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要人们哀怜自己,而是要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实相,使他们落在情境中时,感觉会好一些。了解实相可以帮助人们接纳自己,并诚实的接纳自己的处境,如此才能进一步去改善这个处境。让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这远比让痛苦又变成他们生活中的更多负面的因要好。正面的去面对他们在贪、嗔、痴、慢、疑上所犯的错误,并正确的知晓苦因是源自这五毒,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较客观的来面对所处的相对世界。
在此必须证清一点,即以上这些对于现代心理学的观察,是源自在印度成长的西藏人的经验,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锡金( Sikkim)及大吉岭(Darjeeling)地区;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许多人有所接触,有亚洲人也有西方人。这些见解并非源自当代西方心理学的训练,而是源自西方人所谓的佛教心理学的背景。
佛教里有个重要的信条,对于那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人,这个信条有治疗的效果。人们常常会对自己不满或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不能达到他们自我的期望,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与毛病,这使得他们感到沮丧。事实上,看到你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好事,它总比你看不见这些缺点要好。然而,当你看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弱点时,你又把它们当成是究竟的你,那么你就会对你自己,对你周遭的事物产生非常负面的看法。在佛陀的开示里,没有任何负面的事物是究竟的,也没有任何弱点是究竟的。所有负面的事物、短处和问题,都是相对的,是暂时的。在究竟意义上,任何事物都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没有任何不完美的东西,知道和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帮助人们不再去说他们恨自己。不管人们可能犯下多少错误,每个众生的究竟本性都是完美的,是正向的,它超越了肉身、人格,和变迁的外境,不论是在哪一个生命周期之中。
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究竟潜能是完美的,你就会想要去隐藏你的弱点,不仅在别人面前想隐藏,甚至面对自己也想隐藏。有些人玩些心里游戏来隐藏,有些人则以自毁的习惯来隐藏。人们若相信他们自己的负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他们可能会变得更糟──或变成酒瘾、药瘾,或某种形式的发疯──企图去忽略他们在相对真实中的不完美。谁愿意去承认自己在究竟上是恶的?如果你将自己的弱点看成是你究竟上的潜能,那你就完了,因为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你不可能改善任何东西。但是,当你了解到你的短处,只是相对的,是会改变的,那么你才有可能将你究竟的潜能展现出来,对于你自己是什么才会产生真正的信心。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放的人,同时也能够很实际、很有动机,和很有效率的生活,你将会获得旣真实又真切的利益,活在你的生命之中相信并理解究竟证悟的本质。当然,在相对意义上你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须时常关照到这一点,脑海里清楚这一点,于是透过不断的学习,多开展出一些正向的究竟本性,虽然在究竟的意义上,你一直都是完美的。这看起来有点矛盾,有点吊诡,但这矛盾正有助于思维和理解。
佛教里有种修行方法,与心理治疗所设计的作法有点相似,也就是静坐(meditation)的训练。佛教徒的祈祷,有些时候也被当作是一种心理治疗。甚至依据某些指导原则来生活,就是一种心理治疗,静坐是一种更深刻,更有力的方法。静坐不是肤浅的,也不一定就马上回答一个人所有的问题,它如实的存在那儿,它较表面所见更精微。静坐是一种帮忙人们很容易就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要的答案,就能被我们所体会、觉受与了悟。
想像世界倒退,返回到人们都住在接近大自然的状态,是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许多国家,人们已经不可能再成长于健康、详和,亲近大自然的环境中了,大家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的实相,对许多人而言,这需要心理治疗;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静坐。西藏佛教里来痊愈心灵的方法,也可被用来作为一种心理治疗,虽然在传统上它不被视为是心理治疗,只不过现代社会这样称呼它。
从佛教徒的观点,人们的生命观常常落入两种极端。当然,有些人是落在两极端之间,有些人具有较多某一端的特质,也有些人两极端的特质都具备。第一种极端,是非常注意过去及未来,对于现在全然不重视,这种人的时间,都花在思索为什么过去会有那样的结果?以及花在计划未来要做什么。另一头的极端,是全然不理会此生以外的未来和前生,生命就像一块两头锯断的圆木。这类人或许神智健全或许不健全,或许快乐或许忧郁,不管怎样,他们觉得生命开始于生、结束于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持这两种极端见解的人,都会相当的厌世或有不安全感。
这两种倾向也有其正面的意义,质疑过去展望未来的这类人心胸开放,他们已准备好要去了解事物深刻的一面。他们像磁铁一样,有些人很难理解接受事物,他们很轻易地就吸收接受了;当他们有所成就时,不会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总是向前看,期待未来会更好。这种方式使他们不执着于现在,这使得他们能够向前进,这是非常好的。他们不会被现在所拥有的种种所黏住,却常常去注意哪些他们还没有的东西。
持断见的人会极端讲究效率,他们一旦开始做什么事就会去完成它。他们完成一件工作的方式,常是全力以赴的,就像要征服它们一般的努力。他们真的都能处理好事物,而且他们很肯定自己,一旦从事某件工作便毫不迟疑,当他们做某件事时,总是全面掌控直到事情完成,他们相信自己有权力去操控。他们不常表现自己的情绪,即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情绪。
就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样,人们会期待一位西藏佛教徒要做某些事情才会得到尊敬。有些理想是人们努力要做到的,例如不仅是利益自己而且利益他人。他们努力充实自己以利益他人,他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着想,以便了解对方。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会倾向思考事物深层的意义,他们的目标是证悟,不会将自己设限于只追求人世间的完美,人世间的完美只是完全证悟道上的一步。佛教解释每个众生都有证悟的潜能,以及教示我们如何达到证悟。证悟是一种全盘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限制。身体上的完美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美和心灵上的能力。在西藏人的世界观里,世界先生、环球小姐是没什么地位的。
众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美的众生,他们对自己很好,对自己周遭的人也很好,他们所作所为都具有建设性。第二类的人包括那些对自己很好,但未去利益他人的人,他们也不会去伤害别人。第三类的则包括那些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的人。属于完美一类的人,也可能有所改变而变差了,至于不完美类别的人也可以进步而变得完美。这种分类并不是永久的,它只是相对的及暂时的。
了了分明的心是“因”,若是心灵清彻,则你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若心中迷惘,则你可能成为第二类或第三类的人。净化心灵的方法很多,从出生开始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都很受用。这些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如果某人已养成了许多坏习惯,那么想要提升至完美的人或不为恶的人就比较难,需要耗费些力气。有一些负面的情境只是暂时的,譬如一位很好的人也可能同时遭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假如一个人没有很深的恶习,那么当生活中的困难产生而负面情境出现时,这个人就可能容易地克服。若某人是一位不仅利益自己且利益他人的人,真正很努力的去发展良好的习惯,那么当他遇到逆境的时候,他会屹立不摇,很难被击倒而变坏,但是,假如某人只是因为幸运而成为第一类人,当环境改变时,就很容易陷入迷惘而改变。
这些不同的类型,有清楚的特质差异。最上乘者的心如空间般的宽广,空间能包容所有的事物,整个宇宙都包含在空间里面,真正的好人的心,是如此开放而广大,他或她可以接受各式各样的情境与情况。第二类人的心则如一个国家,他们有空间去包容一些事物,但却是有界限的,所以仍然是有限制的。属于第三类的人,心量则如一间装饰美丽的小房间,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除了杂乱之外,没有空间来放其他东西,不过,这种心理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进步也可以退步,全赖他们如何去对待他们所拥有的。最前进的人性格是稳定的,就像一座山,很少会受到鸡毛蒜皮小事的影响;第二类的人格型态则像条河流,不断的在移动在改变,但仍有其基本的认同;第三类人的特征如羽毛,他们也有认同,但是飘到东飘到西,随风变动,他们不在任一情境里久留。然而,一样的,像羽毛的人可以变成像座山,而像座山的人也可以变成如羽毛一般。
完美的心,在佛教文化里是透过佛教徒生活方式的修行而成就,这种生活方式,称为佛法(Buddhist dharma)。它适用于各种不同层次的生活,它或为单纯或为深刻,运用之妙存乎于各人行业的不同。世俗人常遵循着佛教徒简单而基本的生活方式;学者们关心他们在复杂知识上的理解;隐土们努力于静坐修行等等。不论你归属于那一个群体,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你都要去修行佛陀教示中最适合你个人的法门,如此才能使你建立最好的质。佛陀的教示,原本是一些守则,教导人如何去治理一个王国,一个家庭,如何去做生意,如何过僧侣的生活,以及所有能帮忙人把生活过得最好的原则。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我们可以称它为心理治疗,而宗教大师们遵循着佛陀纯净的教法而行,在某方面他们也是位心理治疗师。
人们不见得要到患了心理疾病,才叫做心理失衡,才需要接受治疗。在哲学系统里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了解受到局限时,就会造成相当负面的后果。如果对于心灵全然无知,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全盘的认同那有限的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对他们而言,这血肉之躯就是全部。另外有些人则认同他们自以为的形象…
《心灵的治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