任何一位皆为依止之对象,但佛经中却特别把三十五位佛和药师七佛抽了出来提及,视祂们为特别的忏罪本尊。由于这个原因,依止三十五佛和药师七佛法门(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I】),特别利于净化我们的罪障,亦因为这个原因,三十五佛忏被列入基础加行修持当中。另者,由于礼佛主要乃以身体进行之修持,而又因此肉身乃拜父母及历代祖先所赐、本来即历代祖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物,故此,利用此源自父母的身体礼佛是最能直接利益他们的善业。若儿女常作礼三十五佛忏,便能为在世或已故的父母及祖辈带来实际利益,这样做比在先人的坟前上香、痛哭有意义得多了!

  【礼三十五佛忏文】的正名是【菩萨堕忏】,这篇忏文出自【三聚经】。「三聚」的意思是忏罪、随喜及回向此三者。佛教很讲究传承,但此法门属于普传的法门,所以无口传者亦可修诵,然而若能求得口传传承,修诵之利益会略为大些。未有口传传承的人,大可先开始修,待日后有缘时方依止明师而求受口传。

   礼三十五佛忏的场地,可以是在圣地、佛寺中或自己家中的佛坛前,甚至没有佛坛也一样可以进行。

  在礼佛前,我们应预先打扫礼佛的地方及在佛坛或前方放好一些素供品,然后坐下来调心。有关这些前行的细节,大家若欲深入研学,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注:亦可参考法师著作【甘露法洋】等)。

  接着下来,我们必须观想此法门的资粮田现于自己前方的虚空中。首先我们观想面前虚空中有一座由宝石砌成、八头狮子承托之宝座,上置一莲花,莲心中有月座,上面正坐

  释迦牟尼佛。在释迦佛的四周围,有三十四尊佛,各亦坐月座、莲花及狮座之上。各狮座的八狮面向四面八方,代表「无畏」。在此共三十五佛的外围,是一切三世上师、祖师、其他诸佛、菩萨、罗汉及护法等,祂们全都现前,重重环绕

  中央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三十五佛。有关三十五佛的形相,衲在讲述祂们各别的功德时才讲述,现在暂且跳过不说。

  以上所说乃面前虚空中的观想。初修的行者,必定无法把三十五佛及其他圣众观清,甚至可能连祂们的样子也不知道,这是无问题的。三十五佛各各手印、身色皆不同,一时之间并不易观得正确,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得到修此法的功效及利益,大家可以放心。我们尽力观想而同时心存坚定的信念:「祂们现在就在我的面前!」,这便十分足够了。事实上,我们若单观一尊释迦佛在前,而在对其他三十四尊佛逐一礼拜时,心中对面前之释迦佛想

  :「您即是祂!」,这亦是可以的。总之,大家千万勿因观想力低而放弃这个殊胜法门。诸佛本来就遍布一切微尘之中,所以不论我们邀请与否、观想与否,祂们都存在于我们面前,但我们为了易于生出信心,所以才特别观想祂们在前方。

  现在,我们观想自己的父亲坐在自己右手边,母亲坐在左边,与我们过不去的人在我们前方,亲友们在自己的后方。在此之外围,六道众生团团环绕

  ,但他们全以人之身相显现,譬如说畜牲道众生各各现为人相,但其身心却仍受着畜牲道之痛苦等等。在礼佛时,我们想

  自己犹如六道众生之领诵者,带领众生同声恭诵佛号及虔诚地忏罪与顶礼。同时,我们应观自己分身无数,在面前资粮田中的每一尊佛及其他圣众跟前,都有我们自己的一个化身在其前顶礼,这样观想能积更多及更大的功德。

  简单地说,我们应努力观想面前资粮田圣众无数、六道众生无数及自己化身无数。现在衲讲述忏罪的窍门。欲净化罪障,必须配合四种力,一为依止力,二为对治力,三为追悔力,最后为誓愿力。若不配合这四力,纵管我们天天拜佛,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净化自己。西藏古代有一位密勒日巴大师(Jetsun Milarepa,1052-1136),他曾用邪术杀害过许多人,但他最后却即身成佛,这正是我们学习忏罪修行的典范。有些人会怀疑地问:「从无始以往这么多生积累下来的无数恶业,怎可能在此一生中净化呢?」衲举一个例子:从前有一个陶匠,他一生造过不少陶瓷品,有无数花瓶、瓷碗、杯及碟等等,他把这些作品全放在家中展示。有一天,陶匠不知道发甚么脾气,他拿了一根木棒,走到大厅,只花了几分钟,便把毕生心血全部打破了。依同道理,从很久以前累积下来之无数恶业,一样可以在弹指间净化,这并非不可能的事!若具足此四忏罪力,纵管你有很深的业障,一样也可以把它们在顷刻间净化得干干净净。

  我们先讲依止力。依止力是指依赖某对象而忏罪。在金刚萨埵法门中,我们依止之对像是金刚萨埵。在三十五佛忏中,我们依止之对象自然便是以三十五佛为主之三宝圣众。其实除了圣众以外,六道众生也可以是忏罪之对象。这并非指我们要去皈依众生,而是指我们亦可以依赖他们而忏罪。为甚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我们之作恶业,不外乎对圣众或凡众而作,譬如说我们对三宝不敬便属前者,而对别人恶口或杀害畜牲等业便属后者。西藏人有一句话说:「在哪摔倒了,便要在哪重新爬起来!」由于恶业不外乎对圣众或对凡众此二组对象所作,我们便应依赖同样的对象忏罪。

  第二是对治力。对治力包括许多种修行,譬如造佛像、诵佛号、诵咒、禅修空性、造塔、供僧、礼佛及诵经等,总之凡是以忏罪为动机之任何如法善业皆可作为对治力。在今天所教的法门中,我们主要乃以礼佛及恭诵佛陀之名号为对治罪障的方法。

  第三乃追悔力。在忏罪时,我们必须对曾作之恶业生后悔的心,否则这忏罪修持便没有力量。如果我们不承认或不后悔曾作恶业,也不认为这些恶业是不好的,忏罪便变得毫无意义了。

  最后是誓愿力。誓愿力是指我们发愿不再作恶。如果我们对过往曾作之恶业追悔、对治,但却同时放纵地继续重复作同样的恶业,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故此,发愿不再作恶业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现在我们开始讲及礼三十五忏文的本体了。首先我们念诵仪轨中的皈依文部份:

  我名(某某)者 恒常皈依上师 皈依佛陀 皈依法 皈依僧

   佛宝是开示佛法者。胜义佛宝乃指真正的佛,世俗佛宝乃指佛像及佛画等代表佛陀的圣物。

   法宝乃主皈依对象,亦为真正度我们者。胜义法宝指教法与证法,世俗法宝则指经、论乃至咒字等。

   僧宝乃同修之道侣,这亦分胜义及世俗两种。胜义僧宝指任何见道或以上之圣者,世俗僧宝则指四位或以上比丘组成之僧团。

   以上这段是皈依文。它是四忏罪力中的依止力之体现。在这,所依止之对象乃以三十五佛为首之佛宝、法宝及僧宝。诵文的意思是说:「由现在直至成佛为止,我都一心依止三宝!」

   我们应诵皈依文多次,至心有所感动及真正有皈依的心及信心,然后我们从座上站立起来进行礼佛。

   顶礼分为大礼拜及五体投地式两种,但恭敬地低头合掌亦算作礼拜的一种方式。在礼佛时,我们应心存忏悔及对圣众生敬信之心,口上称诵佛号、赞偈或咒语,同时以身体进行顶礼,这才是身、语、意合一的顶礼。如果我们能完美地顶礼,即使一礼亦已包含了全部六度在内;身以合乎标准的方法作礼,令他人看到,这是法布施;依照佛经所授要求作礼,乃持戒;不怕辛累地作礼,是安忍;努力、欢喜地作礼,是精进;一心不乱、不受外境分心地作礼,是禅定;以三轮体空的心作礼,是般若。所以,正确的一顶礼已集六度在内,其功德不可思议。反过来说,若只是身体在作礼,心中却不恭敬,或者只是为了累积数目,这只能算是一种运动,并不能得礼佛之全部功德或利益。衲去年往佛陀成道圣地菩提伽耶(Bodhgaya)朝礼时,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当地礼佛,但其中有不少人只是在急速地进行,彷佛礼拜的目的只是在于累积数目而已,这完全失去了礼佛的意义。

   礼佛固然可迅速消除业障,但若做不如法,它亦可能积集不善缘起,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正确顶礼方法。首先我们如同军人步操姿势般立正,然后合掌于胸。正确的佛教合掌,应把姆指屈入掌心,而并非掌心贴掌心的那种合掌方式。我们以合上的双掌触碰头顶、眉心、口或喉部及心部,以积集佛陀之无见顶、眉间白毫、六十妙音及遍知意等相好及庄严之缘起,然后我们如树倒般下拜,俯伏于地,再把上半身及双臂向前舒展令全身贴地,合掌置于脑后,然后缩回双臂,以双手支撑体重再次站起,这便完成了一次顶礼。在双掌贴地时,应五指合拢,掌心贴地。在伏地时,不应稍作停留,而必须一碰地实时起立,因为这表义迅速带领众生脱离轮回。

   现在我们开始对三十五佛逐一顶礼,同时口诵祂们的圣号。在佛经中有述,诵此三十五佛洪名或在心中忆记这三十五佛之名号,便能净化重罪,所以这个法门的利益极大。在恭诵每一尊佛的名号时,我们同时作大礼拜,这便是四忏罪力中之对治力的体现。我们既可以从第一尊拜至第三十五尊,然后又重复由第一尊拜起,也可以对每一尊连续诵号及顶礼若干次,然后才移至下一尊。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单单诵礼忏文而不作身体上的顶礼,只在诵至每一尊之佛号时恭敬合掌,这虽然不能算入十万拜加行闭关数目中,但亦有大利益。

   衲会把三十五佛之形相逐一讲述,同时亦会说及顶礼及诵念祂们各别之名号的功德…

《《孝份无量》尽孝之道开示 礼三十五佛忏法门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