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于帝洛巴尊者,就是帝洛巴祖师,他直接从金刚总持传承下来的法门。这里所谈到的金刚总持与释迦牟尼佛他们的心和法身的这一部分是无二无别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噶举的教法包含了传承自金刚持的这个法教,同时也具备了释迦牟尼佛传承下来的佛法,是两者相融的一个教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要回向功德。
(第三天)
今天在接受这个教法之前,首先我们要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成就佛果,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从前两天的教授我们得知,一切万法、一切显相都是唯心所造。佛法有分大小二乘的教法,声闻乘不承认一切显相是「唯心所造」,认为一切万法的根本为「心」。
殊胜圆满的佛陀首先讲授的教法──「离烦恼」,就是在舍离一切烦恼之后,便能够证得圆满的菩提。这与他证得圆满之后在瓦纳那西所教授的教法相印。
佛陀所示现的涅槃解脱之道,也就是依于大手印的教法,在暂时上能够让一切众生得到短暂的安乐,在究竟上能够得圆满正觉的金刚持果位。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有一些可以让人得到安乐的教法,可使修行人得到一两个不等的果位。然而依于这种教法所得到的果位未能达到究竟,所以在某些因缘条件下,在缘起示现之前,常常都会丧失这个果位。
依于佛陀的教法,可以让我们断除三界一切的烦恼,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的烦恼在完全断除之后,便断除了所有烦恼的根,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舍弃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断除的了,而这个时候我们便得到圆满的证悟。
大乘的教法不仅是断除我们粗浅的烦恼,还包括要舍弃一切的「戏论」与「造作之相」。戏论与造作之相是什么呢?也就是「执有」单执于一边,「执无」执于无二边的这两种执着。舍弃这种执着之后,才可称得上圆满的证悟。
依于大手印的教法,能够令我们消除一切的烦恼、垢障,还有一切的戏论、造作之相。「大手印」是教我们舍弃这两者的法教,它是不共而且非常殊胜的教法。
如果想要直接证悟究竟的果位,必须要依于「三摩地」的修持才可以获得。而要获得三摩地的定,首先我们要能够清净及舍弃一切烦恼垢障。要能够清净、舍弃烦恼垢障,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圆满戒律。戒律的持守跟清净,就如同房子的基础一样,在盖房子的时候,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之前戒律的持守非常要紧。
因为持守戒律可以让我们从现在起到未来不再生犯戒之垢染。然而,过去所造的垢障还有待我们现在来净除。清除过去垢障的方法,就如同过去那洛巴、密勒日巴等等大师的苦行,那样可以让过去的垢障净除。可是,现在我们要像那洛巴、密勒日巴那样苦行有一点不太容易。所以,传承上师允许我们依照大礼拜、金刚萨埵等四加行修持法门来修持,使得过去的业障能够得以清净。
仅仅只是持守戒律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心存善念跟定力。依于「善心」跟「定力」能让我们的菩提心增长,这是更重要的!假设我们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起来做得很好、很漂亮,很令人称赞,可是在内心上却无法来跟佛法相应,在这个时候维持「善心」跟「善念」就显得更重要了。我们将以上所述当作一个基础,便可以进行修持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教法,而在这所有的教法,「止」跟「观」这两个教法里面就涵盖了所有的一切。
以前释迦牟尼佛曾经宣说止观的教法,在大乘经典记载有关止观的教法蛮多的,可是佛法在印度经过三次兴灭之后,这些教法的经典所剩下来已经不多了。虽然有关止观教法的经典损失了近千部,可是止观教法的精华与要义仍保存在净土之中,由金刚手菩萨和弥勒菩萨等大菩萨严密保存着,并让这些教法在印度复兴,随后又传到西藏。所以,今天想要跟各位做「止」跟「观」的教授。
首先,在学习止观的时候,必须先要修「止定」,因为平常我们的心已经习惯散漫,常为外境所迷惑、散漫,不能够专注,因此在这个时候必须先要在「止定」上面来修习。
修习「止定」时有六种缺失、过患。首先,我们必须要舍弃这六种过患。第一个过患是「散乱」。这散乱是什么呢?「散乱」是指我们的心为外界的色跟声所吸引,而不能够安住于自心。对治第一个散乱的过失之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眼、耳不为外境所动,而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观的对境。
第二个过患是「意识的纷扰」,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思想、想念跟作用不能够令心安住,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去依于外境而让自己的内心思想纷乱。
第三个过患是什么呢?第三个过患是「贪着止定的觉受」。像我们在修止定的时候感觉好安静,感觉很好,所以内心就一直贪着于想要得到这一种觉受,这一种很好的感觉。仁波切教授在这时候我们不要跟随这种贪着的念头,而必须在止定的要诀上继续用功。
有一些外道、非佛教徒在修持外道的止定时,让他们觉得很舒服,感觉很好,以为这样就可以了。事实上,就佛法而言,我们所要的是究竟的解脱,得到「舒服的感觉」跟得到「究竟的解脱」这两者并不能相通。这时候必须要去了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应该是去追求那一种感觉或很好的觉受。过去,密勒日巴的弟子惹琼巴在修持止观禅定时,他觉得自己有非常好觉受跟经验,于是向密勒日巴报告,密勒日巴却要求他必须舍弃这种不正确的觉受,而必须要依照他所教的禅修方法来修持。
我们在追求解脱之道的时候必须要舍弃一切的贪念,或许我们会想要盖一座大庙或造一尊大佛的这种功德,可是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即使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突然起了贪念,像这种贪念都要舍弃。在我们尊贵的波卡仁波切的传记里面讲到,仁波切本身于内不贪着于自身禅定的觉受,于外也不贪着于寺庙等等他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身为他的弟子,应该要学习像他这样地来修行。
接来下讲到第四个过患,就是「执为实有」。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感觉是对的、好的,可是当我们生起这种念头时就会产生执着,所以对这种所谓好的、对的念头也要舍弃。在修持止定或禅修时,我们也要舍弃执物为实有的观念。基本上三摩地是不着于相的,我们必须要了知一切如梦如幻,并不是实有的。
第五个是「修坐实有」的过患。修坐实有的过患就是在我们禅修时有一种我慢、骄傲之心在作用,认为「我」坐在这个位子上,是「我」在这里禅修,是「我」有一种觉受,就是有一个很强烈的「我」在作用,这种修为是一种执着,必须要将它舍弃。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仙人在修持三摩地,并住于三摩地之中。可是佛陀说这位仙人在未来世会转生为猫。为什么?因为他执着于他的三摩地。
第六个是「自利」的过患。自利的过患是指我们在禅修时只想到自己要禅修,可以从禅修之中得到什么利益,心里并没有“我要去帮助其他的众生,令其他众生得到解脱”的念头,只关心自己在禅修上的利益。像过去密勒日巴在修行时,心里一直忆念着“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生的母亲,对我有极大的恩德,所以现在这么努力地修行就是为了要得到解脱,为的就是要成佛,才能够报答这些如母众生的大恩大德”。所以,我们要学习像密勒日巴这种利他的发心。
我们刚才讲到六个的过患,前三个当中,第一个是「眼耳的善恶」,第二个是属于「意识上的善恶」,第三个是「贪图于觉受」。如果在修行时能够舍弃这三个缺失,不让它们再发生的话,表示我们已经可以舍弃修行上的缺失,在修止定上已经达到相当好的一个程度。第四个是「执于实相的过患」,当我们可以舍弃它时,它能够让我们的修行增长。如果能够舍弃第五个「执于我的过患」时,我们的禅修就不会落入世间的禅定。再来,如果我们能够舍弃第六个「自利的过患」,以利他而非自利来禅修的话,这能够让我们得到究竟的佛果。
在学习修持止定之后,就必须要进一步来修持慧观。「修止定」是让我们得到佛果的因,而「修慧观」是能够让我们现证佛果。接下来要讲修慧观的十个要点。慧观主要是能够让我们真正了悟到了义的实相,也就是究竟实相真正的涵义。在大乘甚深的教法里,我们所讲授的是「空性」,再更深入的是讲「如来藏」,而在金刚乘的教法里讲授的是「无二的智慧」。
在不共的噶举教法里我们所讲授的是大手印,因此在这里有修行入慧观的十个方法。在证悟甚深了义的教法前,首先必须要由上师对有关的经文做阐释。在接受上师口传经文上的教法之后,我们要行更甚于文字上,离于经文上面的修持。依于这种文字的传承能够让受法人的证悟高于文字,也就是离于文字。过去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并没有文字,而是依于一种类似像理性跟逻辑的分析,依于这种教法,就能够让听闻佛法的人的证悟完全解脱于文字上的束缚跟局限。
一切的垢染皆源于二种执着──能取跟所取。在究竟的了义实相上,它却是远离并已经完全断除了这两个执着。我们心的习性跟串习是一直不断地在累积、堆砌着。这一切垢障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心的串习,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习性。所以第三个方法就是要如何能够转化心的串习之力量,成为我们开悟的力量。说到要舍弃一切的贪着,我们就必须要了知一切皆如梦如幻。
第四个方法讲到虽然在修持三摩地时已经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着,可是在未来要求得佛果时,我们也要抱持相同的信念,既便是未来求得的佛果也不可以贪着,因为未来求得的佛果,亦是如梦如幻。如果把这个佛果当作是一个实有、可以求得的东西时,这会有损于我们证悟,因此要将这未来的佛果以如梦如幻地来观照。
第五个讲「自明之智」,就是自己内心清明的智慧,自己要去观照及看护,所有了义的教法都是从心显现的,并不是在外面有一个东西可以形容,可以去体证或拿得到的,而是要往内观,去观照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
第六点讲到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是第五点提到的自明之智,怎么讲呢?在观照自性时,其实所有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无二无别的,并没有所谓的你我或者和另外一个众生有不一样的自性存在。
第七点是讲到在自性本质之中并没有「清净」跟「不清净」的分别。可是在分别念上,如果内心有十分颠倒的邪见,这可以说是「不清净」的;如果内心能够维持正见跟正念的话,可以说是「清净」的。所以在我们自性的本质之中,并没有清净跟不清净的分别。
在第八点讲到「大手印」或者「如来藏」是一个不变的,它是一个很坚固、圆满的教法,不像天空有时候有云,有时候有太阳,有的时候会下雨,有种种的变化。所谓「开悟」或「不开悟」的差别是在什么地方呢?「开悟」指当你了悟自性之后就不会有变化,意思就是不会随着烦恼而转。「不开悟」是指众生误认为这一切为实有,也就为烦恼所转,无法认识到自己自性的智慧,这叫做尚未开悟的众生。
第九点讲的是「不畏惧」。实际上所谓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在我们本质之中,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烦恼,也没有什么可以迷惑的,如果我们能够了悟到这一点,我们将不会感到害怕和畏惧。
第十点是「不骄傲」。在经过修行证得佛果之后,并不会得到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在我们手上,因为这个佛果本来就有的。所以当我们了悟到这个佛果本来就有,而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时,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骄傲,也找不到一个可以骄傲的理由或东西。
仁波切要在这里介绍弥勒菩萨批注的《辩中边论》,未来由堪布东由仁波切继续这个教法。过去,我们都很幸运有这个法缘能和波卡仁波切来学习,然而我们福报不够,波卡仁波切已经圆寂了,虽然我们不能够再跟他学习,可是还有堪布东由仁波切,我们还是可以继续跟仁波切来学习这教法。
在此,我们要将今天在这里听闻佛法的功德回向给遍虚空的一切众生。
(完)
《大手印的修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