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手印的修持▪P2

  ..续本文上一页他可能会去了解这些道理,而且真正地相信,但是这还没办法让他真正证悟到这一点,他还是必须通过修持。

  在大乘佛经当中提到——心为工画师。也就是心如同画师一样,一切轮回是由这个心所绘画出来的。对于一位菩萨来讲,由于他已经证悟了自性,或是说开显了自性,所以他能够毫无畏惧的做大布施,像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母虎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把自己的血给母虎喝、肉给母虎吃,但是他一点也不畏惧、不害怕,因为他已经了知到这只母虎是他自性所显现的,而且被吃的这件事情也是自性所显现,所以是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例如密勒日巴大师,当他在山洞苦行的时候,由于知道一切唯心所现,所以他能够面对饥饿,因为饥饿也是由心所现,或者这个坚固的环境——像这个山洞,他也不会感受到苦,因为山洞也是由心所显现。

  在大乘里面有分「深见派」及「广行派」两个部分,「深见派」里施身法的修持,也就是以一切都是空性的,外面里面都是空性的等等,将身体布施出去而不感到害怕,这是深见派的一种修持。而「广行派」则像刚才提到的,一切轮回是由心所显现出来,这是「广行派」的看法。当大乘佛法在印度兴盛的时候,「深见派」是由龙树菩萨来弘扬,「广行派」是无著菩萨,而这两者在说法上跟修持上都有些许的不同。在做大手印修持的时候,则是将深见派跟广行派合二为一地来修持。

  谈到这个「心」呢,这里可以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迷惑的部份,第二个是不迷惑、实相的部分。在迷惑的这个部份,它可以被称为暂时的被覆障着,也可以叫做「客尘」。心不迷惑的部分被称为「如来藏」,在如来藏当中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在经典提到一句话:“如来藏遍及一切众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在这里所指的一切众生是指非常多的,例如人道的众生、昆虫等等。总之就是我们所能见到、听闻到、感知到的一切众生,同时还包括了我们没有办法感知到的,像是鬼道、饿鬼道、地狱的众生,都包括在所谓的一切众生当中。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是绝大多数、大部份的众生,他们的如来藏都被客尘所覆盖,都暂时被覆障所覆盖住,所以他们没有机会开展如来藏,这是其中一类的众生。虽然被覆盖住,但是它具备随时可以被开显出来的力量。

  「如来藏」要如何才能被开显、开展出来呢?当外在的这些佛菩萨事业的力量,跟我们内心的如来藏、自性的如来藏,建立起一种关系的时候,如来藏就能逐渐开显。就像在刚刚提到有一类众生,他是被这些客尘暂时覆障、染污住,所以这个如来藏没有开显。为什么不能开显?因为外在的这些力量没有跟自性结合、或者建立起关联性;但是不代表它永远不能开显,当外在这些力量因缘和合的时候还是能够开显这个如来藏的。

  而要让佛的事业跟自性如来藏这两者建立起关联性的方法是有非常多的。也因此在这里众生的种姓就有各种不同的、非常多的分别。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种姓:第一种叫声闻种姓,第二种是独觉种姓,第三种是菩萨种姓,当然还可以分得更多。由于众生这些种姓的不同,也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相貌或者意乐;比如说有人特别向往意乐大乘法,有的人特别意乐密乘法,有的是小乘法,有不同的意乐。当我们在最开始的意乐或者这种叫追寻、寻求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自性如来藏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自然会厌离轮回而欲求涅槃。因此对于小乘来讲,也就是声闻跟缘觉乘来讲,它们就仅仅专注于厌离轮回跟欲求涅槃这两部份,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这也是如来藏一种作用的展现。

  在大乘来讲,它不仅仅只有刚刚谈到小乘里面的厌离轮回跟欲求涅槃这两个特点而已,它变成有四个。在这四个当中的第一个,首先是要心向往大乘法,「意乐」大乘。接下来透过意乐,同时第二,具备了能够理解大乘的这种「智慧」。而这里所谓理解大乘法的这种智慧,它可分为两个部份,一个是知道一切为空性,这种叫「深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一切唯心所显,遍及一切,这个叫「广大的智慧」,所以有两个。接下来是智慧产生出「定」,这个「定」是指大乘的定,例如大乘的定有提到如幻一般的定,或者是金刚定等等。透过刚刚所谈到的这三者,接下来第四个就是能够升起「悲心」。而我们可以说一切大乘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这四个当中了。以上这四个可以说是如来藏的力量或是作用的展现,是从如来藏的力量而产生的。而当我们成就佛果的时候,这四者又与如来藏合一、无二无别。而一切客尘、烦恼跟这些覆障,也都是透过以上这四者才能得到清净跟消除。

  但是我们知道在大乘行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种姓,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种姓,虽然说大乘行者都具备以上这四者,但是互相之间因为不同种姓还是有一些差别。以上是对于所有在修持佛法叫「入道」的众生的一个情况。但我们说如来藏是遍一切众生的,同样没有进入法道或者说没有做佛法修持的人来讲,如来藏的作用还是一点点会展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不在入道、没有修持能力的众生来说,他的如来藏的作用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展现,这个征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都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悲心。就算是瞋心重的这些众生,它们同类之间还是有悲心,比如罗剎或者是畜牲道的豺狼虎豹等等,它们互相之间还是会有悲心的。

  这种普通众生所具备的悲心,它的确是如来藏的一种作用的展现,但是这种悲心不属于大乘法里面所谈到的悲心。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它同样是如来藏作用的展现,但它还挟杂着各种客尘和烦恼——例如贪心跟无明;普通的悲心不算是大乘法里面的悲心。所以当我们在观修、在修持悲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够只是具备刚刚谈到的这种普通的悲心,就是说不能够有挟杂着贪心与无明的悲心。

  大乘的佛经当中最主要提到的“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一个证明或者是一个征兆是什么呢?众生有悲心。在密乘里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的证明跟征兆提到得更多。

  要如何开显、开展我们的如来藏呢?之前有提到透过佛法事业的力量,但是还有更快开显我们如来藏的方法,也就是多听闻大乘的法教。透过了听闻这些法教而开显如来藏,接着进入思惟,也就是闻跟思。这里谈到闻思的思,它是指思惟。思惟是指一种透过了观察、分析而升起信心,所以在大乘的经部的部份主要是谈到通过这种分析、比较跟逻辑思惟的方法,而能够对佛法升起信心。在密乘的方法是什么呢?是通过了接受灌顶,依靠灌顶的这种力量,来帮助我们能够现前证悟自性,或者是说通过直接经验了悟自己。

  所以刚刚谈到开显如来藏的方法,就有两个不同,经部显乘里面来讲是透过听闻大乘法而开显如来藏,而在密续里面来讲是指接受了灌顶而能够开显如来藏。在古代或者过去来讲,这些来接受灌顶的弟子是当他们在灌顶完的当下,他们就已经开显了如来藏,或者说证悟了自性。但是在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现在可以说是浊时的众生,就是烦恼非常重的一个时代,我们在灌顶完了之后慢慢来修持,还是能够开显如来藏,这也是可以的。了解之前讲的“万法一切都唯心所现”,那么对于一个教学者来讲,他在解说如来藏的时候会更容易。而对一个学生来讲,如果他了知一切唯心造这个道理的话,他也更容易接受并且对如来藏的道理更容易升起信心。

  在这里特别强调刚刚谈到意乐大乘法,这种意乐可以说是一种追寻、一种向往,但是意乐又有很多层次不同的分别,譬如说他想要得到、意乐第一地的菩萨地,那么他证得第一地时,他会意乐第二地菩萨地,所以这个意乐也有许多向往,而且分很多种类。所以不仅第一个「意乐」它会这样不断越来越进步跟增长,同样的第二个「智能」,还有第三「禅定」,第四「悲心」,这一世也会越来越增长、开展。

  这里谈到的第一个意乐,当这种意乐究竟的时候,也就是已经圆满成就佛果的时候;这种意乐它是包含了广大的一切佛的这种功德祈愿。第二个,当智慧圆满的时候是指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平时我们指「不圆满的禅定」是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一个不同的定,但是这种「圆满的禅定」是如同佛一般,它在一剎那间是住于无量的禅定当中的。在过去一些噶举的成就者当中,当他们在修持,证悟不断地在增长的时候,他们也曾经能够在一时当中进入无量的禅定,就好像佛一般。

  再来讲到第四个是悲心,在之前讲到挟杂有贪着的悲心,也被称为一种担心、焦虑或者是心中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当一个人在没有贪着的悲心升起的时候,他同时是愉悦快乐的,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这种没有贪着的悲心,它不仅仅具备了喜悦与快乐,而且它还有个特点,就是这种悲心是延续不断的,这种愉悦也是延续不断的,就好像密日勒巴在他的道歌里面所形容到的这种延续不断的悲心跟愉悦。有贪着的这种悲心,则是断断续续有间断的。而佛陀的悲心是怎样的呢?它是任何时候随时都遍满了一切众生,都观视一切众生的,但是福德不足的众生是没有办法领受得到。

  之前提到由于修持大乘法的修行者有多种不同的种姓,因此他们修持的方式,还有他们入道的次第也有不同。谈到修持方式的不同,举例来讲,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两者之间的修持的示现也不同。释迦牟尼佛是比较苦行的,在他过去生布施他的头部、手、足等等,主要是做这样的苦行。但是弥勒菩萨没有做这样的苦行。而大手印禅修的方式与一般经典谈到大乘法是有一些不同的。它这个法门可以说适合于一切不同类型的众生,而且它的方法也有不同。对于一个噶举派的弟子、噶举的行者来说,他是属于具有大乘当中能够修持大手印这种法门的种姓。而噶举教派也是属于整体佛教的一部份,但是它是一个特别的分支。整体来讲是传承自释迦牟尼佛,但噶举派的教法是特别传承…

《大手印的修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与业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