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利益未來生之方法

  利益未來生之方法

  在共下士道裏面,培養出欲利益未來生之心願後,便要學習及成就能利未來生之方法。這方法有兩部份,一爲修皈依,次爲知因果。

  

  皈依

  什麼叫做“皈依”呢?許多漢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爲是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之心態。“皈依”就是把我們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賴錢勢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叁寶,但也有人皈依世間天神,乃至龍族或餓鬼道衆生等。在這裏,我們所說之皈依是指以正確的皈依態度而皈依正確的皈依對象。正確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門的門坎,所以它極爲重要。

  要說皈依,必須分四支講解,首先講正確的皈依動機,次說正確的皈依對象,再說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後講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正確之皈依動機

  現在所說的部份極爲重要,大家必須提起精神來聽聞。

  判別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淨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廣論》中,單單講皈依的部份就有十多頁,足見其重要性。

  合格皈依的因有叁重,分別呼應下、中及上士道。下士發心者,知道人死不如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到唯有叁寶能救助他們于叁惡道厄運之能力,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見苦谛及集谛與十二因緣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叁善道,仍然並不算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究竟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叁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爲皈依因。最利根者,見衆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爲著這目的,他們必須依賴叁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叁重皈依心的依止對象不變,只有依止動機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爲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叁寶,甚至有強盜爲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叁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叁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爲合格的皈依因。

  

  正確之皈依對象

  剛才講過,皈依的因有分爲合格及不合格,被依止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依止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對象,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爲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正確的對象,二爲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對象不合格,叁爲依止之對象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爲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具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叁重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要說的是堪作我們的依止之對象。有關這一點,衲分爲兩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當依止之對象是什麼,然後講這對象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值得依止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爲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爲我們的現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者,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于龍王等,牠們本屬畜牲道衆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對象。至于惡鬼類等,衲就更加不必多講了。對于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爲妙。至心依止鬼道衆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爲鬼道中之小喽啰衆。此外有些人,雖不依止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叁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漢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彌陀,卻連叁寶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爲單單皈依叁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並不足以令我們離叁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叁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叁寶,但卻搞不清楚叁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叁寶到底是指什麼。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爲“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導師,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並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佛,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對象範圍內。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包括叁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雖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寶,但它們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叁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爲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值得依止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對象。剛才講述了應當依止之對象,現在衲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叁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道侶。所以,如要確定叁寶是否堪以信賴依止,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1) 自身亦難保者,肯定並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

  (2) 佛陀不單自己已離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怖畏。

  (3) 佛陀不單已得自在及有能力引導我們,而且亦願意引導我們。

  (4) 佛陀不但願意引導我們,而且絕不偏心。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作教導。

  

  由于上述這四原因,我們知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修持皈依之方法

  這一支分四點來講,一爲憶知其功德,二爲憶知其差別,叁爲誓願一生皈依,四爲不對其他對象依止。

  

  憶知叁寶功德

  我們應常常念叁寶之功德,現在衲只粗略地說一說,大家應于日後自己參考《廣論》等之有關部份。

  我們把叁寶之功德分開說,首先說佛寶之功德。

  

  佛寶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語、意及其事業這些不同角度闡釋。

  

  (1) 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圓滿身相有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共一百一十二種特征,例如無見頂及眉間白毫等。我們並非只因這些身相奇妙而贊歎,而是因爲它們之中的任何一項,皆必須經許多劫之修持方能獲得。

  (2) 佛陀之語功德

  今天衲在此法座上講經,由于語言障礙而必須有翻譯員協助,又由于聲量之薄弱而令坐遠處的人聽不清楚,佛陀說法可不是這樣的。在佛說法時,其聲美妙動聽,不論遠近皆可聽清,聽衆聽到佛陀以聽衆各所熟識的方言說法,而且所說的更是適合個別根機之恰當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這裏說法,便不需翻譯員及擴音器,四川人會聽到佛陀以四川話開示,北京人會聽到佛在說北京話,不論坐得遠或近,佛的話音一樣清晰。此外,下根的人會聽到佛在講適合下根理解及修學的法,中根者聽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則聽到佛在說上乘之法。這就是佛陀與凡夫的分別。

  (3) 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充滿悲心,不分親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說我們在五臺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許砂土混在一起讓佛陀看,佛能把它們分開,並說出:“這顆砂是五臺山的中臺一樹下所取的,那顆砂是北京雍和宮前馬路邊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別。沒有什麼是佛陀不知道的。

  (4) 佛陀之事業功德

  佛陀的身、語、意,不斷地爲衆生而作利益,而且這都是自然而發生的。

  

  法寶之功德

  因著正法,衆生才賴以斷除一切過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終成佛。佛陀之偉大及圓滿,全賴法寶所賜。所以,法寶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釋了。

  

  僧寶之功德

  菩薩、羅漢等的功德不可言盡,譬如說他們能化身千萬而利益衆生等。在佛經中,常常會讀到佛陀之羅漢弟子如何在一座講法中便令幾萬人同時見道的例子。

  

  憶知叁寶差別

  我們修持皈依叁寶,必須認知其分別。

  (1) 從定義上的分別來說,佛寶是圓滿證悟者,法寶是佛陀出現之結果,僧寶是修行佛法者。

  (2) 從作用上的分別來說,佛是開示正法者,法是斷除煩惱者,僧是其它衆生的模範。

  (3) 從對叁寶分別之態度上來說,我們應視佛寶爲供養之對象、對法寶視爲自己應當努力證悟的內容、把僧寶視爲同行的伴侶。

  (4) 從修持上的分別來講,對佛寶應供養承事,對法寶應如理修學,對僧寶應恭敬。

  (5) 從憶念叁寶的各別方法來說,應依前述之叁寶各別功德而作憶念。

  (6) 依佛寶及僧寶得益方法是以承事供養之心皈依等,依法寶的得益方法是以令自心生起法寶的心修學。

  

  誓願一心皈依

  我們一心認定及依止佛寶爲開示導師、法寶爲主要的皈依對象、僧寶爲修持之助伴。

  

  不依止其它對象

  如今的人,常常會說一些例如“我既皈依叁寶,但我亦皈依道教。它們都是同樣導人向善的宗教嘛…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利益未來生之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