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本經深入幾個月、半年,裏面很多道理自然就會清楚。比如說《金剛經》天天讀,每天讀叁遍,讀半年,裏面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會明白。其它短的經文,比如說《阿彌陀經》《心經》《維摩诘經》都可以看。
2、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的心真正清淨無爲了,色相對于你來說就是空的。有人可能會說,把飯說成是空的,那它怎麼能飽了?這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要是指心態,心不住于色相,色就等于空。
曾經有個禅師說:吃飯未咬破一粒米。我們天天吃飯,從來沒有住在飯上,爲飯而煩惱。填飽肚子就放下了,于相而離相,不粘附,自性清淨。吃飯,我們沒有住在飯相上,對于我們清淨的心來說,沒有挂礙,就是空的。比如說有個人站在你旁邊半個小時都不知道,就等于空,色就等于空。因爲你心中沒有執著旁邊還有個人,你的心完全放在工作上或者學習上,所以說我們的眼識眼根就沒看見這個塵,就等于是空的。其實就是心沒放在色上,沒放在旁邊這個人的身上,所以叫色既是空。當然空也就是色了,沒看見你,但你依然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昨天給你們講,我的朋友行般舟的時候,他的臉進到牆裏了。這是從修法上從事相上來說。他的臉融化在牆裏了。咱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牆磚也是和合而成的,他和牆磚和合了,這也是色不異空了。
如果心住相,就會有煩惱,色空是二,而不是一了。心不住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色與空是一,不是二。這需要我們用心來體悟的。當自己心行到這裏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了。
3、偈子題目:無爲:“一顆平常心,無妄是真道。舍棄諸愛欲,無念是菩提。若修清淨身,無心是佛境。”
答:這個偈子是我2003年寫的,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顆平常心。我們大家修行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這顆平常心不是凡夫心中那顆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是已經完全看破放下了的平常心,也可以說成是清淨的佛心,才能叫一顆平常心。
凡夫的平常心是相對而說的。一旦他的兒子被殺了,或者把他用車給撞傷了,他的平常心就會變了。
我說這個平常心是你修行明白真理之後的,清淨無爲了,完全看開放下之後的平常心。
無妄是真道。心中沒有妄念,妄念不再生起來。雖然妄念生起來了,但是你知道那是假的、是虛幻、是泡沫、是幻影的時候,真念真心真道自然就會顯現出來。煩惱是菩提,妄念也是真道。當你看破妄念的時候,用智慧來覺照,妄念就像水泡一樣幻滅變成水,水就是真道。
舍棄諸愛欲。舍掉一切愛欲,這個愛欲是凡間凡心執著的愛欲。如果你是大道博愛的愛欲,是一顆普度衆生心的愛,和凡夫的愛欲又不一樣了,這個愛將來也要舍掉,因爲那也是執著,所以舍棄諸愛欲。
無念是菩提。無念是慧能所說,我們心中不摻雜一點思想雜念,心不被世間的境界所汙染,叫無念。既然無念,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不被世間的環境所汙染的時候,自然清淨的菩提心就會現前,就能看到原本如是的境界。
若修清淨身,無心是佛境。如果真的想修清淨的法身,你只有達到真正的無心,無心乃真心也,真心就是佛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
4、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境界,沒有第二個境界?
答:只有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就是沒有第二個法界或沒有第二個層次,最高的層次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它再高的了,印度文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的意思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沒有比它再高的了,沒有比它再高的就叫無上,無上就是佛。
5、心是什麼?
答:佛家講,心就是我們原本清淨的、圓滿無礙的心性。心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如同虛空,虛空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性也是無所不在的。心性發揮作用的時候,是自性的妙用,是真空妙有,妙有也叫妙用。好比燈光,燈是心,光是妙用,可以照破黑暗。好比太陽是我們的心,心在一切處,它的妙用就是照破黑暗,給人帶來光明。一個體,一個用,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都是一如。
6、如何理解得阿羅漢道?
答:如果有得阿羅漢道或修成阿羅漢的想法,就得不了阿羅漢道了。因爲心中清淨無念無增無染,就沒有得阿羅漢道想法,這才是真正的得阿羅漢道。
7、如何在生活當中對事不粘著?
答:在生活當中對事不粘著這是一個過程,並不是說你一下子就能做到,要通過不斷地修行,不斷地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間的微妙的變化,明白了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是空性的。緣起性空就是不實在的。不實在的這些東西,也就沒有必要去執著。不執著自然就不會去粘連這個事情。你明白這些過程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不真實的,你的心自然不執著,會放下,這需要一個長期觀照的過程才能做到的。
放下和放棄是兩個概念,是兩個層面,家庭還要照顧好,工作還要做好,是放下那顆粘附的心,而不是放棄責任。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一顆平常心。你從外表看起來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但是對事理會看的非常透徹,分析的問題非常透徹,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衆生喜歡聽法,他們又殷勤的請客,在他們沒有明了戒律之前請了一桌肉酒,你可以很大氣的接受他們的吃喝。在吃喝當中給他們講殺生的問題,喝酒的問題,讓他們初步明白佛法。所以說學佛修佛不難,難的是你那顆凡夫的心,敢不敢下那個賭注。如果你敢下那個賭注,修行不難,非常簡單,非常快,怕的就是你這也不敢動了,那也不敢吃了,這不叫修行。有一個敢于當下承擔的心,自然也就不會粘附任何的事情。
真正修行的人是大無畏的,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失敗與成功等同看。敢于放下生死的人,才能勇敢的向前走。可以說真正的修行者就是探索家。
8、修行人爲什麼要了解曆史、了解宇宙?,
答:修行走的是心理路程,無論證悟到什麼都要到現實中來驗證,這樣才能不失去理智。
了解曆史和宇宙、科學,更能把握好自己的修行的方向。教科書上講,人是猿猴變的,最初是從大海中出來的。去年我從中央十臺科學與自然節目中看到,人不是從大海裏來的,更不是猿猴變的,這個理論已經推翻了。人是外來的,這和佛經裏對應了,和老子的話對應了。人本身就是從外星球來到這兒來的,根本就不是土生土長的,科學和佛道又接上軌了。
我們眼睛看的是叁維空間一維時間裏的東西,多一個層次的天我們都看不見,都得借助一些東西。顯微鏡說水裏面確實有釋迦佛所說的八萬四千蟲子,八萬四千種只是說的一個數字而已,表的是數量多。兩千五百年前釋迦佛已經告訴了,在二百年前由科學家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也爲我們相信佛法提供了佐證。
佛在兩千五百年前說地球像婆蘿果,婆蘿果就是印度的一種水果,非扁非圓的。後來科學證明了地球確實是那樣的。佛是完美的人,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又是教育家,又是詩人,又是軍事家,所以說稱他爲大聖人。現在的很多科學家佩服的五體投地。
科學是從玄學中分離出來的,科學只是未知世界當中荷葉上的一滴水而已,荷葉下面的水是玄學,荷葉上那麼一顆水滴叫科學,科學對于玄學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所以大家要經常看一些有關科學探索的影片,因爲現在的科學的最先領域已經在探索隱態的世界,對自己修行是很有幫助的。
9、人有叁魂?
答:人有叁魂:天魂、音魂、色魂。轉世投胎的是色魂,天魂是如如不動的法身,音魂不參與色魂,但是他可以提供給色魂很多的思維,很多的境界。
比如說我預感某某要發生什麼事,或者山洪爆發了,過來幾天之後遇上了,那是你的音魂提供給你的信息而已,也就是所說的夢境。
我們的夢是怎麼來的?是由音魂提供的,音魂好比電腦把你的很多東西儲存起來,在一定時間地點時空因緣和合的情況下,他把儲存的東西展示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夢。
西方研究夢,叫心理學,這個在中國的《易經》叁五千年之前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西方人把《易經》裏的東西研究出來一點點,變成自己的學說而已。
10。能量越低,回歸就越難?
答:大家一旦明白了自己和宇宙星系之間微妙的關系之後,會勇往向前的。我們這個銀河系一直在漂流,離宙心是越來越遠,人的生命能量是越來越低,不用心修行,將來我們這個星系漂流到宙心以外的邊緣的時候,想回歸都不可能。所以說釋迦佛說趕快修行,末世衆生趕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以幫助我們。
地藏王發了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多麼慈悲的啊,就怕我們墮落到邊緣,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了,哪怕佛的力量再大,但是你已經到了宇宙的邊緣,是誰也救不了你呀。
我們離宙心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的能量就越來越少,變成十八層地獄沒有能量了,那時候千佛出世也救不了我們,經文裏頭告訴的非常清楚。
大家一定要用自己的那顆真心,用我們自己那顆智慧光明的天燈,照亮自己回家走。往回家走的時候,就跟放了學的小學生一樣,從教室裏呼湧一下就跑了出來,誰也管不了誰了,各跑各的,都往家跑。那時候只有自己拉自己,自己度自己,像潮水一樣的往回跑,根本想不起來去拉別人,這是用學生來比喻。再來用另外一個事情來比喻,黃河長江開口子了,大水往下一沖的時候,你的頭腦裏是一片空白,只有一個字逃跑啊,抓一棵樹也要爬上去,抓個梯子也要上去,那時候心中根本就沒有別人了,這就是凡夫的心態。
覺者鎮定自若會審時度勢的,會幫助身邊那些弱小的人。那些迷失的人,頭腦之中只有自己,趕快自己不要死了,其他人現在想不起來了,頭腦空白一片。
通過這兩個例子來比喻,你就能明白誰能把誰度了,釋迦佛那麼大的本領都沒把咱們度走,還在這兒吃喝玩樂,所以只有自己度自己。
釋迦佛只是…
《金剛經講解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