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治療▪P3

  ..續本文上一頁,以爲所穿所爲就代表自己──如商人、政客,軍人、老師等等。那些對于自己的了解僅止于自己的身體、自我印象,姓名、思想的人,當他們經驗到自己還有一些東西是超過這些表象事物的時候,他們會很難自處。對于心胸開闊而成熟的人,經驗到自己較深層面的時候,會覺得很坦然;但是那些不夠成熟的人,面對此一情境便會感到非常困難,因爲這給他們帶來了迷惑。

  在一個人往心靈深處走的曆程裏,會産生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種現象是正向的情緒與負向的情緒會變得比較清楚而外顯,對情緒有較強的感受,似乎情緒反應真的變強了。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其實是你的心變得比較清楚了,所以你能看到一些本來就在那兒的事,只不過過去你看它們是模模糊糊的。就好像你在叢林裏面發現了一只大象,在一開始的時候你看不見它,是因爲樹木與枝葉茂密,但當你砍斷叢林時,大象便赤裸裸的顯現那兒了。

  當知覺清明時,有些人可以看見和聽到他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事物。有些人,他們身體感官靈敏,有超覺力(ultrasensitive),但是,如果他們不能以正確的觀點來理解和看待這些現象,那麼他們的見聞常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困擾。至于另一類人,如騙子與迷信者之流,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追求這種超覺經驗,更差者則以此來傷害他人。當某些很不尋常的事發生時,不要大驚小怪,不要理它就好。這類現象的發生,不象征著好,也不象征著壞,它只意味著某個過程正在進行,如此而已。如果你想強化這些征兆或擴大它,那麼幾乎無疑的,事情會變得更糟,而且還需花更長的一段時間來修正它。

  這些會令你分心的事,多在練習禅坐(meditation)剛開始的階段發生,若你能保持以正確的方法繼續練習,都會在禅修時覺受到相當詳和甯靜的經驗。西藏佛教稱這種方法叫“止”(shinay, 音譯爲“息內”),或稱之爲止的禅修(tranquillity meditation)。一旦學會如何使心靈平靜,人們就會喜歡去禅修,于禅修之後,一切事情都變得清楚了。那感覺不論是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很棒,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可以比擬的,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執著于這樣的覺受,因爲它畢竟只是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它是身與心最完美的狀態,它是強而有力的經驗,我們不可抗拒地很喜歡它,我們必須再向下一個階段前進。如果我們一直被這初始階段綁住,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再進步。當我們想要去保持住那美好經驗時,它反而很容易就消退了,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我們將會感到孤伶伶的被抛棄了,我們很可能因此而放棄繼續的努力;即使各種狀態繼續發生,有更多不尋常的經驗産生,但我們仍然經驗不到真實而清晰的禅修狀態。如果一個人禅修功夫很深,不只是要心靈平靜的療效,而是要依佛法的修行達到開悟,那麼較深層的靜坐才可能達到,那經驗與只是以平靜心靈爲目的的禅修是不同的。

  人們在生命中面臨的困難及別人生命中的障礙,是有其源頭及發展形式可循的,這些問題在佛陀的教示裏,都有很清楚的解釋。苦的由來,其基本成份是源自于自我的貪與嗔,也就是以爲有“我”的存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貪執及攻擊性,平凡衆生沒有任何人能不役于貪與嗔的,雖然有些人可以將它們平衡得很好,但一旦失了平衡,問題就接踵而至,于是人們就會尋求各種外援,不論是治療或性靈上的,或兩者兼具。

  尋求治療的理由五花八門,正如治療的方法一樣多元,生理性的治療管身體方面的問題,諸如受了傷或生了病,不過,有些時候身體治療也可以幫助心理狀況的進步。另一類的治療,則專門負責心理與情緒方面的問題。當然,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你不能真正的將它們分開,但是,強調的重點與目標可以不同,端賴你尋求治療的原因及那一種治療方法而定。

  有些人尋求治療是因爲他們有很嚴重的身體或心理的問題,但也有許多人既無身體疾病,也無心理毛病,他們只是想改善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好。治療過程裏,動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動機深,有些人動機淺。比較膚淺的動機,譬如一個人去找受過特殊訓練的治療師,想要克服與他人溝通的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家庭關系有問題,所以尋求治療以對于他們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如果小孩在學校上課有特殊的問題,那麼可能被送去找教育治療師。這些問題都很實際,也有其特定的目的,當目的達成,這些人是會覺得事情到此爲止。當某人有很深的情緒與心理問題時,他會有深一層的動機去尋求治療,治療對他們而言就成了一件大事,因爲他們有欲望去了解生命的意義,或是他們希望自己能在這社會正常的生活。

  以禅修尋求幫助的需求與動機也有很多層次的不同,可以是爲了身體健康,也可能是因爲心理健康,有表面的目的,也有深入的目的。最高的動機,當然是達到究竟的證悟,個體所應奮力的不僅是發展今生好的特質,同時繼續發展來生的好的特質,乃至于下好幾世,此一目標便是開悟,那是需要經曆一世又一世,愈來愈清徹,愈來愈了悟,才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又深、又廣、又無限的動機。大部份的治療師對待病人都只針對這一世的心靈,他們采用的方法,目的只在解決此生的某個特殊問題。當然,如果這個方法能有效的去除他們的迷惘,這正面的影響力也是可以延續到未來的好幾生的。

  一位治療師若是依循佛法的原則,那麼即使他以不同的方式表現,都會與過去曾用相同原則去修行的人達到一樣的效果。不論我們稱之爲佛法,或是其他名稱,這曆程終可通往究竟的覺醒。個別治療師想依他們自己個人的能力,去發現同等效力的治療技術,是非常困難的一事。生命是短暫的,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必須的研究實驗,一個未證悟的人,在過程裏會犯下很多的錯誤,所以,采用一個經由許多專家測試了數世紀之久的系統,是很有價值的。

  方法不同、動機不同,則所獲的成果也不同。如果你對治貪執與嗔恨只是很表面的,那麼你的進步會很有限,你或許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你無法發展到更高的境界;如果你對治貪與嗔以更深的層次,那麼深刻的發展將由此開始。

  貪執是指想要得到或企求什麼東西,嗔心則是指你不喜歡或厭惡某些事物。嗔心有時很細微以致于自己不察覺,嗔心也可以使人變得很具攻擊性。對治的方法很多,視貪嗔的精粗、正負而定。禅修可以降低欲望與嗔心,可以淨化它們,並可以漸進的方式去除貪嗔的最負面的部份。高境界的心靈發展就是透過此法來達到的,雖然嗔與貪仍持續的存在,但只會愈來愈少,一直到超越二元對立,達到完全的證悟爲止。透過貪與嗔,衆生最終成就了一元的心。所以,五毒中的每一項,都可以此同樣的方式運用,來厘清某個面向的心靈狀態,最後達到整體的清明與證悟。

  一位普通人的心,也可能是清明的,不受煩惱與扭曲之苦,但他未必達到證悟,這種人也未必是初地的菩薩,他可能是一位普通的衆生,他們的心是清楚的、健全的。人們可以經由修觀的方法來澄清自己的心靈,這是證悟道上的一步。心靈清明的人有能力看清楚每個情境,沒有迷惑。若是一個人不只是開展甯靜清明的心,還向清明的深處看,並修觀清明本身,則它將引導此人走向證悟之路。對一個尋求證悟的人,達至這種心靈清明是個重要的裏程碑。若是原本的動機是在成爲一個更好的人,心裏清楚不迷惑,那麼此人就會停留在初階的甯靜、清明的狀態。想要達到證悟,就需在超越甯靜之余多做些什麼。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適合于那些想要解除心理壓力的人,有些方法包括了看、聽、坐,有些與你吃什麼,怎麼吃有關,有些時候一種方法統合了多種方法。對于每一種情境,都有其最適當之禅修方法。坐禅有其正確的地方,也有其正確的坐姿。

  我們並不是真正的將金剛乘佛法(vajrayana Buddhism)稱做心理治療,雖然,它確實可以對不平衡引起的心理障礙有所助益。金剛乘佛法在這方面,有非常多的教示與對治方法。接下來,是一些簡單方法的例子介紹。不過,即使是最簡單的方法,也需謹慎行之。假如一個人尚未將自己准備好或是修行方法的不正確,那麼都可能做錯。就像一把鋒利的刀,用它來切東西時,又利又淨,但若不小心滑開了,割傷了你的手指,那麼也可能很嚴重。通常去做心理治療的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好像是一個充滿了氣的氣球,如果你觸摸的方式不對,氣球就會爆炸。對于這類人,所采用的方法一定要絕對正確,一點點小事就可以影響他們,他們很容易興奮、憂郁或快樂,這種不穩定,正是要小心謹慎的原因。過去的不平衡經驗,不論是身體的、心理的或是情緒的,都是造成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不論任何人當他想修習這些方法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必須先請教具格的老師或治療師他們對于這些修觀法門需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造成心的迷惑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各種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是由五毒染汙所致,佛教的術語就是貪、嗔、癡、慢、疑。未經訓練不能自我控製的貪欲,會使你變得像個空間裏的黑洞──貪婪和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不管你已經得到多少,你希望得到更多;當你的嗔心未調服時,這世界就像地獄,在你的周遭找不到任何一件能令你高興的事,你覺得每件事都很可怕,于是這又增加了你的嗔心;當你的嫉妒心未能調服時,所有他人的快樂都變成你的痛苦,任何人的優點都造成了你的問題;未能調服的無明,像雲一般遮蔽了覺知能力,使你的心變得像動物的心一樣,在你的腦海裏只有吃跟喝;驕慢之心若未經調服,會令你自滿,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但結果終會使自己墮入深淵。所有這些有時表現得很細微,有時表現得很粗糙,視個人生活中的因緣環境而定。所有…

《心靈的治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