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戒风,肃清了当时之不良风气及种种邪见与假密法等。他总共在西藏住了十七年,最后示寂于西藏,再没有回印度。祖师在藏地的弘法经过,衲就不细说了,总之,如果没有阿底峡祖师入藏,藏传佛教老早就已灭亡了。在祖师之弘扬下,佛教再度在西藏大为弘扬,令当时成为西藏佛教史上之其中一个黄金时期。大家日后若有机会去西藏朝圣,应该往离拉萨机场不远的度母寺(Drolma Lhakhang)参拜。此寺为阿底峡祖师当年经常讲经之处,至今尚保存着他当年说法所坐之法座及当年由他随身由印度带入西藏的度母像与皿钵。此寺在近代的动荡时期,因印度孟加拉国政府一再强烈要求,得以免于浩劫,至今尚保存得很好。寺中本来供奉了阿底峡的骨灰,但后来由印度孟加拉国政府请回祖师之生地建塔供奉。寺前的两座小塔,其中一座内供有祖师之袈裟。
度母寺中由阿底峡大师亲自加持的阿底峡像
度母寺主殿
阿底峡在西藏时,着成了一批论著,其中最大贡献的莫过于他的《菩提道灯论》了。这部论,亦即后来之宗喀巴祖师之《广论》及其它道次第大师论著的雏型。在佛教上,如果以好名、求利及慢心造论,即使所著之论文字优美及内容言之有物,往往亦未必能对读者有利。现今之不少所谓“佛教学者”,以慢心作论,若是为了充作毕业论著或对佛教初学者作少许导引,则还说得过去,但若要与古代论师之著作相比,则未免太天真了。现今许多具上师名者,亦有一些著作,这也是为了权宜作为初学者之入门导引而已,不可与古代论师之著作相提并论。真正的着论,必须具备三种条件:
(1) 造论者通达五明;
(2) 造论者具有源自本师释迦牟尼、未曾受污染或中断的清净无误传承;
(3) 造论者得到本尊许可着论。
此三前提中,具一或二者亦可作论,但阿底峡祖师却三者具备,且是以纯正的悲心写着,毫不沾染世俗之名利心。
阿底峡祖师于圆寂后,其法业由其弟子继承,这一派系称为“噶登派”。在其众多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顿巴祖师。我们格律派,亦称“新噶登派”,即阿底峡祖师教法之后世继承者。
西藏的佛教,主要分三大弘扬期,始弘期乃由印度莲华生及静命二祖入藏传法而始, 中间是阿底峡祖师,把一度衰败了的正法重弘起来,后来则是宗喀巴祖师复兴正法。今天西藏佛教仍有正法,实乃拜这几位祖师之大恩德所赐。
以上为略述菩提道次第祖师之殊胜功德。有关阿底峡祖师之完整生平及宗喀巴等历代菩提道次第祖师之生平,见于各大传记中,在此无法一一细述了。
许多人在研学《广论》等论著时,都不太着重细读造论者之功德部份。其实,我们必须细读这些部份,才会明白所学之论的可靠性。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特点
刚才已说了阿底峡祖师之生平,以令听众了解此论的可靠性。现在衲说一下本论的殊胜之处。说论之殊胜特点,是为了令听众对将说之法生起正确的敬信心。
在这里,衲虽是在同时口传《广论》,但在说本论之特点时,我们其实并非单只在说《广论》的特点,而是泛指菩提道次第系列的所有论著,亦即指依阿底峡祖师的《菩提道灯论》为架构之所有论著,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及《菩提道次第略论》等等。
依传承的科判来讲的话,我们主要可以分四点来解释本论的殊胜之处。这四个特点分别是:
(1)令学习者明白佛之众多教法互不矛盾;
(2)令佛之教法变为学习者的导修教授;
(3)令学习者明白佛之密意;
(4)令学习者免于极大谤法恶业。
令学习者明白佛之众多教法互不矛盾
正如想登上楼层的顶楼者,还必须由底层门口进入,由下而上地一层一层登楼,不可能从天而降而直接进入顶层。同样地,有心修持者,必须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密法属于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属于大乘的显乘,出离心则属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须具备菩提心及戒行。离开菩提心而修密,断不可能有成果。缺了戒行,修密法不单没有基础,更对佛法有损。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断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的密法建基于大乘的显部,而大乘的显部则建基于小乘的出离心、皈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等教法。我们没法把三藏教理硬取出一部份,而说此乃足以令人圆满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无一为多余,亦无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干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小部份,都是相辅相承、互相依靠的。若对前面部份的教法未生觉受,后面的部份绝不可能证悟。要把这些全部教法都通达,必须深入三藏之大海洋中研学。能力或条件不足作此等研学者,则可依如《广论》等包含一切要点在内的菩提道次第教法,视之为根本经论而深入研修。实在连这也办不到的话,则只好依靠师长口授之道次第开示而研修了。这里所说的口授,并非指师长教授几个咒语、真言或为我们念诵口传而已,而是指教授整条成佛之道由起点至终点的每一步修持方法。这里所说的师长,亦并非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而已的上师,而是指掌握了整条完整的成佛之道路上的每一步之具格老师。
阿底峡之《菩提道灯论》及继承此论的后世论著,例如《广论》等,都是菩提道次第教法,亦即是包含具足了由初入门至成佛之全部教法在内的宝典。在现今年代,我们常常听到修小乘者谓大乘非佛所说,修显宗者又斥密法并非佛法,或修大乘者讥小乘为低等根器者所修,或持密者妄说戒行为劣根小乘之修而上根者不必执着持戒。这许多的误见,全因我们对整条成佛之道及每一步之先后因果关系并不了解,所以导致到所有佛法只看似零散的、互不相连甚至互相矛盾的个别独立教法。在学习菩提道次第教法后,由于它包含一切教理,而且更依修持之正确先后次序编排,我们便会感到豁然开朗,整条成佛之道便一目了然,所有似为先后相互矛盾的佛法,再也不显得有矛盾。衲举一个例∶医师会建议某些病者服用凉性药品,在这病者另一次发病时,医师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药品,这并不是医师的教示犯了先后矛盾的毛病,而是医师针对病者不同的病况及时间而先后所作之建议,在病人燥热时教以服用凉性药,在他寒凉时教他服用温热药物,这都是如理的。同样地,针对不同根器之行者、不同的状态之下,佛陀之先后开示便会有所不同。不懂全条成佛之道的先后次第关系的人,会误以为佛陀的教法前后矛盾,但对懂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来说,它们不但互不相违,反而相辅相承、互相依靠。
令佛之教法变为实修教授
现今有许多人经常听闻佛法,但却不知如何实修。也有许多人认为听到的是理论,而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必须从别处另学。许多自称修密法的人,听学了经论法义后,却不知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门以作修行。这些无法把法义与实修整合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为教法及证法二者,教法是证法之因,证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长道路上,虽然经义全为佛语,但何者先修、何者后修、何处当止修、何处当观修,这些都绝不可有丝毫混淆颠倒。可是,若对整条成佛之道未有了解的话,要确保次第不颠倒是不可能的。学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对一切法义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语皆变为对自己个人的实修教授。一旦通达了菩提道次第,在读到佛经上的任何一句法义时,便自然知道此为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环节、应何时修、应如何修等。
令学习者明白佛之密意
在佛陀说法时,是随当时听众的根器而说的,有时依了义讲说,有时依非了义讲说,有时广说无常,有时详述菩提心,而且佛的密意在一时间不易明白。这些教法虽都是最殊胜之教法,但若我们择其中一部、两部经典而研学,往往会有不知从何修起的问题存在,而且亦往往有不能深入领会佛陀之密意的问题。菩提道次第教法,从一开始便勾划出成佛次第及其先后分别,并不夹杂,令读者直接契入佛语密意。如果我们先学懂了菩提道次第,再去学习其它经论,便会事半功倍,轻易地明了佛经内之密义。
令学习者免于极大谤法恶业
佛经有说:“谤经中一字,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毁之罪还大!”可是,我们今天环顾一下佛教徒的习惯,便会看到许多谤法的情况,小乘者称大乘非佛说,显宗称密法乃外道,大乘却又说不必执着小乘戒律,亦有人说唯独某一部佛经是最殊胜的,甚至几乎是在暗示说其余经典皆为多余。我们若只尊重三藏中的部份佛法,而不尊重其它部份,便已有轻视佛法之业了,何况说更直接毁谤法宝的的话呢!通达菩提道次第的人,从一开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为成佛之所需、似有矛盾之处其实互不矛盾,所以便不会生出谤法或误解的恶业了。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