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人們哀憐自己,而是要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實相,使他們落在情境中時,感覺會好一些。了解實相可以幫助人們接納自己,並誠實的接納自己的處境,如此才能進一步去改善這個處境。讓人們對自己感到滿意,這遠比讓痛苦又變成他們生活中的更多負面的因要好。正面的去面對他們在貪、嗔、癡、慢、疑上所犯的錯誤,並正確的知曉苦因是源自這五毒,那麼他們就可以比較客觀的來面對所處的相對世界。
在此必須證清一點,即以上這些對于現代心理學的觀察,是源自在印度成長的西藏人的經驗,尤其是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錫金( Sikkim)及大吉嶺(Darjeeling)地區;他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許多人有所接觸,有亞洲人也有西方人。這些見解並非源自當代西方心理學的訓練,而是源自西方人所謂的佛教心理學的背景。
佛教裏有個重要的信條,對于那些不能接納自己的人,這個信條有治療的效果。人們常常會對自己不滿或感到失望,因爲他們不能達到他們自我的期望,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弱點與毛病,這使得他們感到沮喪。事實上,看到你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好事,它總比你看不見這些缺點要好。然而,當你看到自己的限製,自己的問題,和自己的弱點時,你又把它們當成是究竟的你,那麼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周遭的事物産生非常負面的看法。在佛陀的開示裏,沒有任何負面的事物是究竟的,也沒有任何弱點是究竟的。所有負面的事物、短處和問題,都是相對的,是暫時的。在究竟意義上,任何事物都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沒有任何不完美的東西,知道和了解了這一點,便可以幫助人們不再去說他們恨自己。不管人們可能犯下多少錯誤,每個衆生的究竟本性都是完美的,是正向的,它超越了肉身、人格,和變遷的外境,不論是在哪一個生命周期之中。
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究竟潛能是完美的,你就會想要去隱藏你的弱點,不僅在別人面前想隱藏,甚至面對自己也想隱藏。有些人玩些心裏遊戲來隱藏,有些人則以自毀的習慣來隱藏。人們若相信他們自己的負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麼他們可能會變得更糟──或變成酒瘾、藥瘾,或某種形式的發瘋──企圖去忽略他們在相對真實中的不完美。誰願意去承認自己在究竟上是惡的?如果你將自己的弱點看成是你究竟上的潛能,那你就完了,因爲一切都沒有希望了,你不可能改善任何東西。但是,當你了解到你的短處,只是相對的,是會改變的,那麼你才有可能將你究竟的潛能展現出來,對于你自己是什麼才會産生真正的信心。如此,你才能成爲一個心胸開放的人,同時也能夠很實際、很有動機,和很有效率的生活,你將會獲得旣真實又真切的利益,活在你的生命之中相信並理解究竟證悟的本質。當然,在相對意義上你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須時常關照到這一點,腦海裏清楚這一點,于是透過不斷的學習,多開展出一些正向的究竟本性,雖然在究竟的意義上,你一直都是完美的。這看起來有點矛盾,有點吊詭,但這矛盾正有助于思維和理解。
佛教裏有種修行方法,與心理治療所設計的作法有點相似,也就是靜坐(meditation)的訓練。佛教徒的祈禱,有些時候也被當作是一種心理治療。甚至依據某些指導原則來生活,就是一種心理治療,靜坐是一種更深刻,更有力的方法。靜坐不是膚淺的,也不一定就馬上回答一個人所有的問題,它如實的存在那兒,它較表面所見更精微。靜坐是一種幫忙人們很容易就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要的答案,就能被我們所體會、覺受與了悟。
想像世界倒退,返回到人們都住在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是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在許多國家,人們已經不可能再成長于健康、詳和,親近大自然的環境中了,大家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然的實相,對許多人而言,這需要心理治療;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靜坐。西藏佛教裏來痊愈心靈的方法,也可被用來作爲一種心理治療,雖然在傳統上它不被視爲是心理治療,只不過現代社會這樣稱呼它。
從佛教徒的觀點,人們的生命觀常常落入兩種極端。當然,有些人是落在兩極端之間,有些人具有較多某一端的特質,也有些人兩極端的特質都具備。第一種極端,是非常注意過去及未來,對于現在全然不重視,這種人的時間,都花在思索爲什麼過去會有那樣的結果?以及花在計劃未來要做什麼。另一頭的極端,是全然不理會此生以外的未來和前生,生命就像一塊兩頭鋸斷的圓木。這類人或許神智健全或許不健全,或許快樂或許憂郁,不管怎樣,他們覺得生命開始于生、結束于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持這兩種極端見解的人,都會相當的厭世或有不安全感。
這兩種傾向也有其正面的意義,質疑過去展望未來的這類人心胸開放,他們已准備好要去了解事物深刻的一面。他們像磁鐵一樣,有些人很難理解接受事物,他們很輕易地就吸收接受了;當他們有所成就時,不會認爲有什麼了不起,因爲他們總是向前看,期待未來會更好。這種方式使他們不執著于現在,這使得他們能夠向前進,這是非常好的。他們不會被現在所擁有的種種所黏住,卻常常去注意哪些他們還沒有的東西。
持斷見的人會極端講究效率,他們一旦開始做什麼事就會去完成它。他們完成一件工作的方式,常是全力以赴的,就像要征服它們一般的努力。他們真的都能處理好事物,而且他們很肯定自己,一旦從事某件工作便毫不遲疑,當他們做某件事時,總是全面掌控直到事情完成,他們相信自己有權力去操控。他們不常表現自己的情緒,即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情緒。
就像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一樣,人們會期待一位西藏佛教徒要做某些事情才會得到尊敬。有些理想是人們努力要做到的,例如不僅是利益自己而且利益他人。他們努力充實自己以利益他人,他們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著想,以便了解對方。有宗教信仰的人們,會傾向思考事物深層的意義,他們的目標是證悟,不會將自己設限于只追求人世間的完美,人世間的完美只是完全證悟道上的一步。佛教解釋每個衆生都有證悟的潛能,以及教示我們如何達到證悟。證悟是一種全盤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限製。身體上的完美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美和心靈上的能力。在西藏人的世界觀裏,世界先生、環球小姐是沒什麼地位的。
衆生可以分爲叁類。第一類是完美的衆生,他們對自己很好,對自己周遭的人也很好,他們所作所爲都具有建設性。第二類的人包括那些對自己很好,但未去利益他人的人,他們也不會去傷害別人。第叁類的則包括那些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的人。屬于完美一類的人,也可能有所改變而變差了,至于不完美類別的人也可以進步而變得完美。這種分類並不是永久的,它只是相對的及暫時的。
了了分明的心是“因”,若是心靈清徹,則你可能成爲一個完美的人;若心中迷惘,則你可能成爲第二類或第叁類的人。淨化心靈的方法很多,從出生開始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爲止都很受用。這些方法的運用因人而異。如果某人已養成了許多壞習慣,那麼想要提升至完美的人或不爲惡的人就比較難,需要耗費些力氣。有一些負面的情境只是暫時的,譬如一位很好的人也可能同時遭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假如一個人沒有很深的惡習,那麼當生活中的困難産生而負面情境出現時,這個人就可能容易地克服。若某人是一位不僅利益自己且利益他人的人,真正很努力的去發展良好的習慣,那麼當他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會屹立不搖,很難被擊倒而變壞,但是,假如某人只是因爲幸運而成爲第一類人,當環境改變時,就很容易陷入迷惘而改變。
這些不同的類型,有清楚的特質差異。最上乘者的心如空間般的寬廣,空間能包容所有的事物,整個宇宙都包含在空間裏面,真正的好人的心,是如此開放而廣大,他或她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情境與情況。第二類人的心則如一個國家,他們有空間去包容一些事物,但卻是有界限的,所以仍然是有限製的。屬于第叁類的人,心量則如一間裝飾美麗的小房間,裏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除了雜亂之外,沒有空間來放其他東西,不過,這種心理狀態也是可以改變的。人們可以進步也可以退步,全賴他們如何去對待他們所擁有的。最前進的人性格是穩定的,就像一座山,很少會受到雞毛蒜皮小事的影響;第二類的人格型態則像條河流,不斷的在移動在改變,但仍有其基本的認同;第叁類人的特征如羽毛,他們也有認同,但是飄到東飄到西,隨風變動,他們不在任一情境裏久留。然而,一樣的,像羽毛的人可以變成像座山,而像座山的人也可以變成如羽毛一般。
完美的心,在佛教文化裏是透過佛教徒生活方式的修行而成就,這種生活方式,稱爲佛法(Buddhist dharma)。它適用于各種不同層次的生活,它或爲單純或爲深刻,運用之妙存乎于各人行業的不同。世俗人常遵循著佛教徒簡單而基本的生活方式;學者們關心他們在複雜知識上的理解;隱土們努力于靜坐修行等等。不論你歸屬于那一個群體,不論你做什麼工作,你都要去修行佛陀教示中最適合你個人的法門,如此才能使你建立最好的質。佛陀的教示,原本是一些守則,教導人如何去治理一個王國,一個家庭,如何去做生意,如何過僧侶的生活,以及所有能幫忙人把生活過得最好的原則。這種生活方式,在今天我們可以稱它爲心理治療,而宗教大師們遵循著佛陀純淨的教法而行,在某方面他們也是位心理治療師。
人們不見得要到患了心理疾病,才叫做心理失衡,才需要接受治療。在哲學系統裏認爲,當一個人的自我了解受到局限時,就會造成相當負面的後果。如果對于心靈全然無知,那麼一個人可能會全盤的認同那有限的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對他們而言,這血肉之軀就是全部。另外有些人則認同他們自以爲的形象…
《心靈的治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