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的修持▪P3

  ..續本文上一頁自于帝洛巴尊者,就是帝洛巴祖師,他直接從金剛總持傳承下來的法門。這裏所談到的金剛總持與釋迦牟尼佛他們的心和法身的這一部分是無二無別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噶舉的教法包含了傳承自金剛持的這個法教,同時也具備了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的佛法,是兩者相融的一個教法。

  今天就講到這裏,我們要回向功德。

  (第叁天)

  今天在接受這個教法之前,首先我們要爲了讓一切有情衆生都能夠成就佛果,而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從前兩天的教授我們得知,一切萬法、一切顯相都是唯心所造。佛法有分大小二乘的教法,聲聞乘不承認一切顯相是「唯心所造」,認爲一切萬法的根本爲「心」。

  殊勝圓滿的佛陀首先講授的教法──「離煩惱」,就是在舍離一切煩惱之後,便能夠證得圓滿的菩提。這與他證得圓滿之後在瓦納那西所教授的教法相印。

  佛陀所示現的涅槃解脫之道,也就是依于大手印的教法,在暫時上能夠讓一切衆生得到短暫的安樂,在究竟上能夠得圓滿正覺的金剛持果位。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有一些可以讓人得到安樂的教法,可使修行人得到一兩個不等的果位。然而依于這種教法所得到的果位未能達到究竟,所以在某些因緣條件下,在緣起示現之前,常常都會喪失這個果位。

  依于佛陀的教法,可以讓我們斷除叁界一切的煩惱,叁界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叁界的煩惱在完全斷除之後,便斷除了所有煩惱的根,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舍棄的,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斷除的了,而這個時候我們便得到圓滿的證悟。

  大乘的教法不僅是斷除我們粗淺的煩惱,還包括要舍棄一切的「戲論」與「造作之相」。戲論與造作之相是什麼呢?也就是「執有」單執于一邊,「執無」執于無二邊的這兩種執著。舍棄這種執著之後,才可稱得上圓滿的證悟。

  依于大手印的教法,能夠令我們消除一切的煩惱、垢障,還有一切的戲論、造作之相。「大手印」是教我們舍棄這兩者的法教,它是不共而且非常殊勝的教法。

  如果想要直接證悟究竟的果位,必須要依于「叁摩地」的修持才可以獲得。而要獲得叁摩地的定,首先我們要能夠清淨及舍棄一切煩惱垢障。要能夠清淨、舍棄煩惱垢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圓滿戒律。戒律的持守跟清淨,就如同房子的基礎一樣,在蓋房子的時候,打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個之前戒律的持守非常要緊。

  因爲持守戒律可以讓我們從現在起到未來不再生犯戒之垢染。然而,過去所造的垢障還有待我們現在來淨除。清除過去垢障的方法,就如同過去那洛巴、密勒日巴等等大師的苦行,那樣可以讓過去的垢障淨除。可是,現在我們要像那洛巴、密勒日巴那樣苦行有一點不太容易。所以,傳承上師允許我們依照大禮拜、金剛薩埵等四加行修持法門來修持,使得過去的業障能夠得以清淨。

  僅僅只是持守戒律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要心存善念跟定力。依于「善心」跟「定力」能讓我們的菩提心增長,這是更重要的!假設我們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起來做得很好、很漂亮,很令人稱贊,可是在內心上卻無法來跟佛法相應,在這個時候維持「善心」跟「善念」就顯得更重要了。我們將以上所述當作一個基礎,便可以進行修持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教法,而在這所有的教法,「止」跟「觀」這兩個教法裏面就涵蓋了所有的一切。

  以前釋迦牟尼佛曾經宣說止觀的教法,在大乘經典記載有關止觀的教法蠻多的,可是佛法在印度經過叁次興滅之後,這些教法的經典所剩下來已經不多了。雖然有關止觀教法的經典損失了近千部,可是止觀教法的精華與要義仍保存在淨土之中,由金剛手菩薩和彌勒菩薩等大菩薩嚴密保存著,並讓這些教法在印度複興,隨後又傳到西藏。所以,今天想要跟各位做「止」跟「觀」的教授。

  首先,在學習止觀的時候,必須先要修「止定」,因爲平常我們的心已經習慣散漫,常爲外境所迷惑、散漫,不能夠專注,因此在這個時候必須先要在「止定」上面來修習。

  修習「止定」時有六種缺失、過患。首先,我們必須要舍棄這六種過患。第一個過患是「散亂」。這散亂是什麼呢?「散亂」是指我們的心爲外界的色跟聲所吸引,而不能夠安住于自心。對治第一個散亂的過失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眼、耳不爲外境所動,而讓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觀的對境。

  第二個過患是「意識的紛擾」,指的是我們內心的思想、想念跟作用不能夠令心安住,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要去依于外境而讓自己的內心思想紛亂。

  第叁個過患是什麼呢?第叁個過患是「貪著止定的覺受」。像我們在修止定的時候感覺好安靜,感覺很好,所以內心就一直貪著于想要得到這一種覺受,這一種很好的感覺。仁波切教授在這時候我們不要跟隨這種貪著的念頭,而必須在止定的要訣上繼續用功。

  有一些外道、非佛教徒在修持外道的止定時,讓他們覺得很舒服,感覺很好,以爲這樣就可以了。事實上,就佛法而言,我們所要的是究竟的解脫,得到「舒服的感覺」跟得到「究竟的解脫」這兩者並不能相通。這時候必須要去了解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應該是去追求那一種感覺或很好的覺受。過去,密勒日巴的弟子惹瓊巴在修持止觀禅定時,他覺得自己有非常好覺受跟經驗,于是向密勒日巴報告,密勒日巴卻要求他必須舍棄這種不正確的覺受,而必須要依照他所教的禅修方法來修持。

  我們在追求解脫之道的時候必須要舍棄一切的貪念,或許我們會想要蓋一座大廟或造一尊大佛的這種功德,可是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即使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突然起了貪念,像這種貪念都要舍棄。在我們尊貴的波卡仁波切的傳記裏面講到,仁波切本身于內不貪著于自身禅定的覺受,于外也不貪著于寺廟等等他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我們身爲他的弟子,應該要學習像他這樣地來修行。

  接來下講到第四個過患,就是「執爲實有」。有時候我們會認爲這樣的感覺是對的、好的,可是當我們生起這種念頭時就會産生執著,所以對這種所謂好的、對的念頭也要舍棄。在修持止定或禅修時,我們也要舍棄執物爲實有的觀念。基本上叁摩地是不著于相的,我們必須要了知一切如夢如幻,並不是實有的。

  第五個是「修坐實有」的過患。修坐實有的過患就是在我們禅修時有一種我慢、驕傲之心在作用,認爲「我」坐在這個位子上,是「我」在這裏禅修,是「我」有一種覺受,就是有一個很強烈的「我」在作用,這種修爲是一種執著,必須要將它舍棄。過去在佛陀時代,有一位仙人在修持叁摩地,並住于叁摩地之中。可是佛陀說這位仙人在未來世會轉生爲貓。爲什麼?因爲他執著于他的叁摩地。

  第六個是「自利」的過患。自利的過患是指我們在禅修時只想到自己要禅修,可以從禅修之中得到什麼利益,心裏並沒有“我要去幫助其他的衆生,令其他衆生得到解脫”的念頭,只關心自己在禅修上的利益。像過去密勒日巴在修行時,心裏一直憶念著“一切衆生都是我過去生的母親,對我有極大的恩德,所以現在這麼努力地修行就是爲了要得到解脫,爲的就是要成佛,才能夠報答這些如母衆生的大恩大德”。所以,我們要學習像密勒日巴這種利他的發心。

  我們剛才講到六個的過患,前叁個當中,第一個是「眼耳的善惡」,第二個是屬于「意識上的善惡」,第叁個是「貪圖于覺受」。如果在修行時能夠舍棄這叁個缺失,不讓它們再發生的話,表示我們已經可以舍棄修行上的缺失,在修止定上已經達到相當好的一個程度。第四個是「執于實相的過患」,當我們可以舍棄它時,它能夠讓我們的修行增長。如果能夠舍棄第五個「執于我的過患」時,我們的禅修就不會落入世間的禅定。再來,如果我們能夠舍棄第六個「自利的過患」,以利他而非自利來禅修的話,這能夠讓我們得到究竟的佛果。

  在學習修持止定之後,就必須要進一步來修持慧觀。「修止定」是讓我們得到佛果的因,而「修慧觀」是能夠讓我們現證佛果。接下來要講修慧觀的十個要點。慧觀主要是能夠讓我們真正了悟到了義的實相,也就是究竟實相真正的涵義。在大乘甚深的教法裏,我們所講授的是「空性」,再更深入的是講「如來藏」,而在金剛乘的教法裏講授的是「無二的智慧」。

  在不共的噶舉教法裏我們所講授的是大手印,因此在這裏有修行入慧觀的十個方法。在證悟甚深了義的教法前,首先必須要由上師對有關的經文做闡釋。在接受上師口傳經文上的教法之後,我們要行更甚于文字上,離于經文上面的修持。依于這種文字的傳承能夠讓受法人的證悟高于文字,也就是離于文字。過去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並沒有文字,而是依于一種類似像理性跟邏輯的分析,依于這種教法,就能夠讓聽聞佛法的人的證悟完全解脫于文字上的束縛跟局限。

  一切的垢染皆源于二種執著──能取跟所取。在究竟的了義實相上,它卻是遠離並已經完全斷除了這兩個執著。我們心的習性跟串習是一直不斷地在累積、堆砌著。這一切垢障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心的串習,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習性。所以第叁個方法就是要如何能夠轉化心的串習之力量,成爲我們開悟的力量。說到要舍棄一切的貪著,我們就必須要了知一切皆如夢如幻。

  第四個方法講到雖然在修持叁摩地時已經能夠舍棄一切的貪著,可是在未來要求得佛果時,我們也要抱持相同的信念,既便是未來求得的佛果也不可以貪著,因爲未來求得的佛果,亦是如夢如幻。如果把這個佛果當作是一個實有、可以求得的東西時,這會有損于我們證悟,因此要將這未來的佛果以如夢如幻地來觀照。

  第五個講「自明之智」,就是自己內心清明的智慧,自己要去觀照及看護,所有了義的教法都是從心顯現的,並不是在外面有一個東西可以形容,可以去體證或拿得到的,而是要往內觀,去觀照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

  第六點講到就是一切衆生的自性是第五點提到的自明之智,怎麼講呢?在觀照自性時,其實所有一切衆生的自性都是無二無別的,並沒有所謂的你我或者和另外一個衆生有不一樣的自性存在。

  第七點是講到在自性本質之中並沒有「清淨」跟「不清淨」的分別。可是在分別念上,如果內心有十分顛倒的邪見,這可以說是「不清淨」的;如果內心能夠維持正見跟正念的話,可以說是「清淨」的。所以在我們自性的本質之中,並沒有清淨跟不清淨的分別。

  在第八點講到「大手印」或者「如來藏」是一個不變的,它是一個很堅固、圓滿的教法,不像天空有時候有雲,有時候有太陽,有的時候會下雨,有種種的變化。所謂「開悟」或「不開悟」的差別是在什麼地方呢?「開悟」指當你了悟自性之後就不會有變化,意思就是不會隨著煩惱而轉。「不開悟」是指衆生誤認爲這一切爲實有,也就爲煩惱所轉,無法認識到自己自性的智慧,這叫做尚未開悟的衆生。

  第九點講的是「不畏懼」。實際上所謂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在我們本質之中,其實沒有什麼可以煩惱,也沒有什麼可以迷惑的,如果我們能夠了悟到這一點,我們將不會感到害怕和畏懼。

  第十點是「不驕傲」。在經過修行證得佛果之後,並不會得到一個新的東西出現在我們手上,因爲這個佛果本來就有的。所以當我們了悟到這個佛果本來就有,而不是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驕傲,也找不到一個可以驕傲的理由或東西。

  仁波切要在這裏介紹彌勒菩薩批注的《辯中邊論》,未來由堪布東由仁波切繼續這個教法。過去,我們都很幸運有這個法緣能和波卡仁波切來學習,然而我們福報不夠,波卡仁波切已經圓寂了,雖然我們不能夠再跟他學習,可是還有堪布東由仁波切,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跟仁波切來學習這教法。

  在此,我們要將今天在這裏聽聞佛法的功德回向給遍虛空的一切衆生。

  (完)

  

《大手印的修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果與業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