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第十一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法了。所以說這樣的菩薩比前面的用七寶來布施的菩薩福德要多的多,功德我們有時候又翻譯成福德。

  何爲功?何爲德?六祖慧能言:“內心謙下爲功,外行于理是德。自性建立萬法爲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從這句話就明白,功德不是布施供養能得到的。

  功德是我們自性的東西,存在于法身中,而不是外表的東西。

  用金錢物質布施供養得來的功德,只不過得的是福報,現世福報或者是未來世的福報。但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是有時間限製的。

  釋迦佛說的這個功德,是自性要清淨。再往深裏說,就是要有智慧,要具足光明,自性具足叁身佛,法身是遍虛空的。自己有了智慧光明,爲人解說《金剛經》《法華經》或者講宇宙真理的時候,得的是福德性,是無邊無量的,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

  所以說,前面用七寶布施的菩薩,功德沒有後面懂得經文、懂得法中無我的福報多。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哪?須菩提,因爲這麼多的菩薩內心中是無我,法中無我,他們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呀。這個福德是福報,也可以是功德,這樣的菩薩是不會執著福報的,也不會執著功德的,他們的心是清淨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這個時候問釋迦佛,世尊啊,爲什麼菩薩沒有受福德心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心無能所,菩薩所作的福報功德,都不能去執著,更不能去貪著。所以說這樣的菩薩,心無挂礙,沒有受福德的心念啊。

  爲了執著功德而去做功德的話,他就不是菩薩,也得不到福德性,只能說他得了福報,得不到真正的自性圓滿的果位。只能名說做了福德。

  比如說很多人信佛,但他沒有修佛,只知道去布施,因爲他知道布施會得到福報。布施一千,可以得到一萬,布施一萬,可以得來一百萬,他執著的是這個。真正的菩薩做福德,是內無我,外無人。這個時候去做福德做功德的時候,自性是清淨的、是無爲的、是圓滿的、是具足的、是無礙的,是具足叁身佛啊。這個時候你通達了一切法,就明白內心無我,外無衆生。一個平常之心,平常心是道,這樣去做去度,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清淨無爲的自性圓滿。

  大乘佛法講究的是無我之後,去自利利人。小乘佛法是自了漢。大乘佛法是必須自利利人,自己哪怕沒有站立起來,都要幫助別人先站立起來。很多初地的菩薩,或者說沒有入地的菩薩,自己還沒有明了佛法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把佛經送給別人,讓別人讀一讀,讀好了再來教她。這是大乘裏面的很普遍的一個心態,這叫自己沒站起來,先去利于別人,舍己利人。舍掉自己的利益,先利于別人,先去幫助別人,叫舍己利人。

  現在的很多語言都是從佛教轉化而來的,比如“舍己利人”、“爲人民服務”都是從佛教中來的,雷鋒、張思德同志就是這樣的人。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威儀寂靜。威儀就是行、走、坐、臥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鍾,站如松,臥如弓。印度的佛教、中國的儒家、法家、道家都講究威儀,四威儀也是我們人應該具備的四個形象。寂靜,從字面上來講這個人心淨安詳,打坐身心輕安,平穩,平靜。

  從密意上講,威儀寂靜還是說我們的心態,我們的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本身就具備有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自性清淨無爲、圓滿無礙、湛然常寂的。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從字面上講,須菩提啊,如果有人說如來有來去,有坐有臥,那是不了解我所說的意思呀。你看到虛空坐下了或躺了嗎?都沒有。躺的坐的來的去的都是有爲的色身色相所體現出來的。

  道由心悟,如果言說如來若坐若臥,都是行邪道。如來本來就是如如不動,沒有來去相,沒有坐臥相,是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如來就是圓滿的自性,原本的大我遍虛空,是如如不動的,是無形無相的,但又不執著于空,不落空相。自性如同虛空,誰看見虛空來了?誰又看到虛空去了?虛空沒來也沒去,也不說來,也不說去。道家講大象無形,大象就是我們自己原本清淨的性或者說是無位真人或者說是無我。所以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都是沒有明白如來的真義啊,是邪見啊。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接著佛又解釋什麼叫如來?如,是如實、真實、不變的,就爲如。來,非去非不去,非來非不來,叫來。真實不虛的,本身是如如不動的,叫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無修。

  如來從外相上講如虛空,是不來不去,虛空就在那裏,沒見它多,也沒見它少,是圓滿的,但又不落于空。

  從自性上講,我們原本的自性心本身就在虛空中,本身就是如如不動的,沒看見它從哪裏來,也沒看見它到哪裏去,所以叫作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自性原本就是如如不動的,你說它是什麼都可以,你不說它是什麼也可以。所以說自性在我們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就是常常處在清淨、平穩、圓滿、無礙的境界當中,就叫做如來。

  我們的自性如來是一切具足的。如果不明白,說明我們還是無明,不是覺悟者。覺悟的人是知道自己是圓滿無礙的,不需要學什麼法術道術。道術、法術是我們有爲法中的方便法門,是爲了體現無爲的東西,才有了有爲的法。

  如果你自性當中真的圓滿無礙之後,無爲大法隨你怎麼用。現在世間上那些小巫小術比比皆是,都是生滅法,生滅法是不實在的。只有我們內心中自性體現出來的無爲大法才是真正的宇宙大道法。

  六祖言:“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是名見性。”

  我給你們推薦幾本書:第一部是《妙法蓮華經》,寫的非常正義,正義可以度無邊的衆生,總共有六萬九千五百個字。

  第二部經是《維摩诘經》,這部經跟禅宗說的都是不二法門,證的無生法忍,總共有兩萬七千多字。

  第叁部經是《金剛經》,四生九類都可以證到無余涅槃,可以證得實相般若,總共有五千多個字,和《道德經》差不多,開智慧的。

  第四部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它可以消滅我們的一切罪業,增長我們的善報,叁千多個字。

  第五部是《佛說阿彌陀經》,意義非常好,將來可以往生極樂國,一千八百多個字,早晚課是要背的。

  第六部是《觀音或者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將近七千個字。

  第七部是《實相法義經》,叁千多個字。

  第八本是《醫佛治心經》,兩百六十個字。

  以上八部經也是大乘經典的經要。《妙法蓮華經》稍微長一點。有機緣可以看一看《楞嚴經》《法華經》。大家讀經讀多了的時候,智慧自然就會打開。

  首先大家要了解這些經典是幹什麼的,《楞嚴經》是開悟的,《法華經》是成佛的,《金剛經》也是成佛的經典,《華嚴經》是教化衆生的,扶持的律宗是《涅槃經》,《涅槃經》是釋迦佛臨終之前所說的一部經典。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教化的華嚴,扶律的涅槃。

  《楞嚴經》是讓阿難徹底的明了了有爲和無爲之間的一些妙用,因爲《楞嚴經》裏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道理,所以說阿難最後明白開悟是通過《楞嚴經》。

  《楞嚴經》是因爲阿男遇見摩登女不能自拔而講的,釋迦佛和阿難說,世間的美女漂不漂亮?阿難說漂亮,摩登女漂亮的很,我被她迷惑了。釋迦佛就帶她上了天堂,讓他去看天上的女人。然後就問他,天上的女人和世間的女人哪個漂亮?天上的女人漂亮。然後又把阿難帶到叁十叁層天上去看,說叁十叁層天上的女人和六道中的天上的女人相比哪個好?阿難說,還是叁十叁層天上的女人漂亮。然後又把他帶到高于叁十叁層天之外的天上看一看女人。他說這裏的女人最好。

  因爲阿難鬼迷心竅,釋迦佛講了這部《楞嚴經》,講完《楞嚴經》的時候,很多羅漢菩薩開了悟了,當下就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

  大家喜歡修行想明白一些道理最好是看一下禅宗的書,禅宗的書讀明白之後,再往深裏如法修行就會快。

  講到這兒吧,下面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問:

  

  ***************************************************

  附問題:

  1、學佛從何入手?

  答:學佛要先從基礎上看,比如先從《心經》《阿彌陀經》來看,找短的經文來看,就會了解一些東西。看不明白的時候,可以找法師或者修行的居士問。釋迦佛說了那麼多的真理,無非是世間法和天道出世間法兩個。

  世間法和天道出世間法,主要是以人道上世間法爲主,出世間法爲輔。因爲釋迦佛知道人迷的很,所以教了很多世間法上的東西。當你真正能看破了世間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修出世間法,也就是說真正的能去修大道。

  老子在《道德經》裏頭也教給我們了,出世間法如何走如何修,世間法上如何走如何修,教的非常清楚。但是好幾千年沒有人能研究太明白。《道德經》五千多個字,表面好像是說如何做人,內裏密意中說的是性是心。

  《道德經》看明白的人,再看佛經輕而易舉,看明白佛經再看《道德經》,也是同理,很清楚非常清晰。

  剛剛學佛的看佛教經典的人,只要你…

《金剛經講解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