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P3

  ..續本文上一頁amo manjusriye namo sushriye namo uttamashriye soha

  

  同時心生敬信,這便成爲了具足身、語及意之禮拜。

  現在我們上座,以雙跏趺之姿坐好。標准的雙跏趺稱爲“毗盧七支坐姿”。毗盧遮那便是大日如來,他是諸佛之身的代表。這種坐姿有七個要點,所以被稱爲“七支坐姿”,但有時我們會把數息法加上而稱之爲“八支坐姿”,此二者是同一回事。雙跏趺能令全身脈絡展開來,就似把雨傘打開了般,這有利于心的運作及修持,同時亦表義我們效法及紀念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師釋迦牟尼。

  現在說標准的雙跏趺坐法的要求。首先,我們雙腿盤起;把右手掌向上而疊放左掌上,兩拇指相觸;腰要挺直;牙齒及口唇保持自然,舌尖抵著上颚;眼睛半閉半開,觀著與鼻尖成一直線之前方地面;頭部略向前傾,下巴略向內收;雙肩挺直而平置,雙臂並不貼腋下而留少許空間。在上座時,我們宜比較著意地作出標准姿式,俟坐久後可略爲松懈少許,以免過度僵硬。如果有腳患或暫時不能雙盤座者,采單盤姿亦可,但在心中要想著自己正在雙盤,以表義我們效法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師釋迦牟尼。順帶一提,上述手印爲大乘之定印。小乘行者一般不把拇指相觸,這亦是如法的姿勢,但我們宜依大乘的姿勢要求而坐。

  坐好後,我們並不馬上念誦,而應先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果心理處于善心或中性的平靜心態,我們便可馬上開始念誦。如果心還未定下來,而充斥著貪、瞋等不平靜心態,便應先作調息,以把心轉變爲中性或善性,否則跟著下來要做的修心工作便難以有效用。我們透過專注,令心忙于想及呼吸,對貪、瞋等便會暫時放下,這是調息的原理及目的。

  現在教調息之方法。首先舉右手豎起食指,以右手指背壓左鼻側,以右鼻孔吸氣,再以右手指肉按右鼻側,以左鼻孔呼氣,如此重複叁遍;現在把右手放下,改用左手,以左手食指背壓右鼻側,用左鼻孔吸氣,再以食指按左鼻側,以右鼻孔呼氣,也重複叁次;最後把手放下,以兩鼻孔緩緩吸氣,再呼氣,也是做叁次;一共是九次呼吸爲一單元。在呼吸時,我們應盡力細細地、長長地、綿綿地吸入及呼出,越慢越好。在呼出時,觀心中的不淨及障礙化爲黑光而出。在吸氣時,觀諸佛、曆代祖師及上師之加持、功德與智慧等,化爲白光而入于己身,加持了自己的身、語及意。以上所教的調息法,只是衆多種同樣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它方法雖略有異處,但其功能及目的是一樣的。

  現在已說完上座及坐姿等要求。對初修道次第的人來說,坐姿尚可略爲妥協,但對修禅定或密法的人來說,完美的坐姿極爲重要,缺了它修持便會難有所成。

  在開始念誦前,我們還需調整動機及觀出皈依境。首先我們心想:“爲了衆生之利益,我必須成佛!爲了成佛,我必須修行!現在,我便要一心一意地好好修這一座!”

  皈依是修持之始,所以我們在任何修行之前,必定要先誦皈依。修皈依分爲觀想具體的皈依境及不觀想皈依境兩種方法,兩種方法都如法。事實上,諸佛本來便遍布于每一微塵之中,不論我們有否觀想或召請,他們都自然地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境界高的行者根本不必觀皈依境在自己前方。可是,凡夫若不觀諸佛在前,便難以生出信心,所以我們宜采用觀皈依境在前的方式而修。

  皈依境有許多種觀想方法,現在先講廣皈依境。我們觀皈依境在自己面前不高、不低、不遠、不近的虛空中,此亦即指眉間對開、遠不過二臂橫展、近不過半臂之距的面前虛空。在二臂橫展之距及半臂之距二限之間,我們宜依個人喜好選擇適宜之距離而觀皈依境。我們觀面前有一個廣大的寶座,其下有八獅承托,上有蓮花、日輪及月輪。月輪在上,日輪在下,二者均平置蓮心中,蓮花則在寶座上。這八頭獅子是菩薩化現,而非凡俗之畜生。在大寶座的中央,有五個略小一點、亦由八獅承托及具蓮花、日月二輪之寶座。最中央的座較大,其前、後、左及右的座比它較小一點。這亦是說,有五個小座放在一個巨大寶座上。在最中央之座上,是本師釋迦牟尼。釋迦佛之身相大家可自行看圖片參考。這尊佛的外相爲釋迦牟尼,但其體性其實爲行者自己的根本上師。什麼是“根本上師”呢?在這裏,“根本上師”是指其教法對我們的心最有幫助的一位師父。在釋迦牟尼的寶座之前方小座中央坐著自己的根本上師,小座上的四周是我們的其它師父。在這小座上的根本上師現平時我們所見的形相。這裏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如果我們的師父有殘疾,例如眼盲或腿殘等,此時在觀想中並不觀他們有殘障;第二,每位上師均有其座,這些座比五小座更小,亦即說每位上師坐座上,這許多小座放在巨座上之最中央釋迦牟尼座前的座上。如果你有十位師父,此時應觀面前有巨座,座上有五小座,在中央小座前方之座上,又有十個更小的座,其中央爲根本上師,其余九師的座環繞在其四周。在這些師父中,仍在世的師父坐蒲團上,若已圓寂的則坐蓮花及月輪上。這裏千萬勿觀想錯誤,否則不太吉祥。在最中央釋迦之右手邊小座上,其中央爲彌勒,彌勒之四周爲曆代廣行派及所有嘎登派與格律派祖師。在最中央釋迦佛之左手邊小座上,中間爲文殊,文殊之四周爲曆代深觀派及所有嘎登派與格律派祖師。在釋迦佛之後方小座上,中央爲金剛持佛,其四周爲曆代加持派祖師。濃縮地說,巨座上有五小座,中座爲釋迦佛,其前爲以根本上師爲首之所有我們自己的師父,其右爲以彌勒爲首之曆代廣行、嘎登及格律派祖師,其左爲以文殊爲首之曆代深觀、嘎登及格律派祖師,其後爲以金剛持爲首之曆代加持派祖師。在這五組師父之外圍,亦即巨座之上,是一圈一圈環繞排列的其它聖衆。最內圈是四密部本尊,由此逐層向外數是以叁十五佛及藥師八佛爲首之所有佛陀、以八大菩薩爲首之所有菩薩、辟支佛、羅漢、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間護法。在每一尊前,都放有代表他們的證法之經書。觀想力高者,還可觀每一尊都分別有其整個淨土及所有眷屬圍繞,例如說觀想觀音大士時便觀整個普陀淨土連同度母等眷屬具足。皈依境中的每一尊,都是活生生的,身上不斷變出化身到不同世界利益衆生,有些化身又剛在辦完事後回來而融入其本尊中,一派車水馬龍之忙碌景象。此乃廣版皈依境。在圖片中,由于難以用平面表達繪出五組師父,畫師很多時把他們中的其中叁組繪在上方虛空中,以方便表達。除了以上形容的皈依境外,我派尚有許多種大同小異的其它版本。每一部道次第論中所教的皈依境亦略有不同。以上所教的,只是挑其中一種教授而已。對初修者而言,以上這類廣皈依境恐怕不易觀想,所以衲也教授另一種稱爲“總持寶”的簡略皈依境觀法。這種觀法十分簡單,只觀一尊釋迦牟尼佛在面前,而在心中想著他其實便是一切上師、祖師、佛、法、本尊、菩薩、辟支佛、羅漢、空行及護法之總體化現。

  現在我們終于可以開始誦儀軌了。六前行儀軌有多種,今天采用較常用而又有漢譯本的版本 ——《賢士頸嚴》。儀軌中的前二支並無念誦內容,只有小字注明必須打掃、布設佛壇及上供等,所以我們從第叁支起誦。

  

  于自正前虛空處 現起八大獅子所擎高廣寶座 其上斑蓮日月輪座墊 上住體性我具恩本師 形相爲勝者釋迦牟尼佛 身色如純金 頂具肉髻 一面二臂 右按地印 左等持印 上持缽盂 甘露充滿 身披袈裟 其色金黃 相好莊嚴 光體清明 于此身所生光蘊聚中 雙足金剛跏趺而坐 于彼周圍 親承及曆傳上師 本尊 佛陀 菩薩 勇父 空行 主從護法等諸會衆圍繞而住 諸尊各自前方妙好座上 陳列各自所說教法 形作經函 體性光明 皈依境聖衆歡悅向我 我亦心念皈依境聖衆功德大悲而起淨信 作意思惟 我及諸母一切有情 從無始來至于今茲 雖已總受輪回 別受叁途種種重苦 猶有痛苦難知其際 我今幸而已獲難得義大殊勝暇滿人身 複值難遇稀有佛法珍寶 若不即證永斷輪回最上解脫正等覺位 後複仍須如其所應 總受輪回 別受叁途諸有重苦 安住正前上師叁寶 有力能救是諸苦故 我爲諸母有情義利 當求證得正覺果位 爲證此故 當皈依于上師叁寶  

  

  這是皈依境的描述及發心部份,隨誦隨想前述之廣或略境。

  

  皈依上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這四句皈依文必須念多遍至心有所感動方止。若欲以此儀軌合加行共修者,應于每座誦至此時集誦多遍,以積十萬之數。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這是大乘皈依及發心文,應誦叁或多遍,配合培養發心。

  

  若一切有情能離親疏愛憎安住等舍 何其善也 願其安住

   我當令其安住 懇請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 何其善也 願其具足

   我當令具足 懇請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 何其善也 願其遠離

   我當令其遠離 懇請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不離增上生暨解脫勝樂 何其善也 願其不離

   我當令其不離 懇請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這是四無量心。現時我們未能真正生出這樣的四心,但我們應發願于未來能真實生起這四心。

  

  爲利諸母一切有情 必須盡力速疾速疾證得正等覺位之寶 爲證此故 當以深道上師本尊瑜伽爲門 趣入修習菩提道次第教授

  

  這是不共發心。

  

  普願大地鹹清淨 無諸砂礫等雜物 

  平正勻齊如掌心 柔軟滑順琉璃性 

  天上人間供養品 或由實設或意變 

  無上普賢供養雲 願遍一切虛空界

  

  嗡 南摩 爸加華爹 班芝 沙哇 趴瑪打那 他化嘎他呀 阿啦哈爹 叁日叁仆達也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