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的修持▪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可能會去了解這些道理,而且真正地相信,但是這還沒辦法讓他真正證悟到這一點,他還是必須通過修持。

  在大乘佛經當中提到——心爲工畫師。也就是心如同畫師一樣,一切輪回是由這個心所繪畫出來的。對于一位菩薩來講,由于他已經證悟了自性,或是說開顯了自性,所以他能夠毫無畏懼的做大布施,像布施自己的身體給母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把自己的血給母虎喝、肉給母虎吃,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不害怕,因爲他已經了知到這只母虎是他自性所顯現的,而且被吃的這件事情也是自性所顯現,所以是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例如密勒日巴大師,當他在山洞苦行的時候,由于知道一切唯心所現,所以他能夠面對饑餓,因爲饑餓也是由心所現,或者這個堅固的環境——像這個山洞,他也不會感受到苦,因爲山洞也是由心所顯現。

  在大乘裏面有分「深見派」及「廣行派」兩個部分,「深見派」裏施身法的修持,也就是以一切都是空性的,外面裏面都是空性的等等,將身體布施出去而不感到害怕,這是深見派的一種修持。而「廣行派」則像剛才提到的,一切輪回是由心所顯現出來,這是「廣行派」的看法。當大乘佛法在印度興盛的時候,「深見派」是由龍樹菩薩來弘揚,「廣行派」是無著菩薩,而這兩者在說法上跟修持上都有些許的不同。在做大手印修持的時候,則是將深見派跟廣行派合二爲一地來修持。

  談到這個「心」呢,這裏可以分爲兩個部份:一個是迷惑的部份,第二個是不迷惑、實相的部分。在迷惑的這個部份,它可以被稱爲暫時的被覆障著,也可以叫做「客塵」。心不迷惑的部分被稱爲「如來藏」,在如來藏當中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在經典提到一句話:“如來藏遍及一切衆生。”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在這裏所指的一切衆生是指非常多的,例如人道的衆生、昆蟲等等。總之就是我們所能見到、聽聞到、感知到的一切衆生,同時還包括了我們沒有辦法感知到的,像是鬼道、餓鬼道、地獄的衆生,都包括在所謂的一切衆生當中。雖然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但是絕大多數、大部份的衆生,他們的如來藏都被客塵所覆蓋,都暫時被覆障所覆蓋住,所以他們沒有機會開展如來藏,這是其中一類的衆生。雖然被覆蓋住,但是它具備隨時可以被開顯出來的力量。

  「如來藏」要如何才能被開顯、開展出來呢?當外在的這些佛菩薩事業的力量,跟我們內心的如來藏、自性的如來藏,建立起一種關系的時候,如來藏就能逐漸開顯。就像在剛剛提到有一類衆生,他是被這些客塵暫時覆障、染汙住,所以這個如來藏沒有開顯。爲什麼不能開顯?因爲外在的這些力量沒有跟自性結合、或者建立起關聯性;但是不代表它永遠不能開顯,當外在這些力量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是能夠開顯這個如來藏的。

  而要讓佛的事業跟自性如來藏這兩者建立起關聯性的方法是有非常多的。也因此在這裏衆生的種姓就有各種不同的、非常多的分別。總的來說可分爲叁種種姓:第一種叫聲聞種姓,第二種是獨覺種姓,第叁種是菩薩種姓,當然還可以分得更多。由于衆生這些種姓的不同,也因此他們會有不同的相貌或者意樂;比如說有人特別向往意樂大乘法,有的人特別意樂密乘法,有的是小乘法,有不同的意樂。當我們在最開始的意樂或者這種叫追尋、尋求的時候,這時候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自然會厭離輪回而欲求涅槃。因此對于小乘來講,也就是聲聞跟緣覺乘來講,它們就僅僅專注于厭離輪回跟欲求涅槃這兩部份,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這也是如來藏一種作用的展現。

  在大乘來講,它不僅僅只有剛剛談到小乘裏面的厭離輪回跟欲求涅槃這兩個特點而已,它變成有四個。在這四個當中的第一個,首先是要心向往大乘法,「意樂」大乘。接下來透過意樂,同時第二,具備了能夠理解大乘的這種「智慧」。而這裏所謂理解大乘法的這種智慧,它可分爲兩個部份,一個是知道一切爲空性,這種叫「深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一切唯心所顯,遍及一切,這個叫「廣大的智慧」,所以有兩個。接下來是智慧産生出「定」,這個「定」是指大乘的定,例如大乘的定有提到如幻一般的定,或者是金剛定等等。透過剛剛所談到的這叁者,接下來第四個就是能夠升起「悲心」。而我們可以說一切大乘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這四個當中了。以上這四個可以說是如來藏的力量或是作用的展現,是從如來藏的力量而産生的。而當我們成就佛果的時候,這四者又與如來藏合一、無二無別。而一切客塵、煩惱跟這些覆障,也都是透過以上這四者才能得到清淨跟消除。

  但是我們知道在大乘行者當中也有不同的種姓,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種姓,雖然說大乘行者都具備以上這四者,但是互相之間因爲不同種姓還是有一些差別。以上是對于所有在修持佛法叫「入道」的衆生的一個情況。但我們說如來藏是遍一切衆生的,同樣沒有進入法道或者說沒有做佛法修持的人來講,如來藏的作用還是一點點會展現出來的。所以對于不在入道、沒有修持能力的衆生來說,他的如來藏的作用還是會有一點點的展現,這個征兆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都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悲心。就算是瞋心重的這些衆生,它們同類之間還是有悲心,比如羅剎或者是畜牲道的豺狼虎豹等等,它們互相之間還是會有悲心的。

  這種普通衆生所具備的悲心,它的確是如來藏的一種作用的展現,但是這種悲心不屬于大乘法裏面所談到的悲心。原因是什麼呢?雖然它同樣是如來藏作用的展現,但它還挾雜著各種客塵和煩惱——例如貪心跟無明;普通的悲心不算是大乘法裏面的悲心。所以當我們在觀修、在修持悲心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不能夠只是具備剛剛談到的這種普通的悲心,就是說不能夠有挾雜著貪心與無明的悲心。

  大乘的佛經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的一個證明或者是一個征兆是什麼呢?衆生有悲心。在密乘裏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的證明跟征兆提到得更多。

  要如何開顯、開展我們的如來藏呢?之前有提到透過佛法事業的力量,但是還有更快開顯我們如來藏的方法,也就是多聽聞大乘的法教。透過了聽聞這些法教而開顯如來藏,接著進入思惟,也就是聞跟思。這裏談到聞思的思,它是指思惟。思惟是指一種透過了觀察、分析而升起信心,所以在大乘的經部的部份主要是談到通過這種分析、比較跟邏輯思惟的方法,而能夠對佛法升起信心。在密乘的方法是什麼呢?是通過了接受灌頂,依靠灌頂的這種力量,來幫助我們能夠現前證悟自性,或者是說通過直接經驗了悟自己。

  所以剛剛談到開顯如來藏的方法,就有兩個不同,經部顯乘裏面來講是透過聽聞大乘法而開顯如來藏,而在密續裏面來講是指接受了灌頂而能夠開顯如來藏。在古代或者過去來講,這些來接受灌頂的弟子是當他們在灌頂完的當下,他們就已經開顯了如來藏,或者說證悟了自性。但是在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現在可以說是濁時的衆生,就是煩惱非常重的一個時代,我們在灌頂完了之後慢慢來修持,還是能夠開顯如來藏,這也是可以的。了解之前講的“萬法一切都唯心所現”,那麼對于一個教學者來講,他在解說如來藏的時候會更容易。而對一個學生來講,如果他了知一切唯心造這個道理的話,他也更容易接受並且對如來藏的道理更容易升起信心。

  在這裏特別強調剛剛談到意樂大乘法,這種意樂可以說是一種追尋、一種向往,但是意樂又有很多層次不同的分別,譬如說他想要得到、意樂第一地的菩薩地,那麼他證得第一地時,他會意樂第二地菩薩地,所以這個意樂也有許多向往,而且分很多種類。所以不僅第一個「意樂」它會這樣不斷越來越進步跟增長,同樣的第二個「智能」,還有第叁「禅定」,第四「悲心」,這一世也會越來越增長、開展。

  這裏談到的第一個意樂,當這種意樂究竟的時候,也就是已經圓滿成就佛果的時候;這種意樂它是包含了廣大的一切佛的這種功德祈願。第二個,當智慧圓滿的時候是指能夠了知一切萬法。平時我們指「不圓滿的禅定」是指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一個不同的定,但是這種「圓滿的禅定」是如同佛一般,它在一剎那間是住于無量的禅定當中的。在過去一些噶舉的成就者當中,當他們在修持,證悟不斷地在增長的時候,他們也曾經能夠在一時當中進入無量的禅定,就好像佛一般。

  再來講到第四個是悲心,在之前講到挾雜有貪著的悲心,也被稱爲一種擔心、焦慮或者是心中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是當一個人在沒有貪著的悲心升起的時候,他同時是愉悅快樂的,所以這兩者是不同的。這種沒有貪著的悲心,它不僅僅具備了喜悅與快樂,而且它還有個特點,就是這種悲心是延續不斷的,這種愉悅也是延續不斷的,就好像密日勒巴在他的道歌裏面所形容到的這種延續不斷的悲心跟愉悅。有貪著的這種悲心,則是斷斷續續有間斷的。而佛陀的悲心是怎樣的呢?它是任何時候隨時都遍滿了一切衆生,都觀視一切衆生的,但是福德不足的衆生是沒有辦法領受得到。

  之前提到由于修持大乘法的修行者有多種不同的種姓,因此他們修持的方式,還有他們入道的次第也有不同。談到修持方式的不同,舉例來講,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兩者之間的修持的示現也不同。釋迦牟尼佛是比較苦行的,在他過去生布施他的頭部、手、足等等,主要是做這樣的苦行。但是彌勒菩薩沒有做這樣的苦行。而大手印禅修的方式與一般經典談到大乘法是有一些不同的。它這個法門可以說適合于一切不同類型的衆生,而且它的方法也有不同。對于一個噶舉派的弟子、噶舉的行者來說,他是屬于具有大乘當中能夠修持大手印這種法門的種姓。而噶舉教派也是屬于整體佛教的一部份,但是它是一個特別的分支。整體來講是傳承自釋迦牟尼佛,但噶舉派的教法是特別傳承…

《大手印的修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與業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