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为所穿所为就代表自己──如商人、政客,军人、老师等等。那些对于自己的了解仅止于自己的身体、自我印象,姓名、思想的人,当他们经验到自己还有一些东西是超过这些表象事物的时候,他们会很难自处。对于心胸开阔而成熟的人,经验到自己较深层面的时候,会觉得很坦然;但是那些不够成熟的人,面对此一情境便会感到非常困难,因为这给他们带来了迷惑。
在一个人往心灵深处走的历程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种现象是正向的情绪与负向的情绪会变得比较清楚而外显,对情绪有较强的感受,似乎情绪反应真的变强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是你的心变得比较清楚了,所以你能看到一些本来就在那儿的事,只不过过去你看它们是模模糊糊的。就好像你在丛林里面发现了一只大象,在一开始的时候你看不见它,是因为树木与枝叶茂密,但当你砍断丛林时,大象便赤裸裸的显现那儿了。
当知觉清明时,有些人可以看见和听到他人所看不见听不到的事物。有些人,他们身体感官灵敏,有超觉力(ultrasensitive),但是,如果他们不能以正确的观点来理解和看待这些现象,那么他们的见闻常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扰。至于另一类人,如骗子与迷信者之流,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去追求这种超觉经验,更差者则以此来伤害他人。当某些很不寻常的事发生时,不要大惊小怪,不要理它就好。这类现象的发生,不象征着好,也不象征着坏,它只意味着某个过程正在进行,如此而已。如果你想强化这些征兆或扩大它,那么几乎无疑的,事情会变得更糟,而且还需花更长的一段时间来修正它。
这些会令你分心的事,多在练习禅坐(meditation)刚开始的阶段发生,若你能保持以正确的方法继续练习,都会在禅修时觉受到相当详和宁静的经验。西藏佛教称这种方法叫“止”(shinay, 音译为“息内”),或称之为止的禅修(tranquillity meditation)。一旦学会如何使心灵平静,人们就会喜欢去禅修,于禅修之后,一切事情都变得清楚了。那感觉不论是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很棒,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可以比拟的,但是我们也不可以执着于这样的觉受,因为它毕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身与心最完美的状态,它是强而有力的经验,我们不可抗拒地很喜欢它,我们必须再向下一个阶段前进。如果我们一直被这初始阶段绑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再进步。当我们想要去保持住那美好经验时,它反而很容易就消退了,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将会感到孤伶伶的被抛弃了,我们很可能因此而放弃继续的努力;即使各种状态继续发生,有更多不寻常的经验产生,但我们仍然经验不到真实而清晰的禅修状态。如果一个人禅修功夫很深,不只是要心灵平静的疗效,而是要依佛法的修行达到开悟,那么较深层的静坐才可能达到,那经验与只是以平静心灵为目的的禅修是不同的。
人们在生命中面临的困难及别人生命中的障碍,是有其源头及发展形式可循的,这些问题在佛陀的教示里,都有很清楚的解释。苦的由来,其基本成份是源自于自我的贪与嗔,也就是以为有“我”的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贪执及攻击性,平凡众生没有任何人能不役于贪与嗔的,虽然有些人可以将它们平衡得很好,但一旦失了平衡,问题就接踵而至,于是人们就会寻求各种外援,不论是治疗或性灵上的,或两者兼具。
寻求治疗的理由五花八门,正如治疗的方法一样多元,生理性的治疗管身体方面的问题,诸如受了伤或生了病,不过,有些时候身体治疗也可以帮助心理状况的进步。另一类的治疗,则专门负责心理与情绪方面的问题。当然,身与心是连在一起的,你不能真正的将它们分开,但是,强调的重点与目标可以不同,端赖你寻求治疗的原因及那一种治疗方法而定。
有些人寻求治疗是因为他们有很严重的身体或心理的问题,但也有许多人既无身体疾病,也无心理毛病,他们只是想改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治疗过程里,动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动机深,有些人动机浅。比较肤浅的动机,譬如一个人去找受过特殊训练的治疗师,想要克服与他人沟通的障碍。有些人可能是家庭关系有问题,所以寻求治疗以对于他们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如果小孩在学校上课有特殊的问题,那么可能被送去找教育治疗师。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也有其特定的目的,当目的达成,这些人是会觉得事情到此为止。当某人有很深的情绪与心理问题时,他会有深一层的动机去寻求治疗,治疗对他们而言就成了一件大事,因为他们有欲望去了解生命的意义,或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在这社会正常的生活。
以禅修寻求帮助的需求与动机也有很多层次的不同,可以是为了身体健康,也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有表面的目的,也有深入的目的。最高的动机,当然是达到究竟的证悟,个体所应奋力的不仅是发展今生好的特质,同时继续发展来生的好的特质,乃至于下好几世,此一目标便是开悟,那是需要经历一世又一世,愈来愈清彻,愈来愈了悟,才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又深、又广、又无限的动机。大部份的治疗师对待病人都只针对这一世的心灵,他们采用的方法,目的只在解决此生的某个特殊问题。当然,如果这个方法能有效的去除他们的迷惘,这正面的影响力也是可以延续到未来的好几生的。
一位治疗师若是依循佛法的原则,那么即使他以不同的方式表现,都会与过去曾用相同原则去修行的人达到一样的效果。不论我们称之为佛法,或是其他名称,这历程终可通往究竟的觉醒。个别治疗师想依他们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发现同等效力的治疗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一事。生命是短暂的,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必须的研究实验,一个未证悟的人,在过程里会犯下很多的错误,所以,采用一个经由许多专家测试了数世纪之久的系统,是很有价值的。
方法不同、动机不同,则所获的成果也不同。如果你对治贪执与嗔恨只是很表面的,那么你的进步会很有限,你或许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你无法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如果你对治贪与嗔以更深的层次,那么深刻的发展将由此开始。
贪执是指想要得到或企求什么东西,嗔心则是指你不喜欢或厌恶某些事物。嗔心有时很细微以致于自己不察觉,嗔心也可以使人变得很具攻击性。对治的方法很多,视贪嗔的精粗、正负而定。禅修可以降低欲望与嗔心,可以净化它们,并可以渐进的方式去除贪嗔的最负面的部份。高境界的心灵发展就是透过此法来达到的,虽然嗔与贪仍持续的存在,但只会愈来愈少,一直到超越二元对立,达到完全的证悟为止。透过贪与嗔,众生最终成就了一元的心。所以,五毒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此同样的方式运用,来厘清某个面向的心灵状态,最后达到整体的清明与证悟。
一位普通人的心,也可能是清明的,不受烦恼与扭曲之苦,但他未必达到证悟,这种人也未必是初地的菩萨,他可能是一位普通的众生,他们的心是清楚的、健全的。人们可以经由修观的方法来澄清自己的心灵,这是证悟道上的一步。心灵清明的人有能力看清楚每个情境,没有迷惑。若是一个人不只是开展宁静清明的心,还向清明的深处看,并修观清明本身,则它将引导此人走向证悟之路。对一个寻求证悟的人,达至这种心灵清明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若是原本的动机是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心里清楚不迷惑,那么此人就会停留在初阶的宁静、清明的状态。想要达到证悟,就需在超越宁静之余多做些什么。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适合于那些想要解除心理压力的人,有些方法包括了看、听、坐,有些与你吃什么,怎么吃有关,有些时候一种方法统合了多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情境,都有其最适当之禅修方法。坐禅有其正确的地方,也有其正确的坐姿。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将金刚乘佛法(vajrayana Buddhism)称做心理治疗,虽然,它确实可以对不平衡引起的心理障碍有所助益。金刚乘佛法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教示与对治方法。接下来,是一些简单方法的例子介绍。不过,即使是最简单的方法,也需谨慎行之。假如一个人尚未将自己准备好或是修行方法的不正确,那么都可能做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用它来切东西时,又利又净,但若不小心滑开了,割伤了你的手指,那么也可能很严重。通常去做心理治疗的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好像是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如果你触摸的方式不对,气球就会爆炸。对于这类人,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绝对正确,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影响他们,他们很容易兴奋、忧郁或快乐,这种不稳定,正是要小心谨慎的原因。过去的不平衡经验,不论是身体的、心理的或是情绪的,都是造成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不论任何人当他想修习这些方法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必须先请教具格的老师或治疗师他们对于这些修观法门需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造成心的迷惑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各种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是由五毒染污所致,佛教的术语就是贪、嗔、痴、慢、疑。未经训练不能自我控制的贪欲,会使你变得像个空间里的黑洞──贪婪和想要得到所有的东西,不管你已经得到多少,你希望得到更多;当你的嗔心未调服时,这世界就像地狱,在你的周遭找不到任何一件能令你高兴的事,你觉得每件事都很可怕,于是这又增加了你的嗔心;当你的嫉妒心未能调服时,所有他人的快乐都变成你的痛苦,任何人的优点都造成了你的问题;未能调服的无明,像云一般遮蔽了觉知能力,使你的心变得像动物的心一样,在你的脑海里只有吃跟喝;骄慢之心若未经调服,会令你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的,但结果终会使自己堕入深渊。所有这些有时表现得很细微,有时表现得很粗糙,视个人生活中的因缘环境而定。所有…
《心灵的治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