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戒風,肅清了當時之不良風氣及種種邪見與假密法等。他總共在西藏住了十七年,最後示寂于西藏,再沒有回印度。祖師在藏地的弘法經過,衲就不細說了,總之,如果沒有阿底峽祖師入藏,藏傳佛教老早就已滅亡了。在祖師之弘揚下,佛教再度在西藏大爲弘揚,令當時成爲西藏佛教史上之其中一個黃金時期。大家日後若有機會去西藏朝聖,應該往離拉薩機場不遠的度母寺(Drolma Lhakhang)參拜。此寺爲阿底峽祖師當年經常講經之處,至今尚保存著他當年說法所坐之法座及當年由他隨身由印度帶入西藏的度母像與皿缽。此寺在近代的動蕩時期,因印度孟加拉國政府一再強烈要求,得以免于浩劫,至今尚保存得很好。寺中本來供奉了阿底峽的骨灰,但後來由印度孟加拉國政府請回祖師之生地建塔供奉。寺前的兩座小塔,其中一座內供有祖師之袈裟。
度母寺中由阿底峽大師親自加持的阿底峽像
度母寺主殿
阿底峽在西藏時,著成了一批論著,其中最大貢獻的莫過于他的《菩提道燈論》了。這部論,亦即後來之宗喀巴祖師之《廣論》及其它道次第大師論著的雛型。在佛教上,如果以好名、求利及慢心造論,即使所著之論文字優美及內容言之有物,往往亦未必能對讀者有利。現今之不少所謂“佛教學者”,以慢心作論,若是爲了充作畢業論著或對佛教初學者作少許導引,則還說得過去,但若要與古代論師之著作相比,則未免太天真了。現今許多具上師名者,亦有一些著作,這也是爲了權宜作爲初學者之入門導引而已,不可與古代論師之著作相提並論。真正的著論,必須具備叁種條件:
(1) 造論者通達五明;
(2) 造論者具有源自本師釋迦牟尼、未曾受汙染或中斷的清淨無誤傳承;
(3) 造論者得到本尊許可著論。
此叁前提中,具一或二者亦可作論,但阿底峽祖師卻叁者具備,且是以純正的悲心寫著,毫不沾染世俗之名利心。
阿底峽祖師于圓寂後,其法業由其弟子繼承,這一派系稱爲“噶登派”。在其衆多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頓巴祖師。我們格律派,亦稱“新噶登派”,即阿底峽祖師教法之後世繼承者。
西藏的佛教,主要分叁大弘揚期,始弘期乃由印度蓮華生及靜命二祖入藏傳法而始, 中間是阿底峽祖師,把一度衰敗了的正法重弘起來,後來則是宗喀巴祖師複興正法。今天西藏佛教仍有正法,實乃拜這幾位祖師之大恩德所賜。
以上爲略述菩提道次第祖師之殊勝功德。有關阿底峽祖師之完整生平及宗喀巴等曆代菩提道次第祖師之生平,見于各大傳記中,在此無法一一細述了。
許多人在研學《廣論》等論著時,都不太著重細讀造論者之功德部份。其實,我們必須細讀這些部份,才會明白所學之論的可靠性。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特點
剛才已說了阿底峽祖師之生平,以令聽衆了解此論的可靠性。現在衲說一下本論的殊勝之處。說論之殊勝特點,是爲了令聽衆對將說之法生起正確的敬信心。
在這裏,衲雖是在同時口傳《廣論》,但在說本論之特點時,我們其實並非單只在說《廣論》的特點,而是泛指菩提道次第系列的所有論著,亦即指依阿底峽祖師的《菩提道燈論》爲架構之所有論著,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及《菩提道次第略論》等等。
依傳承的科判來講的話,我們主要可以分四點來解釋本論的殊勝之處。這四個特點分別是:
(1)令學習者明白佛之衆多教法互不矛盾;
(2)令佛之教法變爲學習者的導修教授;
(3)令學習者明白佛之密意;
(4)令學習者免于極大謗法惡業。
令學習者明白佛之衆多教法互不矛盾
正如想登上樓層的頂樓者,還必須由底層門口進入,由下而上地一層一層登樓,不可能從天而降而直接進入頂層。同樣地,有心修持者,必須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密法屬于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屬于大乘的顯乘,出離心則屬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須具備菩提心及戒行。離開菩提心而修密,斷不可能有成果。缺了戒行,修密法不單沒有基礎,更對佛法有損。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須建基于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斷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的密法建基于大乘的顯部,而大乘的顯部則建基于小乘的出離心、皈依、四聖谛及十二因緣等教法。我們沒法把叁藏教理硬取出一部份,而說此乃足以令人圓滿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無一爲多余,亦無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幹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小部份,都是相輔相承、互相依靠的。若對前面部份的教法未生覺受,後面的部份絕不可能證悟。要把這些全部教法都通達,必須深入叁藏之大海洋中研學。能力或條件不足作此等研學者,則可依如《廣論》等包含一切要點在內的菩提道次第教法,視之爲根本經論而深入研修。實在連這也辦不到的話,則只好依靠師長口授之道次第開示而研修了。這裏所說的口授,並非指師長教授幾個咒語、真言或爲我們念誦口傳而已,而是指教授整條成佛之道由起點至終點的每一步修持方法。這裏所說的師長,亦並非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而已的上師,而是指掌握了整條完整的成佛之道路上的每一步之具格老師。
阿底峽之《菩提道燈論》及繼承此論的後世論著,例如《廣論》等,都是菩提道次第教法,亦即是包含具足了由初入門至成佛之全部教法在內的寶典。在現今年代,我們常常聽到修小乘者謂大乘非佛所說,修顯宗者又斥密法並非佛法,或修大乘者譏小乘爲低等根器者所修,或持密者妄說戒行爲劣根小乘之修而上根者不必執著持戒。這許多的誤見,全因我們對整條成佛之道及每一步之先後因果關系並不了解,所以導致到所有佛法只看似零散的、互不相連甚至互相矛盾的個別獨立教法。在學習菩提道次第教法後,由于它包含一切教理,而且更依修持之正確先後次序編排,我們便會感到豁然開朗,整條成佛之道便一目了然,所有似爲先後相互矛盾的佛法,再也不顯得有矛盾。衲舉一個例∶醫師會建議某些病者服用涼性藥品,在這病者另一次發病時,醫師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藥品,這並不是醫師的教示犯了先後矛盾的毛病,而是醫師針對病者不同的病況及時間而先後所作之建議,在病人燥熱時教以服用涼性藥,在他寒涼時教他服用溫熱藥物,這都是如理的。同樣地,針對不同根器之行者、不同的狀態之下,佛陀之先後開示便會有所不同。不懂全條成佛之道的先後次第關系的人,會誤以爲佛陀的教法前後矛盾,但對懂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來說,它們不但互不相違,反而相輔相承、互相依靠。
令佛之教法變爲實修教授
現今有許多人經常聽聞佛法,但卻不知如何實修。也有許多人認爲聽到的是理論,而實踐卻是另一回事,必須從別處另學。許多自稱修密法的人,聽學了經論法義後,卻不知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門以作修行。這些無法把法義與實修整合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爲教法及證法二者,教法是證法之因,證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長道路上,雖然經義全爲佛語,但何者先修、何者後修、何處當止修、何處當觀修,這些都絕不可有絲毫混淆顛倒。可是,若對整條成佛之道未有了解的話,要確保次第不顛倒是不可能的。學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對一切法義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語皆變爲對自己個人的實修教授。一旦通達了菩提道次第,在讀到佛經上的任何一句法義時,便自然知道此爲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環節、應何時修、應如何修等。
令學習者明白佛之密意
在佛陀說法時,是隨當時聽衆的根器而說的,有時依了義講說,有時依非了義講說,有時廣說無常,有時詳述菩提心,而且佛的密意在一時間不易明白。這些教法雖都是最殊勝之教法,但若我們擇其中一部、兩部經典而研學,往往會有不知從何修起的問題存在,而且亦往往有不能深入領會佛陀之密意的問題。菩提道次第教法,從一開始便勾劃出成佛次第及其先後分別,並不夾雜,令讀者直接契入佛語密意。如果我們先學懂了菩提道次第,再去學習其它經論,便會事半功倍,輕易地明了佛經內之密義。
令學習者免于極大謗法惡業
佛經有說:“謗經中一字,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毀之罪還大!”可是,我們今天環顧一下佛教徒的習慣,便會看到許多謗法的情況,小乘者稱大乘非佛說,顯宗稱密法乃外道,大乘卻又說不必執著小乘戒律,亦有人說唯獨某一部佛經是最殊勝的,甚至幾乎是在暗示說其余經典皆爲多余。我們若只尊重叁藏中的部份佛法,而不尊重其它部份,便已有輕視佛法之業了,何況說更直接毀謗法寶的的話呢!通達菩提道次第的人,從一開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爲成佛之所需、似有矛盾之處其實互不矛盾,所以便不會生出謗法或誤解的惡業了。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