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P3

  ..續本文上一頁淨與不淨的經驗狀態中,我們可以想辦法離于二元的觀念,不受自己分別對立的念頭影響,並依上師的指導去做。如果能舍離對待的念頭,則一切便是清淨的了。

  問:一個未開悟的老師可以當金剛乘的上師嗎?

  一位金剛上師要有能力帶領他的弟子到達圓滿的解脫之境,這個特質居于一切之上。未開悟的上師僅可帶領弟子到他已達到的境界。

  問:荷比印地安的法教與金剛乘的有關連嗎?

  我不清楚。

  問:他們也教導我們觀清明。

  荷比印地安?我不認爲有關連。Gmb到美國時,也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很多荷比印地安人告訴他,他們的族裏有有關Gmb到來的預言,可是我不認爲這之間有什麼關連。

  問:空性的體驗或“無我”,跟去看牙醫很痛的感覺有何關系?看牙醫時,我希望沒有一個“我”。痛跟“我執”之間是否有關系?

  由于我們都相信有一個“自我”,因此,便經曆種種痛苦。如果我們能證悟空性,便不會執著于感受痛苦這件事,因此,也就沒有痛苦。

  問:這樣說,佛從不生病,也沒有牙痛過?

  不,他不感覺痛。爲了顯示因果和痛苦的真實性,他示現了很多事情給我們看。有一個故事說釋迦佛有次掌心上插了一根刺。他給弟子們看,可是本身並不覺得痛。

  問:與上師的叁昧耶戒跟其他金剛乘的戒律有何關系?

  金剛乘裏有很多叁昧耶戒,總括在十四根本大戒裏。討論這個問題,很多因素要包括進去。簡單的說,上師與弟子的叁昧耶戒取決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而這個關系則取決于弟子是否視上師爲佛,是否對上師心中無一絲不敬或不淨的念頭,而上師也有責任正確的引導弟子。金剛乘依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戒律,同時也依其與五佛部的關系而定,例如,依其是寶部、蓮花部、金剛部或羯磨部的戒律而定。

  問:如何生起對金剛上師的虔誠之心?

  弟子藉著了知上師以及傳承祖師的身口意諸功德,首先生出堅定的虔誠和信賴之心,繼之反覆細思他們的功德,由此種禅觀中生起堅定的奉獻和依止之心。而藉著積聚功德和淨除業障的步驟,對上師的依止之心便會時時增長。

  問:上師的加持和通常我們在灌頂中的體驗有何不同?

  當你覺得頭重重熱熱時,便得到上師的加持了!開玩笑的,這真有意思!加持是一種能使他人的心解脫的能力,與法器或聖物沒有任何關系,這些是在灌頂時才用的。究竟的加持是沒有“正由某人處接受加持”的概念,這才是真正的加持。法器只是象征,表示我們正接受真正的加持。

  問:我不太了解清淨本尊或究竟本尊的意義。

  我用一個例子來做解釋。觀音有四臂,戴著特別的纓絡莊嚴,手中拿著各式法物。他的外貌的顯現不是究竟本尊,只是一個色相。但他是諸佛菩薩慈悲的化現,這就是究竟本尊。金剛亥母以各種象征性的外相化現,但也是萬法森列,妙有無盡的究竟化現——諸佛出生之智母。究竟上,她就是智慧波羅蜜。

  問:爲了了知諸法之空性,便要按生起次第的各項細節做禅觀。我們是否也可將此方法利用在其他禅修上?

  在禅修中,悟境會慢慢變得習慣堅實,並在禅修後繼續延續,使它變成一個完整的體驗。禅修當中觀想外境是本尊壇誠,所有聲音都是本尊的咒音,會讓我們養成禅修後仍保持此種覺受的習慣,而重複繼續的記憶會帶出覺知,了知性空緣起道理;覺知産生將擴展我們的修行。

  問:本尊都是上師心的化現嗎?

  是的,那洛巴爲馬爾巴灌喜金剛的頂時,喜金剛在馬爾巴面前示現。那洛巴問他:“你對誰最恭敬?”馬爾巴想了一下:“我一向都是以上師爲重的,但本尊例外。”他向本尊頂禮,但馬上便發現自己錯了,因爲本尊是由上師的心化現出來的。當馬爾巴了悟了這點時,喜金剛便融入了那洛巴。

  問:我不了解爲何護法是由各種不同的本尊化現出來的,我不懂他們兩者之間有何差別,因爲度母也可保護我們免于恐懼。

  他們是一樣的,尤其智慧本尊。諸佛菩薩是依其願力做各種化現來度化衆生的。本尊與護法,一是成就根本,一是事業根本而有所差異。度母可保護我們免于恐懼,因此也是護法。

  問:我不了解什麼是禅觀本尊時生起的佛慢。

  如果你想有一個“我”,一個“本尊”,一定會被誤導。通常當我們觀“我是本尊”時,一定會觀兩樣東西湊合在一起,這樣是錯的。佛慢就是覺知身是空、色不二之理,本尊就是這個的一體,不是一個與我們分開的東西;它也可以應用在咒語上——空、聲不二。由于整體之不可分性,它不是有異于我們的。如果了知本尊的心不是與我們的分開,事實上,是與我們的合一,我們便有了“佛慢”。

  問:仁波切,您說我們要藉觀一切衆生都是本尊,以清淨對外境不淨的執著。請問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要怎麼修?你是否可觀自己爲本尊?

  很困難。如果我們自己無法觀他人爲本尊,他人也幫不上忙。你的問題在于太介意他人的行爲,執著你對他們的看法,尤其是負面的,因此,修“止觀”和“自他交換”對你很重要。這樣你可以慢慢視他人爲本尊。禅修時,別人其實仍是一樣的,但我們對他們的妄心會漸漸減少,這是修行生起次第的目的。

  問:很明顯的這是相對世界,但常讓我感到很迷惑。禅修前或後?

  也許兩者都有吧!“自他交換”修法對你有幫助,你也可以觀修“無常”。

  問:修圓滿次第時,上師化光後在那裏?

  你得要自己去找找看啰!宇宙萬法本就是上師幻化遊戲的顯現。

  問:什麼是勇父與空行?

  有很多種勇父與空行。有智慧空行母,例如金剛亥母與度母,她們是一樣的。也有世間的空行母、事業空行母、啖肉空行母等等,她們都住在淨土。

  問:在嗎哈悉達(大成就者)傳記裏,描述他們死亡時以自己身體進入勇父、空行的淨土裏,這是什麼意思?

  從因地說,我們的身體是前世業力的果報,因此是不淨的。瑪哈悉達已得成就,所以不執其色身。他們較諸未得成就衆生,與其色身有更特殊的關系。我們說他們證得虹光身。

  問:“上師的幻化遊戲”這句話跟人由神創造的觀念有何不同?

  這兩者完全相反。假定是神創造世界,則必先預設有一造物者的神。“萬法是上師幻化遊戲的顯現”這句話則說明沒有人可以創造世界,也沒有什麼可以創造,一切都是超越這種分別對待的,因爲上師究竟上是超越生滅,超越任何邊執的。他是偏滿輪回與涅槃二境的法身,法身無所不在。一切色法都是空性的,它是空性圓融無礙的展現。

  問:仁波切說金剛乘融合矛盾成爲一體,這點我們如何去了解?

  生起次第談的是相對實相(世俗谛),圓滿次第談的則是究竟實相(勝義谛)。我們要曉得這兩者是一體的,並不互相矛盾,因爲它們是空與明的合一。

  問:請問五佛部的法教是屬于金剛乘或顯教的?

  金剛乘。

  問:個人與上師的關系有多重要?或者說,只要觀想他就足夠了嗎?

  “上師相應法”是個很好的法門,可幫我們將心專注于上師,這也是我們所能給上師最好的供養。無論如何,行者絕對需要依止一位上師。只要我們還未了悟內外諸法與上師的心無二分別時,便要依賴他。

  

  

《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