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先有了對象,這是第一因素;然後我們想及殺生之不對而生出不欲殺之心,這是第二因素 —— 動機;以此動機爲基礎,令自己不作殺生之事,是第叁因素 —— 行動;最後當我們決定了不殺害該對象時,便等同具備了第四個因素。在這例子中,我們具足了不殺生之四個因素,這才算完整的不殺生善業。其它九種善業,余此類推,不必多說了。
十善業之果報
由于剛才已介紹了十不善業之叁類果報,這裏亦不必太費唇舌講解。十善業之果報亦同樣有與其相應之直接果報、與因相近之果報及外在環境果報。
(1) 十善業成熟之直接果報
粗略地講,十善業之直接果報爲于未來生轉生于叁善道中。
(2) 與十善業因相近之果報
以不殺生爲例,與體驗相近之果報爲長壽等,其習氣方面之果報爲愛護其它生命之自然傾向等。其它九種善業,余此類推。
(3) 十善業所感召之外在環境果報
這種果報即十不善業之環境果報的相反情況,如不殺生者當生于水土極佳、社會安定及利于長壽的地區。
因果之其余運作規律
在某些情況下,某些業的業力直接影響我們生在六道中之哪一道。在某些其它情況下,它只會影響我們因爲別的因素而轉生某道後之生活素質,譬如說我們今世生爲人,這肯定是某過去善根力之牽引所致,至于我們是否富有、相好等,則取決于其它業力之影響了。有些人生于富足之家,一生無憂,有些則生在貧困之家,生存條件極差。這二者之引業肯定俱善,否則便不可能生于人間,但他們的其它業力並不同,以致命中福報有天淵地別。依此歸納,共有四類組合,第一是引業與其它業力因素均好的組合,如生于人間且福報很好的例子;第二爲引業善但其它業力因素不善,如生爲人但福報很差的例子;第叁爲引業不善而其它業力因素不差的情況,如生爲龍族但受用不缺的例子;第四爲引業與其它因素俱不善的情況,例如生于地獄中捱苦的衆生便是。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今生持戒能作得完美,但從不肯布施助人,以後便可能因持戒之善而牽引至另一次人間的轉生,但卻因不布施之業因而導致該生貧乏。反過來說,若樂于布施但卻作了其它不善業,便可能因其它不善而導致生于畜牲道爲龍族,但卻因曾作布施而生爲龍王,所以便受用不缺。這只是很簡化之粗略說明。總之,我們的一生,其實由許多業力因素所影響,凡夫無法一一看清。無心作之業、有心作之業或有心但卻沒有付諸實行之情況等,又各自有其分別,這些我們可以以後再詳細辨別。
在業因成熟的時間性方面,有許多可能性。有些業在今生便開始受報而延至未來生,有的會在下一生開始受報,也有在更後的轉生中方開始受報的情況。一般來說,對自己師長及父母大不敬者,又或對衆生極力傷害者,極可能在今生便開始受到果報。
總之,我們在一生中曾造作許多善與不善之因,又由于業之輕重、大小、完整與否、所作時間之先後及自己的習氣等,衍生出無數錯綜複雜的因果關系。
所欲求得之明確目標
我們必須致力參思以上所教的而生出覺受,從此斷十惡業及行十善業,這便能保證于未來再得天界或人間之轉生。可是,若欲得到最利于修行的條件,我們還應更進一步而針對明確目標,以期求取具足殊勝功德的人身,而非止于要求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身。所以,我們在參思因果之總體規律而生出相關覺受後,應額外參思具備某種功德的人身之定義、作用及求得這種組合之方法。大家可能有點混淆,衲換一種方法來說這一支與前一支的分別∶參思因果規律支,目的是研究何因將感得何果,現在這支則先決定欲得何果,反過來研究能得此等果報之因,以令我們懂得該如何爭取此等善果。
殊勝功德人身之定義
我們不單單要求具足十八種條件的人身,而且還應明確地爭取具備八種優秀條件的人身。這八種條件是長壽、相好、高貴、權勢、威信、聲譽、男性和健壯。
殊勝功德人身之作用
大家聽到這八點,可能感到不以爲然,但其實它們都是有利于修行的重要條件,各有其作用。長壽有利于長期性的修行。欲求相好、出身高貴及權勢是爲了利于攝受衆生,而並非基于世俗愛美、好名及貪財之心。在過往曾成功地大弘正法的大師中,有不少便是具備這八種條件的人,譬如說本師釋迦牟尼、阿底峽、金洲大師及寂天祖師便生爲太子,依曆史記載,釋迦太子及阿底峽更是相好莊嚴無比,令凡見到的人都自然地有好感。具財富者,可作廣大財布施以積聚功德。有威信及聲譽者,容易令人信服而接受其教化。說到生爲男性這一點,許多人誤以爲是性別歧視,其實並非如此。男性比較方便出入社會,也可獨處深山中而較少安全上的顧慮,所以比較利于修行之事。有些人說女身不可成就,這純屬一派胡言。欲求男身,純粹因爲在客觀上及社會風俗上,男身對修行來說比較方便及有利而已。求健壯者,並非爲了令他人投入羨慕的目光,而是爲了方便精進地修行。
獲取殊勝功德人身之方法
在前面所說之因果總體規律支中,大家大概已明白造因的方法,在此處只不過是特地挑出上述八點之因而強調而已。
欲得圓滿人身,必須好好地持戒及布施。此外,欲求長壽就必須戒殺及放生等。欲求相好應多作供養花朵、爲佛像塗金或供上飾物等善行。爲求地位高貴,應克服驕慢心,對師長、父母乃至任何衆生都恭敬。布施、戒偷盜業及多作供養能感召財勢。爲求威信,便應在說話時謹慎。發願欲未來生常修功德,能感得聲譽卓著之報。常常發願要生爲男性及不貪女色,便能感得男身。布施醫藥或飲食、代別人完成他們辦不到的事情,便可感得身心健壯之果。
此外,衲要特別強調一點,希求以上這八種殊勝功德,必須是爲了利于修善之目的。同樣的八種功德,若不好好利用,或許反而會成爲造作更多不善業之工具。這一點不能不慎重發願而行,所以我們必須額外地發願欲得此等功德以利于修行。
依因果而行止的方法
在對因果有了理解以後,我們應對未作之惡業遮止及勤作善業,又應對已作之惡業忏淨。
遮止惡業及勤作善業
在座上修道次第的因果部份教法時,應不斷參思業力及因果道理,以期生出相應之覺受,令自己深信業果及決心戒惡行善。不在座上的時候,我們應在作任何事情時,都依因果道理而作出有利未來生的抉擇。
忏淨不善業
如上所說,我們對未作之惡業必須遮止勿作,並應勤作善業。可是我們一輩凡夫,早已積集下來不少過去生及今生之不善業了,而且盡管努力少不免仍會多多少少積集某些不善業。對這些不善業,我們必須忏除及淨化。衲曾說過業力是不可改變的,但現在又說罪業可以忏淨,這是否前後矛盾呢?不是的。通過有效的忏淨修持,我們便能令其果報改變,這一點與前面所說的並不前後矛盾。對個中之技術性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廣論》之有關章節。《廣論》對此類爭議之解釋極爲清晰,但今天衲乃爲教授大家實修而說法,對這類技術性細節不宜深談,否則只會令大家越聽越胡塗而已。
忏淨有許多種方法,但有效的忏淨之關鍵不外乎四力。只要具備四力,不論是怎麼大的罪業亦能忏淨。
(1) 追悔力
對所作之不善業,不論過去或現在世所作,也不論自己記得與否,我們立起生悔之心,猶如自知已服下毒藥而後悔莫及的心。如果沒有追悔之心,單單參加忏罪法會或自己念誦一下淨罪真言,亦不見得會有什麼效益。在四力之中,此爲最重要的一環。
(2) 對治力
這是具體應作之事業,它分爲許多種,包括誦經、修空性、誦百字明咒、造佛像、供養及誦佛名號等,其中有易、有難,大家選自己能辦者進行即可(注:有關忏罪修持,見法師之《本尊海會》系列著作)。此外,具備其它叁力而修道次第教法或作任何其它善行以作忏淨,亦屬對治力之有效方法範圍。
(3) 誓願力
如果只對罪業追悔及對治,但此後卻不加以防範,則罪業仍會不斷增長。故此,我們必須在追悔及對治之余,發誓不再作同等罪業。可是,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十分謹慎而行。對不易再犯之不善業,我們自當完全發誓根除,永不再犯,但對于日常容易常犯者,我們宜隨力發願,譬如說我們至少可以發願當天不犯或于聖日不犯同罪,漸次延長所誓時限。從一方面來說,如果未具備誓願遮止之力,便不能具足四力,所以我們至少應隨力而有所誓願;在另一方面,如果明知自己一時之間很難完全根除某些常犯及易犯之不善業,例如绮語等,我們必須隨力而行,若過份猛厲地在佛前發了大願從此根除,後來卻守不到諾言,則在下次作業時不但積集了該不善業之本身業因,且額外又積集了對功德田妄語之業,反而更加不妙。
(4) 依止力
這是指對上師、本尊及其余叁寶之依止心及發菩提心。爲什麼這兩種心能具有忏淨罪障的功能呢?現在衲作解釋∶我們所作之不善業,不外乎對聖衆或衆生所作的不善業,例如不信叁寶之邪見乃對聖衆所作,又如殺生等業乃對有情衆生所作。在忏淨時,我們還對這兩組對象忏淨。在修皈依心時,屬對聖衆所作。在發爲利有情衆生而願成佛之菩提心時,乃是爲有情衆生之利益所作。由于罪障本由此二組對象而生,故同樣對象便是我們忏淨這些業障時所依靠的境。
爲了我們的方便,曆代以來有不少忏罪所用之儀軌以供選用,譬如禮拜叁十五佛之《菩薩墮忏》及各種金剛薩埵法本等。就以《菩薩墮忏》爲例,其中之皈依文爲依止力,誦佛號及禮佛爲對治力,與追悔力及誓願力相關的文字亦包含在誦文當中了。只要我們以心配合而修這些法門或其它對治法,不論什麼大罪皆能忏淨。從前有一個叫“指蔓”(Angulimala)的人,他殺了九…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