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胜
着《广论》者虽明显地是宗喀巴祖师,但其实亦是文殊大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与文殊就如师徒或父子之关系,同时大师本人也就是文殊大士之化身。在着《广论》时,其实就等于是大智文殊大士亲自在造论。由于以菩提道次第之浓缩及依修学先后次序排列来造论之模式乃由阿底峡祖师所创始,《广论》之造者又可说是阿底峡祖师。如果再延伸出去,又因一切佛法无非道次第教授,而并非由阿底峡凭空创造,故《广论》之造者又可说是本师释迦牟尼。
有些人误以为,大乘佛法并非由佛所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释迦牟尼佛当年,曾多次宣说大乘法。在佛入灭后,上座部信众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变成上座部派别,但这并非说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行者都隐于山林,无法公开弘扬大乘法门。有些“学者”认为当时无大乘法,故此断定说佛从未开示大乘,这是不正确的。至后来,有一婆罗门种姓的女人,她对大乘式微十分痛心,便发愿:“愿我生子以弘大乘佛法!”后来她分别与两个男人生下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便是后来的无着祖师及世亲祖师,他们是弘扬广行派的先锋。至于深观派,则以龙树祖师为先锋。依以上原因,宗喀巴大师之《广论》一开首,便礼敬文殊大士及本师释迦牟尼佛之身、语、意三者。在礼敬句中,亦说明了传承乃来自龙树、无着及阿底峡等历代传承祖师。佛教之论著一贯都把皈依句放在首位,这是表达敬师及敬重传承之意义。在现今末法年代,很多人都不关心传承,亦不敬师,殊不知一切成就皆端赖于历代之师父传承。
在《广论》之论首也略述了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胜。在末法年代,大部份人并不愿听闻佛法,愿听闻佛法者又未必真的愿修持,欲修者又因五部大论等浩如烟海而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处入手。在末法年代,不少人把佛教学问与佛教的修持视为两码事,不懂把二者合一。菩提道次第教法之基本目的,便是教授如何把学与修合而为一,把深观派、广行派等一切佛法的见解呈现于读者面前,并教授如何把它们变为修持内容。此教法涵摄一切佛法义理在内,不论大乘、小乘、无着、龙树、阿底峡等之法理,无不包括在内。对修行人来说,这相当于八万四千法门、三藏一切法要的精华呈现于面前,故此它是一条完整无误的成佛之道。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干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开示。衲知道大家可能都迷于菩提道次第教法后面的深妙章题,但试问若前面之觉受未生,后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将会着重讲前面的部份。
在佛教传统上,开大座说法时,有一定的规矩。这种规矩有两种主流,一出自印度那兰陀佛教大学(Nalanda),另一乃印度超戒寺(Vikramashila)传统,这两种说论规矩都是正确的。今天,我们依超戒寺传统来讲论。
超戒寺说法的规矩,是要在说正题前,先说造论者之权威性、所说之教法本身之特点及讲演说法与闻法者该依的规矩。前二者是为了令听众知道将说之法的来源清净和有依据,以令听众生出敬信心;后者是为了令教授过程最具效益。
造论者之权威性
前面说过,《广论》之内容源自释迦牟尼佛,其模式出自阿底峡祖师的《菩提道灯论》 ,而《广论》的本身则由宗喀巴祖师所著。故此,凡说此论,应在说造论者的权威性部份时,把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底峡祖师及宗喀巴祖师的生平详说,甚至最好是把由本师释迦牟尼佛至衲的师父之间所有祖师的生平传记都说一遍。今天我们没时间,只好依《广论》内容而只挑阿底峡祖师的生平作一略述,聊作填充。阿底峡祖师及其它历代祖师的传记,大家应详读,以生起大信心(注:阿底峡祖师之传记汉文版,见法尊法师所著《阿底峡尊者传》)。在讲说阿底峡的生平时,我们一般依三方面来讲述,首先是介绍祖师的出生,然后说他修学的成就与经过,最后说他在学成后为佛教所作之贡献;其中第二方面我们又分两点来讲述,一为他在知见方面的成就,次为他在证悟方面的成就;有关祖师的贡献,我们也分两部份来讲述,一为祖师于印度为佛教所作之贡献,二为他在藏地为佛法所作贡献。
以上所说的这种分支归类称为“科判”。整部论是由许多章题及其内容组成的,而科判是它的骨干,这是十分重要的。学《广论》的人,应努力熟悉其科判,才能对整个成佛之道的次序先后及各部法理相互关系弄清。讲授《广论》或其它佛法的导师,更应熟背科判,才不会漏说或说法颠倒次序。顺带一提,道次第的“八大引导”之科判十分类似,但实则有细微分别,不容混乱。
现在我们开始说祖师生平,首先说他的出生。
祖师殊胜之出生
祖师在公元982年生于印度东部现今称为“孟加拉国”(Bengali)的一个国度,他的父亲是善胜王(Kalyanashri),其母为吉祥光(Prabhavati Shrimati)。祖师生为三位太子中的次子,其兄为莲华藏太子(Kamalgarbha),其弟为吉祥藏太子(Shrigarbha)。祖师之俗家名为“月藏”(Chandragarbha);“阿底峡”之名,乃后来入藏后藏王所奉之号。在祖师出生之前后,有许多神奇稀有的灵应。
祖师修学之成就与经过
说这部份时,我们可以依两方面来讲祖师之功德和成就,一是依他的学而说,另一是依他的修而说。
祖师学习之经过
在祖师年甫岁半时,其母后带他朝礼寺院。这是祖师第一次出巡,全城市的人民都夹道迎接,年幼的祖师便问其母后:“这些是什么人呀?”母后告知其为国民,当时才一岁半大的祖师竟发愿:“愿这些人与我一样地富足幸福,愿我能引领他们入于佛法!”我们一辈凡夫。学佛这么多年了,还不外乎是在祈愿自己发财、出名、长寿及幸运等等,几曾真心为他人的福乐而发过愿呢?祖师当时才一岁半,已经发这样的一种利他之愿,把当时的国民都吓呆了。从这点上,我们便可看出祖师并非凡夫。
祖师在三岁时,便通文学及诗词。在六岁时,他对大小二乘佛法已有一定理解。对我们凡夫来说,这好象是在说神话故事般,这只是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想象不来圣人的非凡智慧。
在廿一岁时,祖师已能通达文学、工巧及医学等,同时亦开始寻师学法,舍弃了太子的地位,正式离家修持。到廿九岁时,祖师依印度闻名的那兰陀佛教大学长老菩提贤(Bodhibhadra)受具足戒出家,其比丘名为吉祥燃灯智(Dipamkara Shrijnana)。随后,祖师先后依止大智鹃(Vidyakokila),小智鹃(Avadhutipa)、戒护长老(Shilarakshita)等许多法师学习显密佛法,并在一称为“黑山”(Krishnagiri)的地方居住了许多年。后来,祖师虽已学问渊博,却仍未满足于现状,欲求最高的菩提心教法。在当时,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当时全教公认的“菩提心之王”金洲大师(Suvarnadvipi)便正住在该地。为了求最胜的菩提心法,阿底峡祖师便出海前往现今印度尼西亚称为“苏门答腊”(Sumatra)的地方。这种海上长途旅程,在古代是十分凶险的事。当时阿底峡早已是名振一方的高僧了,但为了求法,他仍然不畏艰险地出航,历经十三个月之海险才到达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祖师共住上了十二年,尽得金洲大师之教法,然后便回到印度。
阿底峡祖师的一生中,总共依止过一百五十七位上师参学,但他从未令任何一位上师生恼,而是以完美的敬师态度恭敬侍奉各师的。在这百多位大师座前,祖师学得广行、深观二派一切教法,对显、密、大、小乘之三藏正法无不通晓,尤其戒学方面,大师不单对自己所属之大众部戒学通达,还对十八部派所有戒学之诸细微分别也都通达无误。
祖师的修持成就
祖师不单在学问方面广博多闻,在修持方面亦是我们完美的模范。
不论是对别解脱戒、菩萨戒或密戒,祖师从不违犯。即使对最细微的支戒,祖师仍护持严谨,如同我们保护自己眼珠般。连最小的支戒,如常持三衣一钵及锡杖等,祖师宁舍命亦不肯略有违犯或开许。故此,祖师当年被公认为大持律长老。
在定学及慧学上,祖师亦得证共与不共诸种成就,这些在祖师传记有详述,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本师释迦牟尼原为太子,后来却毅然舍弃王位出家。阿底峡祖师也是一位太子,同样也舍王位出家。这样的大师,对最细微之禁戒亦不愿开许,我们当发心效法。
祖师为佛教所作贡献
这一章题,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讲述,一为祖师在印度时的贡献,二为他在入藏地后对正教之贡献。
祖师在印度为佛教所作贡献
祖师由印度尼西亚回到印度后,曾住在佛陀成道之处——菩提伽耶(注:Bodhgaya,即今之印度中部比哈省)——的大觉寺(Mahabodhi),又曾三次把前来挑战佛教的外道师辩倒,令他们皈依正法,维护了正法之地位。此后,印度一王把超戒寺奉献予祖师,迎他为寺主。
祖师在西藏为佛教所作贡献
在阿底峡入西藏弘法之际,藏地的佛法处于极为衰败的状态。这种状态,除现今外,在西藏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不信佛法的郎达玛王灭法,第二次是阿底峡入藏前夕,第三次是宗喀巴弘法前的年代。在阿底峡入藏前之时期,西藏有许多“密法行者”,他们轻视戒律,动辄便说比丘为小乘根器、持律者为低等行者,又说只有他们这些“不拘外相”的“密法大师”才是大根器。由于这种情况,当时密法与戒律几乎是水火不容的两极,不少人以密法为借口,纵情饮酒作乐,所修的亦只是被污染了的密法传承,还有许多冒名的“密法大师”从印度入藏,以弘法为名,实则为求赚钱及求名。祖师在西藏重弘…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