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陽光燦爛的戶外,也于事無補;同樣的道理,輪回裏的衆生因爲無明,導致妄想、錯亂、顛倒,根本無法看到實況,所以他們執有爲實。雖然哪怕這個無明也是無自性的,但如果我們要證悟空性和除去無明,就必須依靠聞法、思維、修行才能成功。
樂手歡唱清歌時,音若分析無自性,悅音集起未伺察,人心煩悶得消除。
業與因果若分析,亦無本性之異同,諸法明現顯生滅,各種苦樂受似真,
雖僅表象當取舍。
如果我們不去分析、思維,在欣賞歌舞、音樂的時候,會覺得它很令人感動、很悅耳,就好像它是有自性似的。可是,如果經過觀察,我們會明白,這是音符、旋律、每一樂器、樂師等等很多因緣組合的結果而已。雖然它只是很多因緣組合的結果而已,但它的功能和效果卻不能被否認。
從苦樂的本身來說,它們確實根本沒有自性,而只是緣起,但我們仍須對善惡取舍。
水滴注滿瓶器時,非第一滴注滿瓶,亦非末滴個別滴,緣起聚集瓶注滿。
苦樂果報經曆時,非由第一刹那因,亦非最後刹那等,緣起聚集曆苦樂,
雖僅表象當取舍。
一個水滿的杯,不是第一滴水造成的,也不是中間的某一滴,也不是最後的那滴。水是逐漸倒滿的,最後成爲了滿杯。杯子、每滴水、倒水者、時間等因素,造就了一杯水滿的杯子,缺一不可。緣起的道理,和這比喻相類似。苦樂的感受,也是因爲過往業力的累計作用和組合,導致我們體驗到不同的結果。
愉悅未察獨立生,但此表象無實心,雖如所現似實存,劣者難解此深法。
苦樂等等,如果我們不觀察,它們似乎很真實,可是如果我們觀察,就能知道苦樂等並非獨立自存,可是卻又不是不存在。這一點並不容易通達,它非常難明白,在中觀以下的見都無法明白這個意思的核心。如果我們把自己所看見的,和空性化爲一體,就能了悟到緣起作用和空性其實不但並不矛盾,反而互相符合、互爲一體,這就達到了殊勝見了。
現今于此入等持,唯只表象何曾有,非有即無何者有,斷言是非何人能?
菩薩境界的行者,能夠見世俗谛和勝義谛,可是他們在住于勝義谛時不同時見世俗谛,而在建立世俗谛的時候卻不同時見勝義谛。要同時住于二谛,唯獨佛陀的境界能達到。
主客自性皆不存,取舍皆離無戲論,本性智力不做作,煥發安住成大士。
在我們修空之時,要把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圓滿融合,所緣境和空性皆無自性,善惡亦並無自性,皆爲無分別之空性,以此而達至成就。
如實世俗與勝義,俱修兩種菩提心,無間圓滿二資糧,二義完善得成就。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我愛執的過患、愛他的功德後,以自他交換的方式修世俗菩提心,並通過修空性而修勝義菩提心,最後便能徹底消滅我愛執,相當于把它拔了根。在此以後,我們不會再産生新的惡業,而舊的業報,或許還會有少許殘留下來的必須承受,然而在此階段這已經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了。最後,我們圓滿了福德、智慧這二資糧,就能證得佛陀的色身和法身。
跋
于各種不同可怕猛獸遊走之森林深處,精通教理的大瑜伽士達摩拉克西(Dharmaraksita),依其神聖上師言教之總合,作此《製敵要害利器之輪》,于濁世可怕的密林深處中修習之。他將此論傳授給阿底峽後,阿底峽爲了調伏許多剛強難調的衆生,也不停地不偏不倚地修習,他留下此悟道歌:
我棄王土修難行,因積功德遇上師,聖法甘露授予我,今得對治心誦持。
教義宗派無偏私,心智開展學所有,奇妙淵博我雖見,此法濁世生利益。
如之雲。于印度西藏多得不可思議的弟子中,授予爲薄伽梵母度母等無量本尊所授記的具德弟子優婆塞種敦巴,做爲調伏西藏邊地難度徒衆之法。第二佛父子阿底峽與種敦巴亦任班智達與譯師。
現在到了此論的尾聲。本論作者是印度的法護大師,即文裏說的“大瑜伽士達摩拉克西塔”; “法護”是梵文Dharmaraksita的意譯,而“達摩拉克西塔”則是梵文Dharmaraksita的音譯。
在最後的跋文裏,說明了法護大師在“濁世可怕的密林深處”修習。在不了義的層面解釋,“濁世可怕的密林深處”是指大師身處的印度某森林裏,有很多危險的吃人毒蛇、猛獸等出沒。從了義的角度解釋,這卻是在指到處都是心中充滿了貪、嗔、癡的衆生。
法護大師把此論傳授給阿底峽大師,阿底峽大師把它從印度帶進了西藏,傳授予其學生種敦巴,然後種敦巴一直把此法傳承下來,一代一代的代代相傳,至今未斷,直到衲的根本上師赤江金剛持,而衲在赤江大師座前接受了此論的簡單講解傳承,不過遺憾的是當時沒緣進一步求得其詳解。現在衲已經講完了,大家以後請盡力按照此論內容修心。雖然我們不見得能圓滿地修,但也不是說一點也做不到。反正,我們盡力去修,而對無法修的部分,我們起碼學習一下,然後發願、祈禱早日有能力做這樣的大修行,這是一種動機。無論我們修任何法門,動機和最後的叁輪體空的回向都是很重要的。同時,信心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致力于培養自己的信心,譬如對業、因果、無常的信心等,必須狠下功夫去修,否則的話,哪怕我們磕頭磕到頭破血流,或者供曼達修到手破見骨,也很難說真的消除了多少的罪業,甚至可能沒有多大用處。這是古來噶當派祖師們的見解。
《《修心劍輪》噶登派修心論著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