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因果▪P4

  ..續本文上一頁百九十九個人,甚至還想殺死親母,但被佛陀阻止了他。在佛陀教化他後,他努力地以四力忏罪,最終證得了羅漢之境界。又如古印度之阿育王(Asoka)曾殺人無數,後來卻皈依叁寶,作了很廣大的修行,最終亦得到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這位阿育王便是建立五臺山第一座佛塔的人。故此當知,只要具備四力,罪障並非不可忏除。當然,我們千萬不可因爲知道罪業可忏淨而放任地胡作非爲。畢竟來說,作罪後而忏淨的人與從未作過惡業的人,在各方面來說都仍有少許差別。衲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摔斷了腿而後來治好了,雖然又再能走路,但這絕比不上未曾斷腿的狀況。故此,我們應努力防護及遮止不善業,對已作之不善業則勤加忏除。

  又者,有些人說只要修滿十萬遍百字明咒,便可忏淨一切罪障,這是錯誤想法。十萬只是一個計算的單位,而我們一天未成佛,則一天尚或多或少有罪可忏。在罪障被淨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可能會重複夢見自己在天上飛行、登山或沐浴等夢兆。這些是吉祥之夢兆,但必須是在忏罪期間屢屢夢到,且又另外感到心有所改變,方能作准。即使在這些征兆出現後,我們還應繼續忏淨。這些兆象只不過代表我們的罪障略有消退而已,並非表示我們已完全淨化了。

  此外有必要聲明一點,以上所說之四力忏淨,雖可把罪性之本身淨化,但在犯了密戒、菩薩戒或具足戒的情況下,還應另行依各別規矩還淨。

  判斷生起了共下士道心之准則

  道次第之修持,應依正確先後次序,待現前之科題生出覺受後,方移修下一科題。前面已講完修下士道的方法及內容了,但怎樣才算初步修好了下士道的禅參呢?現在衲略作說明∶在以前,我們所作、所想,無一不是圍繞今世之利益而發生的。在修習後,我們慢慢地開始重視未來生。若到了某一天,我們重視未來生之程度超過了重視今生之程度時,便可說是初步成功了。當然,在此以後,我們還應繼續努力,但我們可以把這轉變視爲下士道部份初步的成功准則。

  

  破除有關共下士道之常見誤解

  菩提道教法有兩個主要作用,一爲教授如何修持,二爲破除盛行之誤解及邪見。在現在的這部份,我們說一說有關共下士道之常見誤解。

  有些人認爲在共下士道的教法中,提到希求來生的種種功德,這似乎與小乘的解脫道及大乘中爲求成佛之宗旨不一致,其實不然。希求得到殊勝功德的人身,正是爲了欲有最理想的修持條件,以求解脫或成佛。我們修共下士道時,求這些功德並非爲了它們的本身,而是爲了想要解脫或成佛,所以這並無矛盾。此外,爲求得到殊勝功德所作之因,同時亦爲積集佛之報身及應化身的因。再者,本師釋迦牟尼生爲太子時,也具備了這些同樣的功德,可見它們與成佛之宗旨不但並不矛盾,反而是成佛之助緣,而且是修行及受戒之根本基礎條件。

  共中士道

  現在講至共中士道部份。正中士的動機是欲求由六道中解脫出來,所以中士道的內容主要分爲培養欲求解脫之心及解脫之具體方法這兩大部份。在講說時,我們分四支來講,一爲培養出離心,二爲判斷其生起與否之准則,叁爲破除有關此教法之常見誤解,最後教授成就解脫之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支 —— 出離心。

  

  出離心

  如果我們根本不明確知道要培養的是什麼,便很難指望能生出它了。故此,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出離心的定義及好處,然後才學習培養它的正確方式。

  

  出離心之重要性

  出離心便是欲求解脫的動機、求解脫的心。什麼是“解脫”呢?“解脫”就是自由、自在及不再受到束縛的意思。如果我們被綁起來了,或者我們被拘禁在一個密牢,然後我們逃走了出來,這便稱爲“解脫”。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但我們現在的處境像被束縛在監獄之中,六道輪回是我們所處的監獄,煩惱及業力正是我們的枷鎖。自無始以往至今,我們的身心被煩惱及業力所主宰,輪不到我們自主,所以我們被迫、無選擇地在六道中轉來轉去、迷途轉向,毫無自由或自主可言。我們的心長期以來被煩惱充斥,就似油滴在紙上一樣,很難再把油從紙張上清除。因著這些煩惱,我們造作了許多業,譬如說我們因爲貪吃而宰殺海鮮,或者我們因瞋恨心而傷害別人等等。這些基于煩惱而生的業,就像蜘蛛網般把我們纏住,令我們無法離開及無法自由。如果我們一天未能把煩惱及業與心的主仆關系反過來,便一天不得真真正正的自在或解脫。衲舉一個例子:在監獄內的人,由于長期被拘禁,慢慢地便習慣及認命了,不再會想及出逃之可能性。如果要達到自由的狀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他們必須先有逃走的心,二是他們必須懂得逃走之方法。如果根本沒有欲逃之動機,就不可能成功逃出。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以爲六道十分美好及舒適,並不想離去,是不可能解脫的。若欲達到解脫六道之境界,必須懂得如何觀察及分析現在處境,見到現況並不安樂,先有欲解脫之強烈心願,然後再實行解脫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在分析時,我們應觀察自己是如何地被煩惱及業力所控製,同時也要見六道之本質爲苦。此二方面,我們必須通過參思而生出覺受,基于這些覺受所生出的欲求脫苦之心,便正是出離心了。

  

  培養出離心之方法

  剛才已說明了出離心的定義及重要性,但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強烈的出離心呢?修出離心有兩種方法,一爲透過參思四谛教法中之苦谛及集谛,另一爲透過參思十二因緣流轉的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種方法 —— 參思苦谛及集谛。

  苦谛及集谛

  在佛法中,四谛教法十分重要,而苦谛及集谛便是四谛中的前二者。

  我們先爲在座中對佛法不太熟悉的人講解一下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或“真相”。四谛是佛陀所開示的四種真理。在佛陀示現成佛之經過後,他在鹿野苑首度說法時,所說內容便包括了四谛教法,故此可知這部份之教法多麼有代表性。在後世之小乘宗派中,四谛更是主要之研修內容。

  四谛分別是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苦谛講述六道之苦的情況;集谛解釋苦之來源,亦即煩惱及業力。滅谛描述無苦的境界。道谛是達至滅苦的方法,亦即戒、定、慧叁學。打個比方∶苦是描述病況,集是講病因,滅是描述健康的理想狀態,亦即病況之相反情況,道是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法,所以它是集的相反。這四谛是兩套相反的關系,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滅是苦的相反情況,而道谛是集谛的對治。

  平常我們在談及因果關系時,慣例是先說因而後說果,爲什麼在教授四谛時,卻把苦谛列在集谛之前呢?這是爲了修持的目的。我們凡夫爲無明所蒙蔽,誤執苦爲樂境,所以必須先見苦,才會去究其因。若不自知苦,根本不會想去研究其成因。佛在開示時,便先讓人看到苦,令其明白自己處境十分不美好,然後方解釋苦的來源 —— 集谛。在參思菩提道次第時,我們亦依這個順序而修。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因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