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先有了对象,这是第一因素;然后我们想及杀生之不对而生出不欲杀之心,这是第二因素 —— 动机;以此动机为基础,令自己不作杀生之事,是第三因素 —— 行动;最后当我们决定了不杀害该对象时,便等同具备了第四个因素。在这例子中,我们具足了不杀生之四个因素,这才算完整的不杀生善业。其它九种善业,余此类推,不必多说了。
十善业之果报
由于刚才已介绍了十不善业之三类果报,这里亦不必太费唇舌讲解。十善业之果报亦同样有与其相应之直接果报、与因相近之果报及外在环境果报。
(1) 十善业成熟之直接果报
粗略地讲,十善业之直接果报为于未来生转生于三善道中。
(2) 与十善业因相近之果报
以不杀生为例,与体验相近之果报为长寿等,其习气方面之果报为爱护其它生命之自然倾向等。其它九种善业,余此类推。
(3) 十善业所感召之外在环境果报
这种果报即十不善业之环境果报的相反情况,如不杀生者当生于水土极佳、社会安定及利于长寿的地区。
因果之其余运作规律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业的业力直接影响我们生在六道中之哪一道。在某些其它情况下,它只会影响我们因为别的因素而转生某道后之生活素质,譬如说我们今世生为人,这肯定是某过去善根力之牵引所致,至于我们是否富有、相好等,则取决于其它业力之影响了。有些人生于富足之家,一生无忧,有些则生在贫困之家,生存条件极差。这二者之引业肯定俱善,否则便不可能生于人间,但他们的其它业力并不同,以致命中福报有天渊地别。依此归纳,共有四类组合,第一是引业与其它业力因素均好的组合,如生于人间且福报很好的例子;第二为引业善但其它业力因素不善,如生为人但福报很差的例子;第三为引业不善而其它业力因素不差的情况,如生为龙族但受用不缺的例子;第四为引业与其它因素俱不善的情况,例如生于地狱中捱苦的众生便是。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今生持戒能作得完美,但从不肯布施助人,以后便可能因持戒之善而牵引至另一次人间的转生,但却因不布施之业因而导致该生贫乏。反过来说,若乐于布施但却作了其它不善业,便可能因其它不善而导致生于畜牲道为龙族,但却因曾作布施而生为龙王,所以便受用不缺。这只是很简化之粗略说明。总之,我们的一生,其实由许多业力因素所影响,凡夫无法一一看清。无心作之业、有心作之业或有心但却没有付诸实行之情况等,又各自有其分别,这些我们可以以后再详细辨别。
在业因成熟的时间性方面,有许多可能性。有些业在今生便开始受报而延至未来生,有的会在下一生开始受报,也有在更后的转生中方开始受报的情况。一般来说,对自己师长及父母大不敬者,又或对众生极力伤害者,极可能在今生便开始受到果报。
总之,我们在一生中曾造作许多善与不善之因,又由于业之轻重、大小、完整与否、所作时间之先后及自己的习气等,衍生出无数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所欲求得之明确目标
我们必须致力参思以上所教的而生出觉受,从此断十恶业及行十善业,这便能保证于未来再得天界或人间之转生。可是,若欲得到最利于修行的条件,我们还应更进一步而针对明确目标,以期求取具足殊胜功德的人身,而非止于要求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所以,我们在参思因果之总体规律而生出相关觉受后,应额外参思具备某种功德的人身之定义、作用及求得这种组合之方法。大家可能有点混淆,衲换一种方法来说这一支与前一支的分别∶参思因果规律支,目的是研究何因将感得何果,现在这支则先决定欲得何果,反过来研究能得此等果报之因,以令我们懂得该如何争取此等善果。
殊胜功德人身之定义
我们不单单要求具足十八种条件的人身,而且还应明确地争取具备八种优秀条件的人身。这八种条件是长寿、相好、高贵、权势、威信、声誉、男性和健壮。
殊胜功德人身之作用
大家听到这八点,可能感到不以为然,但其实它们都是有利于修行的重要条件,各有其作用。长寿有利于长期性的修行。欲求相好、出身高贵及权势是为了利于摄受众生,而并非基于世俗爱美、好名及贪财之心。在过往曾成功地大弘正法的大师中,有不少便是具备这八种条件的人,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阿底峡、金洲大师及寂天祖师便生为太子,依历史记载,释迦太子及阿底峡更是相好庄严无比,令凡见到的人都自然地有好感。具财富者,可作广大财布施以积聚功德。有威信及声誉者,容易令人信服而接受其教化。说到生为男性这一点,许多人误以为是性别歧视,其实并非如此。男性比较方便出入社会,也可独处深山中而较少安全上的顾虑,所以比较利于修行之事。有些人说女身不可成就,这纯属一派胡言。欲求男身,纯粹因为在客观上及社会风俗上,男身对修行来说比较方便及有利而已。求健壮者,并非为了令他人投入羡慕的目光,而是为了方便精进地修行。
获取殊胜功德人身之方法
在前面所说之因果总体规律支中,大家大概已明白造因的方法,在此处只不过是特地挑出上述八点之因而强调而已。
欲得圆满人身,必须好好地持戒及布施。此外,欲求长寿就必须戒杀及放生等。欲求相好应多作供养花朵、为佛像涂金或供上饰物等善行。为求地位高贵,应克服骄慢心,对师长、父母乃至任何众生都恭敬。布施、戒偷盗业及多作供养能感召财势。为求威信,便应在说话时谨慎。发愿欲未来生常修功德,能感得声誉卓著之报。常常发愿要生为男性及不贪女色,便能感得男身。布施医药或饮食、代别人完成他们办不到的事情,便可感得身心健壮之果。
此外,衲要特别强调一点,希求以上这八种殊胜功德,必须是为了利于修善之目的。同样的八种功德,若不好好利用,或许反而会成为造作更多不善业之工具。这一点不能不慎重发愿而行,所以我们必须额外地发愿欲得此等功德以利于修行。
依因果而行止的方法
在对因果有了理解以后,我们应对未作之恶业遮止及勤作善业,又应对已作之恶业忏净。
遮止恶业及勤作善业
在座上修道次第的因果部份教法时,应不断参思业力及因果道理,以期生出相应之觉受,令自己深信业果及决心戒恶行善。不在座上的时候,我们应在作任何事情时,都依因果道理而作出有利未来生的抉择。
忏净不善业
如上所说,我们对未作之恶业必须遮止勿作,并应勤作善业。可是我们一辈凡夫,早已积集下来不少过去生及今生之不善业了,而且尽管努力少不免仍会多多少少积集某些不善业。对这些不善业,我们必须忏除及净化。衲曾说过业力是不可改变的,但现在又说罪业可以忏净,这是否前后矛盾呢?不是的。通过有效的忏净修持,我们便能令其果报改变,这一点与前面所说的并不前后矛盾。对个中之技术性细节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参考《广论》之有关章节。《广论》对此类争议之解释极为清晰,但今天衲乃为教授大家实修而说法,对这类技术性细节不宜深谈,否则只会令大家越听越胡涂而已。
忏净有许多种方法,但有效的忏净之关键不外乎四力。只要具备四力,不论是怎么大的罪业亦能忏净。
(1) 追悔力
对所作之不善业,不论过去或现在世所作,也不论自己记得与否,我们立起生悔之心,犹如自知已服下毒药而后悔莫及的心。如果没有追悔之心,单单参加忏罪法会或自己念诵一下净罪真言,亦不见得会有什么效益。在四力之中,此为最重要的一环。
(2) 对治力
这是具体应作之事业,它分为许多种,包括诵经、修空性、诵百字明咒、造佛像、供养及诵佛名号等,其中有易、有难,大家选自己能办者进行即可(注:有关忏罪修持,见法师之《本尊海会》系列著作)。此外,具备其它三力而修道次第教法或作任何其它善行以作忏净,亦属对治力之有效方法范围。
(3) 誓愿力
如果只对罪业追悔及对治,但此后却不加以防范,则罪业仍会不断增长。故此,我们必须在追悔及对治之余,发誓不再作同等罪业。可是,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谨慎而行。对不易再犯之不善业,我们自当完全发誓根除,永不再犯,但对于日常容易常犯者,我们宜随力发愿,譬如说我们至少可以发愿当天不犯或于圣日不犯同罪,渐次延长所誓时限。从一方面来说,如果未具备誓愿遮止之力,便不能具足四力,所以我们至少应随力而有所誓愿;在另一方面,如果明知自己一时之间很难完全根除某些常犯及易犯之不善业,例如绮语等,我们必须随力而行,若过份猛厉地在佛前发了大愿从此根除,后来却守不到诺言,则在下次作业时不但积集了该不善业之本身业因,且额外又积集了对功德田妄语之业,反而更加不妙。
(4) 依止力
这是指对上师、本尊及其余三宝之依止心及发菩提心。为什么这两种心能具有忏净罪障的功能呢?现在衲作解释∶我们所作之不善业,不外乎对圣众或众生所作的不善业,例如不信三宝之邪见乃对圣众所作,又如杀生等业乃对有情众生所作。在忏净时,我们还对这两组对象忏净。在修皈依心时,属对圣众所作。在发为利有情众生而愿成佛之菩提心时,乃是为有情众生之利益所作。由于罪障本由此二组对象而生,故同样对象便是我们忏净这些业障时所依靠的境。
为了我们的方便,历代以来有不少忏罪所用之仪轨以供选用,譬如礼拜三十五佛之《菩萨堕忏》及各种金刚萨埵法本等。就以《菩萨堕忏》为例,其中之皈依文为依止力,诵佛号及礼佛为对治力,与追悔力及誓愿力相关的文字亦包含在诵文当中了。只要我们以心配合而修这些法门或其它对治法,不论什么大罪皆能忏净。从前有一个叫“指蔓”(Angulimala)的人,他杀了九…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