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醫學點滴▪P2

  ..續本文上一頁、氣脈系統、血統循環系統、內髒分布及各器官功用圖、診脈方法及各種脈象描述、治療方法、飲食與健康之關系死亡征兆、各種藥物之療效、針炙療法及下炙部位、患病起因等等不能言盡,全部以淺白易明之圖像表達,輔以少許解說文字。這種教學工具是極爲有效的,能令學員易于記憶、明了及吸收。在中醫及西醫文化中,雖然也有以圖畫協助教學的例子,但主要只是有關生理結構、內髒、骨骼等之圖像,似乎並無以圖像表達脈像,甚至包括醫德、曆史及診斷方法等的挂圖。這種涵括所有醫學知識(包括其曆史及傳承在內)的套圖,是藏醫學獨有的文化。這一套挂圖,在古代是極爲希有的手繪精品,現今在市面上有藏漢文及藏英文版的精美複製品出售(注:稱爲〈四部醫典系列挂圖全集〉)。國外也有一本英語的藏醫介紹圖冊,裏面也印出了多張新繪的「醫畫」,另外附上頗爲淺白的解說介紹,是一本十分精美的印刷品(注:即The Tibetan Art of Healing,見書末附頁)。

  西藏醫學中的醫德概念

  由于西藏醫學本身就與佛法有極爲密切之淵源,所以醫德之概念在西藏醫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在其它的醫學體系中,醫德同樣是深或淺地被重視的。但在西藏醫學中,它的地位比其它醫學文化中更爲重要!在其它醫學體系中,醫德與醫者之治病水平並不被視爲相連,但在但西藏,人們投醫時選擇醫師必會先觀察其醫德,其醫技水平及知識只是次級之准則。

  在一位西藏醫師而言,他的行醫生涯並不只是一份職業,而是他的修持。故此,智慧與悲心是同等地被重視的。他不但要負責醫治病人的生理病患,同時也擔當著照顧病者的心靈健康的責任。在五零年代及以前,以藏醫作爲職業的人大多是虔誠的修行人,把自己之事業視爲利益衆生的個人修持。

  從事藏醫事業的人,自入門學習開始便會背誦出自〈四部醫續〉及相關醫典中的醫師戒誓,其中包括:對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親疏、治病施藥不能設定條件及固定回報、不貪錢財名利及不視病人之排泄物爲汙穢等等。這些都是衲自幼年每天必須背誦的誓戒。〈四部醫續〉中亦提及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關系、醫師之個人品德要求、醫師對徒弟的責任及治病之態度等等。

  很多人認爲醫德雖然是重要,但治療效用與醫德並無關連。西藏醫學卻認爲一位醫師之能力與其品德有莫大的關系,甚于其醫學知識及技術水平等因素!衲本人就親身體驗過不少例子,有一位醫不論在知識、經驗及技術上都是有極高造詣的,但看他的病人往往就久病不愈,再改看其它醫師,其它醫師知道前述醫師是極有知識及經驗的前輩,所以往往沿用同樣的處方及不同樣的判斷,病人很快就好了!衲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所以現在所談的或許大家並不接受,衲卻依然照說,因爲傳統上的確是這樣教授的,衲也深信如此!一個技術及知識平平的醫生,如果他有真正的慈悲心,他所開出的處方可能比一位沒有慈悲,但技術與學識皆爲一流水平的醫師所開的處方更有療效!衲見過有很多的醫師在技術及知識上只是一般水平,所開出的藥方也只是平平無奇,但療效卻十分大,這些就是有慈悲心與無慈悲心之分別!

  衲在第一天開始學習醫術的時候,家師第一包就是:「知識與技術只能令一個人成爲醫學上的專家,卻不能令他成爲一個良醫!只有在同時具備慈心與悲心時,他才會成爲一位良醫!」;在衲學成了,告別家師的時候,他在臨別的一刻爲納作了最後的一次開示:「我所教你的只能令你具備醫學知識,卻不能令你成爲良醫!只有慈悲心才能令你成爲一位良醫!」。這已是四十多年前之事了。在此以後,由于政治的變化,衲再未見上家師一面,但這一番開示卻言猶在耳,沒有一天不會想起!

  由于醫德的要求,藏醫的收費製度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傳統上,窮者求診是不可以收診金的,中等家境者視乎他們自己的發心而收適量診金,有錢的人則往往會發心損獻適量診金以上的金額補貼醫師對窮者之免費贈醫施藥。所以藏醫一般是根本沒有訂立診金金額的。在今天,很多藏醫仍然保持這個傳統,在印度的「醫曆學院」也一樣保持了這種製度,出家人及窮人免收診金,藥物則酌情洛收少許或免費。衲本人一生中爲人診病施藥,亦遵家師所訓,從未收費。

  今天在場的人中,大多爲信仰佛法的中、西醫及學習醫術的學生。現今的社會或許與以前不同了!大家可能覺得不設診金定額就不能維持生計。衲建議大家至起碼要把病人的利益與幸福放在首位,個人的生計頂多只可視作次等重要!否則即使技術及學識再好,也不能成爲一位良醫!要成爲一位良醫,就不能以世俗名利態度處世。一位良醫與一個世俗的人剛剛相反:醫師要把病人放在第一,自己之利益放在最後!大家應該把行醫視作個人的修持,而不是一種求取名利及糊口的工具!

  在醫德方面,還有一點值得與大家談談的。衲的弟子中有好幾位是西醫。他們在判斷到一位病人並無生存希望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直接告訴病者。這一點與藏醫完全相反!衲總覺得這是很有趣味的異處,或許它正反映出東西方文化之不同之處!

  西藏人幾乎全部都是信仰佛法的。佛法中視死亡爲另一個生活之開始、論回中的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終結。西藏人不論僧俗都對佛法及輪回有極堅定的信仰。死亡只被視爲一種轉變,並非一個終結。所以西藏人對死亡似乎比西方人看得豁達自在。

  藏醫在診斷到病者並不可能痊愈的時候,往往會直接告知。他們一般不會提到「死」這一個字,通常是向病者說:「你最好准備一下行李,准備步上旅程吧!」。藏醫一般都十分直接,毫不隱瞞病者,不會給予錯誤的希望予病人。在西藏的文化中,也許這樣做是最恰當的。病何以有時間處理遺産、交代後事及精進于佛法上之修持,放下對世間親人財産之執愛,以准備迎接未來生。對西藏人而言,死亡並非壞事,它只是一種變幻而已!衲聽說西醫中的醫德准則是不告訴病人將會死亡的訊息。這一點與藏醫剛好相反,反映出不同文化中的人對死亡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西藏醫學之基礎理論

  西藏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西方醫學截然不同,其中部份與漢醫理論是相符的,但又有部份獨特的概念。

  在西藏醫學中,對胚胎形成之過程有極爲精確的描述。在古西藏的醫典中,早有記載婦女受孕及胚胎自受精始每周的發育情況。這些詳盡細致的描述,令現今的西方醫學家也深表驚訝。

  對死亡的過程,西藏也有甚爲精確的學問。對佛教徒來說,預先了解臨終的過程細節其實是很重要的。在西方,很多人都喜歡向西藏僧人及醫師討教有關死亡的過程;但在東南亞,很多人對談論死亡有些忌諱,所以我們現在就不談這方面了。

  對人體解剖生理學,藏醫體系中也有很准確的數據。藏醫學把人體區分爲七種基質及叁種穢質:血、唾液、脂肪、肌肉、精、骨及骨髓爲七基質,汗、尿及糞便爲叁穢質。這些物質在體內有一定的量,過多或過少及相互間之平衡失調都會引致疾病。此外,藏醫對人體骨骼結構、五髒六腑及肌肉組織等的學問也完整而准確,與現代科學研究結果不謀而合,但這些學問卻比西方科學早了千多年就形成了。

  在藏醫學中,經絡系統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這一點與漢醫學是相似的。經絡可以被歸納爲黑脈與白脈兩組。黑脈又分爲跳動脈與不跳動脈兩類,全部由心部向身體各部份伸展。白脈源自腦部,如榕樹根般向下延伸而遍布全身。這些經絡,是藏醫學的關鍵。在放血或針灸時,都必須依據經絡系統學問而進行。身體及精神上的病症,也大多與經絡有直接的關系。

  人體的生理與心理功能由叁大元素所維持,即「隆」(loong)、「赤巴」(tripa)及「培根」(beygen)。這叁種元素的形成與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有直接的關連。在正常健康的情況下,叁者是相互平衡而協調地運作的。如果有內在因素(年老等因素)或外在因素(季節變化、起居飲食等因素)導致這叁者之其一或幾種過盛或過弱,叁者的平衡狀態便會失調,從而引致七基質及叁穢質之不平衡,進而演變成身心的病症。藏醫的工作,便是透過施藥或其它療法把各元素調整至本來之協調平衡狀態,從而令身體重獲健康。

  「隆」是推動人體機能的動力。它基本上就等于漢醫學中所說的「氣」,但在細節定義上或許有些微的異處。肉眼雖然看不到氣的存在,但它是的確存在的一種元素。它無形態、無味、無色,但可以由脈診等方法探測得知。氣的原始形態是四大元素中的風大。即使在這間講堂中,也充滿了風大,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風大是四大元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它是整個宇宙運作的基礎,例如星體運作之軌迹、速度及相互間之適當距離等都是由風大這元素所維持的。

  身心的各種病患,大多都與氣有關連。在醫學上,如果不承認氣的存在,或對它的認識不夠,任何診斷及治療頂多只能達到次等的水平。所以,一個對氣缺乏認識的醫學體系,並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西方醫學現今已達到極高的水平,有極多科學儀器,又能做到很多傳統醫學辦不到的事情,但卻偏偏缺乏了對氣的認識。如果西方醫學有一天承認了氣脈的存在,配合氣脈學問及西醫的先進科技,肯定會令人類醫學發展達到想象不到的水平!

  氣充斥于人體內所有部位,聚集于腦、心及骨骼中而運行于體內之經脈。它維持肢體活動、呼吸、思維感覺、排泄、分解食物及血液之循環。氣又可細分爲五種:持命氣、上行氣、遍住氣、下泄氣及伴火氣。持命氣支配吞咽、呼吸等動作及五官之反射,與精神心智有直接關連;上行氣支配口語及記憶力;遍住氣遊走于全身而支配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下泄氣在肛門、大腸、膀胱等部位運行,支配大小便排泄、精液的生産運輸及婦女分娩等功能;伴火氣運行于胃、肝、腸及膀胱之範圍…

《西藏醫學點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